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6
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仰
 
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道或是華人住宅區,經常能夠在街頭巷尾、住宅前、大樹下,抑或是大樓後方的角落見到類似台灣鄉間的小土地公廟。這些小土地公廟設計簡單,與其說它是小廟,倒不如說它是簡單的小神龕。它的屋頂沒有過於華麗的龍雕,較多的是像馬來西亞普通平房的那種倒「V」字型的屋頂。沒錯,它確實是為了供奉土地神而設的神龕。然而走近一看,裡面所供奉的神祇雖然看起來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土地公相似,但在穿著打扮,甚至長相上,卻與我們熟知的土地公有些許出入。這尊神明便是馬來版的土地神—「拿督公」。
 
典型拿督公的長相與土地公幾乎相同,同樣是留著白色長鬍子的長者形象,只是膚色略黑。穿著上,祂的帽子與土地公相似,但設計較為簡單,嚴格說來應該是馬來人或伊斯蘭教徒所戴的「宋谷」(songkok)。拿督公所穿的服裝也並非中式服裝,而是馬來人的上衣(baju)和圍幔—「沙郎」(sarong)。有別於土地公手上所拿的如意,祂所持的會是馬來短劍(kriss)。而拿督公手上的中國式金元寶以及拐杖,則與土地公所持的大致相同。是的,拿督公就是這樣一尊參雜著中國與南洋在地色彩的神祇。
 
什麼是拿督?
 
字面上,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拿督也是馬來貴族及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這些拿督的位階有高有低,高者可以是在整個馬來王國當中統領一整片封地的諸侯,・低者可以是協助諸侯管理地方的基層領袖。因此若翻開馬來歷史文獻,總是會見到許多的拿督。在十九世紀馬來半島華人大開發時期,前來維生的華人,便需要和這些拿督打交道,以承租農地、礦地及繳納稅收。
 
在現今,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每年馬來西亞各州蘇丹華誕時,也會冊封勳銜予州內的有功人士,而拿督便是其中一個冊封的項目。當然,在拿督之上,還有拿督斯里(Datuk / Dato Sri)、丹斯里(Tan Sri)、敦(Tun)等等。拿督之下,也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目。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