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三章 親子丼的誕生
一 不吃雞肉的日本人
養來報時的雞
眾所周知,親子丼以雞肉與雞蛋為主材料,因而得名。今日,我們可以輕易地吃到這種組合的親子丼,但是親子丼誕生前卻走了一條遙遙長路。
日本大約從二千年前便開始養雞(《日本人的誕生》昭和六十二年),也有人吃雞肉,但是天武天皇於天武四年(六七五)四月十七日發布禁令:「自今以後(略)莫食牛馬犬猿雞之宍(肉),以外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禁止吃牛、馬、犬、猴的肉和雞肉(《日本書紀》養老四年,七二〇)。這道禁令讓百姓很難吃到雞肉,而雪上加霜的是,元正天皇在養老五年(七二一)七月二十五日,又下令:「諸國雞豬,悉放本處,令遂其性。」禁止百姓飼養雞和豬,命令全國飼養的雞和豬都需釋放到原本的棲息地(《續日本紀》延曆十六年,七九七)。
天皇下詔使得在日本連養雞都有困難,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如果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食用就沒關係,所以民眾養雞作為「報時鳥」。室町時代的公卿萬里小路時房的日記《建內記》中,嘉吉三年(一四四三)六月二十三日的記載「異國畜雞乃為食用,本朝無此例,只用於報時。」
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訪日的傳教士陸若漢(João Rodrigues,滯日期間一五七七~一六一〇)也證明:
「飼養雞、番鴨、家鴨或為娛樂,不為食用。因為王國(日本)之人皆視豬、雞、牛等家畜為不潔之物,家畜一般的用途並非食其肉。」(《日本教會史》第七章,元和八年〔一六二二〕左右)。
這時期的日本,人們認為雞是不潔之物。
在不吃雞肉的時代,雞的飼養方法與今日不同,據考人們多只在院裡放養雌雄雞一對,所以才稱之為「庭鳥」。在《名語記》(建治元年,一二七五)中寫道:「問:庭鳥為何?答:雞也。常棲於庭中故為庭鳥歟。」
正如陸若漢所說「飼養雞、番鴨、家鴨只為娛樂」,日本自古就有觀賞雞隻相爭的鬥雞活動,平安時代的宮中「鬥雞」是三月三日節時的例行儀式(圖39)。
愛吃野禽
日本人不吃雞肉,相對的卻愛吃野禽肉。
記載室町時代典章習俗的《海人藻芥》(應永二十七年,一四二〇)中云:
「大鳥為白鵠、雁、雉雞、野鴨,此外不另備供御(天皇膳食)。小鳥有鶉、霍(譯註:雲雀)、雀、鴫(譯註:鷸),此外不另備供御。」
可知野禽類已升等為天皇及公卿、武士家的宴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