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6
Part 1 西方的山與荒野
 
約莫是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西方的環境保護運動逐漸片段地傳入臺灣公眾的可見範圍,很多人都還記得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ael Carson)寫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是多麼地兼具人文關懷和科學素養,令人不得不正襟危坐面對我們環境中的公害問題。其後韓韓、馬以工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專欄,更是在一九八○年代捲起一波臺灣的環保啟蒙運動,於是有更多飄洋過海來臺的名字和理念一一出現,比如美國生態學家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土地倫理和思想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公民不服從等,其影響力之巨大深遠,一直到現在都可以在各式各樣的本土著作中找到他們的影蹤。
 
但我並不是一位環保運動份子,也不是自然寫作作家,而是一位戶外活動愛好者,尤其喜歡登山。這些名字對我來說卻也不陌生,是為什麼呢?許多人在看待來自西方的著作時,往往都太過看重論述之中的實用面和知識面,以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他們也都是戶外活動的愛好者!正是秉持著這一份以戶外活動栽培而成的愛,這些文武雙全的思想家才能接力建構出一套席捲全球的環境哲學。換句話說,是因為先有鼓勵人們走入戶外的思潮和文化,才會產生我們所見的現代環保運動。然而這般的思潮與文化是如何演進而成的呢?我們臺灣人該如何從中借鏡呢?這就是本書想要解答的終極問題──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進化史。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