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繪本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甩開慣性「否定」,你能自己做決定

在我們誕生之初,沒有什麼比「需要他人同意才能去做某件事」這個想法更令我們感到奇怪的了。我們只是試圖馬上做想做的任何事—當地毯看起來好玩,我們就去舔一下;當貓惹怒我們,就大力拉牠尾巴;當對插頭感到好奇,就把手指伸進去;當想知道東西落地是什麼聲音時,就推它一下。
我們試圖馬上獲得一切,否則就尖叫。

不過很快地,我們就會收到許多相反的訊息。不能只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拿東西之前都要先詢問一下、你想要的東西可能是別人的、你必須得到對方的許可、很多你想要的東西可能傷害到他人。你需要少動手,多思考。

事實上,很多你想得到的,可能都只是個糟糕的念想。我們會被回以縱容的微笑,搭配聽過數萬次的這類話語:「不可以,那是別人的。」「不可以,我們不在這裡做這件事。」「不可以,這樣很不好……。」

不幸的是,最令人興奮的新點子似乎都在不斷挑戰既存規則。

很顯然地,你不可以把收音機綁在倉鼠的身上、不可以只吃蛋糕當作午餐、不可以把兄弟埋在沙子裡,更不可以在別人腦袋鑽個洞來聽他們的想法。

不只如此,我們還學到一些有關時間安排的要事——功課做完再說、明年、等你成年之後……似乎沒有不需要無限長時間等待的情況。

因此,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背景想法,如:我們被允許做什麼、我們渴望的是什麼狀況,以及善良和好意可能展現在什麼地方。我們知道自己得要經常與父母聯繫,確保已經獲得他們的同意,才能騎腳踏車去商店;我們更換學校科系前,需要先問過父母意見;我們在課堂上開口之前,需要先舉手;就連去看醫師也要先獲得教授許可。在大學裡,我們的論文題目需要獲得批准;工作時,也要跟人資部門確認下午是否可以請假赴約。

就算在私人生活中,也充斥著禁令。我們不能就這樣結束關係,尤其是當已經有假期計畫時。現在我們生活在某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去會顯得很奇怪,而且也很花錢。儘管對某事不是很滿意,但就看我們誰會蠢到去改變。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