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8

第12章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為佛瑞效應(Forer effect),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保羅.米歐(Paul E. Meehl)於1956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s)期刊上一篇名為「誠徵:一本好的食譜」(Wanted:A good Cookbook)的文章所提出。巴納姆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會對於某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並且很有信心這些描述確實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但事實上是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巴納姆效應對於如占星學、占卜或心理測驗等被普遍接受的現象,提供一個十分完全的解釋。
 
有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魔術師提到,他的表演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他在魔術表演中融入了每個人都共同喜歡的元素,所以他的表演使得每位觀眾都大呼過癮;也就是說,巴納姆的表演讓每位觀眾覺得該魔術是為自己所精心設計出來的橋段,因此每位觀眾都會拍案叫絕。人們常常覺得有些籠統的、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反映出自己當下的情境或性格,此種傾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家佛瑞(Bertram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來分析該項測驗結果與學生本身特質的契合度,並予以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實上,對於所有個別學生有關針對他的「個人分析」之敘述都是完全相同的:
 
「你渴望受到他人喜愛,然而有時卻對自己要求甚高。」
 
「雖然你的人格特質有些未盡完美,大致而言,仍可靠後天的努力予以彌補。」
 
「你擁有許多潛能,只是尚待發揮。」
 
「在你看似堅強、自律的外表下,其實掩飾著一顆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有些時候,你會深深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有時你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生活或自由受限時會讓你感到不悅。」
 
「你往往為自己具有獨立思想而感到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並非明智之舉。」
 
「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善於交際,但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你的某些抱負似乎是不切實際的。」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