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01身體影響你的認知

古人並不知道腦子有什麼用,一般都把心臟當成心理活動的器官。原因是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心臟會跳得更厲害,而情緒平靜下來後,心跳也會恢復正常。

後來,隨著解剖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心理已經被定義為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尤其是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被定義為腦的活動。像思維、想像、記憶這些最高級的心理活動則只屬於大腦,而不屬於它下面的小腦、間腦和腦幹。

差不多有一個世紀,科學家都認為身體其他系統不參與心理活動,它們的意義只是提供養分給大腦。科幻小說更是經常有這樣的故事,把某人的腦子取出來單獨供養,等於保留了這個人,甚至連腦子都不要,直接上傳意識到電腦當中,人還是原來的人。

這種觀念叫做「離身認知」,認為身體可以獨立於環境,腦可以獨立於身體。從1990年代起,一些心理學家開始挑戰這種觀念,提出「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與上述觀點完全相反,他們認為腦離不開身體,身體也離不開環境,身體和環境這兩個因素,時時都在影響心理活動。

心理學家當然沒辦法找到一顆獨立存活的腦袋進行研究,可是他們掌握著某些癱瘓患者的病例。這些人頸椎受傷,不僅無法控制頭顱以外整個身體的運動,這些部位的感覺也無法傳導入腦。結果,這些人變得溫和平靜,失去熱情,甚至麻木不仁。提倡「具身認知」的心理學家認為,這能說明情緒與內臟活動有極大關係,一旦我們體會不到內臟活動,也將不再有情緒,思維和記憶並非心理的全部。

德國馬普學會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具體研究了心臟是如何影響感知的。他們以健康人為受試者,讓他們感受從手指傳導的電刺激,結果發現,心臟收縮時,受試者較難感受到電刺激。他們同時用腦電圖記錄受試者的腦部活動,用心電圖記錄心臟活動,發現大腦也會隨著心臟產生週期性變化。心臟收縮時,大腦下意識地遮罩與脈搏有關的資訊,同時也會錯過外部的一些微弱刺激。

人類的感覺分兩大類。視、聽、嗅、味、觸,讓我們感受外部世界,稱為外感覺。內臟、肌肉活動的感覺,還有身體的平衡,這些稱為內感覺,讓我們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態。專家們還發現,腦對內感覺和外感覺的專注,會隨心跳而波動,有時傾向外界,有時傾向內部。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