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什麼是NFT?◆
 
2018年1月1號,我寫了一篇關於藝術市場資訊不對稱的網路文章,探討藝術家只能透過作品的一手交易賺到收益,但二手交易後在拍賣市場的高價,都是被藏家和拍賣行賺走了。藝術家活著的時候作品只能賣3,000美金,死後作品就算被拍賣到3,000萬美金,對改善創作者的生活絲毫沒有幫助。當時的創業環境充滿了AI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的應用,唯獨缺少了藝術領域的科技創新。
 
我當時寫道:「成功的企業,應該尋求賦予人們能力,創造共享價值的營運模式⋯⋯如何讓更多藝術家在活著的時候盡情發揮創作能量,而不是以死後的交易量和成交價向他們致敬⋯⋯。」
 
直到2021年2月25號,我在佳士得看到一場數位藝術拍賣,展出網路化名Beeple的美國藝術家溫克曼(Mike Winkelmann)的作品,他把14 年來每天上傳到網路上的藝術創作,拼貼成一幅全新的數位作品,並且鑄造為NFT《每一天:最初的5000 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BINGO!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科技藝術創新。以前數位藝術不受到主流市場的認同,因為太容易複製,而且無法辨識原作者,現在運用NFT的技術,數位藝術作品可以辨識出處,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即使按右鍵下載看起來一樣的圖像,在本質上也不相同,數位創作因此開始有了收藏價值。
 
Beeple這件作品最後以6千9百萬美元賣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NFT(Non Fungible Token),常見的中文翻譯為「非同質化代幣」。Fungible的意思是:易於交易或交換的物品,它們屬於同一類並且有相同價值。像是比特幣、以太幣這些加密貨幣,就是同質代幣;我手上的一顆以太幣跟任何人手上的一顆以太幣是等值的,可以很容易的交易。而NFT 則不一樣,兩個人手上的數位圖像在視覺上看起來也許一樣,但是背後的元數據(metadata)不一樣,本質上不同,在市場上的價值也不一樣。
 
*元數據:又稱為後設資料或詮釋資料,是「用來描述數據的數據」,是對於資料屬性進行額外補充說明的資訊。
 
實體藝術品有保存的困難和風險,數位檔案又太容易複製且無法驗證,NFT帶來了數位藝術交易的突破機會。這是一場共識的革命,人們從眼見為憑的感官共識,進入由區塊鏈驗證的機器共識時代,NFT 的來源和交易紀錄可以被追溯,數位資產的所有權變得可信任,為原創的藝術家建立了龐大且不可限量的新市場。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