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序言】經濟學有什麼用?
 
「你們是學經濟學的,為什麼沒賺到什麼錢呢?」「學了經濟學,為什麼還是算不到明天哪支股票會漲呢?」「經濟學對於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用?」
 
這些是我頻頻被問到,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必須承認的是,我們習慣認知的科學,邏輯大多源於自然科學,1+1=2、E=MC2……規範精準,不容置疑。
 
但是,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是複雜多變的人與社會,無法像自然科學那樣準確定義研究標的,也無法透過實驗還原真實的場景。經濟學家就算使用一定的假設來簡化所面臨的問題,也無法得出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答案。
 
比如,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在此基礎上來分析人的行為對經濟的影響。但人是不是理性的呢?並不是。
 
不理性的人都遵循怎樣的邏輯來做事呢?我們並無法一一列舉出所有的可能性。中國俗話說得好,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經濟學家,只能進一步做出各種假設,強行認為大家都會遵循某種類似的準則,然後進行邏輯推導。
 
因此,即使面對同一個問題,但不同的經濟學家,就會有不同的結論,甚至互相矛盾。那我們該聽誰的呢?
 
經濟學中所有的名詞、結論、規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之上,任何結論都不能直接套用。這便是它與自然科學最大的不同。尤其理科比較強的人,很容易會忽略社會科學的複雜性,也忽視了這個大前提:任何社會科學,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之上。
 
因此,我們在用經濟學常識來認知世界之時,絕不能僵化、不可照抄硬套,也萬萬不能透過類似「十堂課實現財富自由」這樣的課程來認知經濟規律。而是要從最基礎的經濟學假設學起,不僅要學結論,更要學結論的前提,以及推導的過程和邏輯,徹底弄清楚適用的條件和環境,才不會變成「鸚鵡學舌」。
 
如此看來,經濟學似乎是虛無縹緲、不著邊際的,甚至對我們的生活根本就沒什麼用。但真的是這樣嗎?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