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章 文明禮俗社會——影響歷代思潮的孔子
要講述中國政治思想史,從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開始可說是極為合理,畢竟長久以來,世人視孔子為儒家的創始人,是中華文化的完美典範。但是,如果用這種框架理解孔子,首先會出現的問題是,孔子即便是在他的時代中也是難以分類的人物,不論我們怎麼定義「儒家」,在孔子的時代都不存在這樣的講法。即便我們現在常將古代的中國思想家分類成所謂儒家、道家或法家,但這些分類其實是後世才創造的標籤;在孔子的年代,還沒有形成什麼樣的學術思潮,也沒有組織成什麼運動,沒有辦法辨認所謂的「儒家」出來。實情是:孔子只是一位導師,一生桃李滿門,那些身懷抱負的學生求教於孔子,想要了解世界的秩序;要直到漢代時,中央政府才開始遵奉孔子的教誨,拿孔教做為自我辯護的手段之一。
從漢代開始,日與俱增的經注學者投入闡釋孔子的教誨。某種程度上來說,孔子之所以能活過漫長的歷史延續至今,必須仰賴各式各樣調和的過程,倚靠數世紀以來衛道之士的辯護,乃至經注學者的努力——光是「如何讓孔子之後的人能接受的方式發聲」這個議題,便會佔去剩下思想史的一大半。因此,孔子承載了重要的文化意涵,接下來的世世代代都把自己安排世界秩序的想法安放到孔子身上,歷史中會出現各種方法來解讀孔子的思想也就不奇怪了。當我們想在中國傳統中考察各種詮釋孔子的脈絡時,這種層累的現象使得任務變得更為棘手。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