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章:從濟貧院到資料庫
「你要把我送進濟貧院!」
如今多數人提到濟貧院,都只是隨口說說,沒有多想什麼。但濟貧院曾是一種非常貼近現實的可怕機構,很多人聞之色變。鼎盛時期,濟貧院還經常出現在明信片與流行歌曲中。地方社團會為善心人士及一般遊客安排參觀濟貧院的行程。全美各地的城市與鄉鎮中,仍有一些街道是以曾坐落在路邊的濟貧院命名的。例如,緬因州的布里斯托(Bristol)與密西西比州的納奇茲(Natchez)有濟貧院路(Poor Farm Roads);俄亥俄州的馬利斯維(Marysville)與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Greenville)有救濟院路(County Home Roads);維吉尼亞州的文契斯特(Winchester)與加州的聖馬提歐(San Mateo)有濟貧院路(Poorhouse Roads)。有些路已經改名,以掩蓋過去,例如維吉尼亞海灘市(Virginia Beach)的濟貧院路如今易名為繁榮路(Prosperity Road)。
在我的家鄉紐約州特洛伊市,這裡的濟貧院建於一八二一年。由於多數院友病得太重、年紀太老或太小,無法做體力活,體格健全的院友必須負責到占地六一・五公頃的農場及附近的採石場工作,這也是這家濟貧院命名為連瑟勒勞動救濟院(Rensselaer County House of Industry)的由來。一八二四年,約翰・範・內斯・耶茨(John Van Ness Yates)接受紐約州的委託,對「窮人的救濟與安置」做了為期一年的調查。他以特洛伊為例,主張紐約州應該在每個郡都設立一所濟貧院。後來他的提案成功了:十年內,紐約州建了五十五個郡立濟貧院。
儘管有樂觀的預測指出,濟貧院將提供「經濟與人道」救濟,但濟貧院確實是一個讓窮人與勞工階層心生恐懼的地方。一八五七年,一項立法調查發現,勞動濟貧院把精神病患關在長二公尺、寬一・四公尺的房間裡長達六個月。由於他們只能睡在麥稈上,房內又沒有衛生設施,冬天的時候,麥稈與尿液的混合體會凍結在他們身上,「唯有解凍才能清除」,因此導致永久性的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