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年度學習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自序——他將成為我的一部份永遠活著

很多人知道,我是李怡的同事、夥伴、戰友。
很少人知道,在李怡人生的最後階段,我是他的妻子。

四十年來,我和他在工作、生活、愛情、婚姻上有太多絲縷纏繞,相互延展遮蔽,成了密不透風的藤蔓。在藤蔓裡,我們再用絲縷織成了一個繭。他離開後,繭裡空洞了,只剩下悲傷。藤蔓的保護作用也消失,只留下壓力。

所以才會有這本書。

書寫到尾聲,我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他離開快兩年了,寫下才能放下。過程雖是無盡的痛苦和煎熬,有時甚至感傷到寫不下去,但既是療傷,就有層層必須跨越的心坎。而經過一次次痛篩後留下的,就只餘絢麗的風景和與李怡一起的美好回憶。

寫這本書的另一原因,是李怡的《失敗者回憶錄》有最後三篇來不及完成,這是他希望我為他完成的三篇中的最後一篇,也是全書的最後一篇。他說寫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無論毀譽如何。這是他一生行事的準則,誠實面對自己,承認曾經的過去--一段被命運牽引萬般無奈的過去。事實上在他第一次告訴我要在最後一篇交代我們的事時,我實在非常好奇他會怎麼寫。但沒想到老天待他不薄,竟放他一馬,沒讓他面對這困難的課題,反而成了我的考題。

至於為何一篇文章最終變成一本書,這原非我的規劃,書中有詳細交代。

一些知道我要寫這本書的朋友希望我不要細說從頭。我知道他們是基於愛護李怡,也擔心我無法承受後續的壓力。但我知道這不會是他想要的,既然要寫就如實寫下。我知道他會願意也支持我這麼做。至於我,可預見的壓力和無從排解的傷痛,我寧選擇前者。

為了更完整的追溯當年,以及完成這本書,我用了許多個日子翻閱時間軸長達四十年的照片。為釐清具體時間和地點,又翻出三大本近兩百卷底片、一九八四年後的所有護照、幾十本年度日誌和我們的信件卡片,反覆交叉比對確認。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將近四十年前的兩本日記。這是極龐大的工程。而在重讀日記的過程中,不知多少次因感受到文字間早已遺忘的人事物和曾歷過的喜怒哀樂,而泣不成聲,整個人陷入時光隧道中。心中深切遺憾若今日他能與我並肩共讀那我們曾一起走過的日子,該是件多美好的事!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