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7
Chapter 1 緒論
 
「經濟學不是一項精確的科學。事實上它是——或者應該是——更大的:它是智慧的一項分支。」
 
——舒馬克(1973)
 
佛教經濟學(Buddhist Economics)探討的是佛教觀點下經濟學應有的面貌。許多人聽到佛教經濟學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這種東西嗎?甚至就直接將它貼上「矛盾修飾語」(oxymoron)的標籤。人們如此反應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提起佛教,一般人腦中浮起的第一印象是出家僧侶——似乎是出世而摒棄物質的,而「正統」經濟學談的正是以滿足物質欲望為主的經濟活動之研究;二者似乎是南轅北轍的概念,因此怎麼可能扯上關係?然而這樣的看法並不正確,因為在一些經典中(如《轉輪聖王師子吼經》),佛陀曾提及在家居士的家庭之樂,更指出貧窮是一切非義與罪行之源(Rahula, 1959)。此外,從根本定義來說,佛教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見《法句經》)。可見如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並未摒棄世間之物質生活。只是相對於外顯的行為(像是避惡行善),佛教更重視內在心念、意念的淨化,因此容易讓人們有所誤解。
 
第二個理由則是基於一個對佛教思想比較深層的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娑婆世界是有成住壞空的非永恆世界;看似真實,實則為幻象(印度教與佛教經典中稱之為「摩耶」[maya])。眾生因無明而於其中生死輪迴不已,因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或意義,是如何自三界之苦中解脫,而不是去在意物質生活。然而如果對佛教思想有更深一層的暸解,會體悟到一切唯心所造:我們認知到的一切外境,皆反映(相應著)我們的內在。因此,如何如實地面對物質生活,而不是單從頭腦、想法上去否定物質層面的存在,才是真正的「理性」,而所謂的解脫,是真切地認識生命的本質,而不是逃避生命的實相。換句話說,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物質生活的本身,而是我們面對它的態度。佛陀告誡我們的,不是外在的摒棄物質,而是內在的不執著,也就是所謂的「出離」(renunciation)。
 
佛教經濟學是由恩斯特.費德里希(費瑞茲).舒馬克(Ernst Friedrich [Fritz] Schumacher)在1960年代所提出的。他在〈佛教經濟學〉一文開宗明義即說:「『正命』(right livelihood)是佛陀所倡導的八正道之一,因此很清楚地,是必然有佛教經濟學這種東西的。」在此,「命」係指賴以活命的生計,所以「正命」是指從事正當的職業,尤其是指不會傷害眾生(包括自己)的職業。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