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陶淵明的人境詩學

陶淵明的人境詩學

  • 定價:520
  • 優惠價:7941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2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陶淵明為六朝開啟了怎樣的「新自然說」?
  他的「桃花源」為何歷經千載而不衰……
  本書以「人境詩學」勾勒出陶淵明
  在中國人文傳統中的具體圖像。

  陶淵明是一位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對現代文明深具啟示的詩人,他不但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對生命處境反思深刻的哲人,他的人品與詩品同具典範的地位。

  本書認為陶淵明開展出「人境自然」的理境;他的「人境詩學」揭示出人必須在具有倫理關係的共同體中安身立命,而不是遁向六朝時期流行的仙境或空境。陶詩的重要主題如:「園田」、「隱逸」、「生死」、「飲酒」、「懷古」,乃至於始終貫穿詩篇的「對話」,都反映了「人境詩學」的理想。

作者簡介

蔡瑜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及研究所教授。主治魏晉南北朝及唐宋時代的詩歌與理論,並究心於女性文學及性別研究。著有《高(木秉)詩學研究》、《宋代唐詩學》、《唐詩學探索》、《中國抒情詩的世界》等書。作者長期致力於開拓中國詩學的深度與廣度,近年隨著己身「性好山水」的發現之旅,乃將詩學研究的視野擴展於「身體」與「自然」的雙向詮釋,「詩」與「思」的聯結交響,本書即具現了此一關懷。

 

目錄

自序
導論:從「人境自然」到「人境詩學」
第一章 人境的自然
一、「新自然說」的興起
二、從「人間」到「人境」
三、兩種自然場域:田園與山水
四、兩種真境:人境與淨土
五、在儒道之際的「新自然說」

第二章 園田世界
前言
一、「園田」、「田園」釋義
二、吾廬意識與虛室境界
三、勞動與群居
四、平遠視域與清和氣氛
五、天道秩序與生命歸止
結語

第三章 隱逸世界
一、隱逸與倫理
二、三隱類型
三、隱逸傳承
四、回返親族鄰里
五、桃源的建構
結語:新隱逸說的建立

第四章 生死世界
前言
一、從歎逝到承擔
二、自祭自挽與生死界限
三、〈形影神〉與佛教生死觀
四、任化與知命
結語

第五章 飲酒與自然
前言
一、飲酒與名教自然
二、〈止酒〉的兩面
三、復返鄉飲酒禮
四、醉境與化境
結語

第六章 懷古與典範
前言
一、歷史與典範
二、抗爭典範
三、「隱者─貧士」典範
四、神話樂園與仙境樂園
五、人境樂園的風土化
結語:典範形塑的時代意義

結論 人境與對話
前言:從「自然」到「對話
一、對話形式
二、人間對話
三、自然對話
四、主體對話
五、歷史對話
結語

 

自序

  本書是我近年來研究陶淵明詩文著作的結晶,從讀詩、撰文到成書,毋寧是一趟重新發現陶淵明(365-427)的旅程,也是重新獲得自我定位的體驗。這趟旅程的終點在「人境」,起點則始於對「自然」的探索。「自然」不管取古典的意義,或是依當代的用法,它都是一個跨越古今,橫亙中西,而且語義還不斷在成長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自然」同時是一個跨越學科領域,任何個別的知識部門都很難完全掌握其整全內涵的概念;本書的撰著即源於一群想要共同探索「自然」的夥伴,彼此召喚;我們以跨文化的視域,分工對話的方式,期望對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意蘊作一番探究。基於自身的學術背景,我的焦點自然落在中國詩歌的傳統上。由於不論從中國文化史或是中國詩歌史的角度觀察,六朝時期無疑都是「自然」議題的關鍵起點,我原先設想以中古詩人作一系列的研究,陶淵明只居其中一二。然而,在實際深入與陶淵明對話後,彷彿受到一種自然力量的牽引,促使我竟然在陶淵明身上就盤桓了將近八年的研究,至今仍覺欲罷而未能。之所以如此,與「自然」在中國人文傳統的豐富意蘊和陶淵明本身在此傳統上的關鍵地位俱有關聯。

  從文學的角度切入六朝時期的「自然」,陶淵明誠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本書最早完成的四篇論文,即是對應他以「自然」一語所揭示的四個主題:園田、隱逸、生死、飲酒。這四個主題與時代思潮息息相關,各種與自然議題相涉的重要文化表徵,都投影在陶淵明的生活世界中,成為他的對話對象與詩歌主題。然而,探索陶淵明的「自然」,只是論證其與時代的關係是遠不足夠的,還須進一步追問,在時代的光譜下,陶淵明對於「自然」有何新的衍繹?經過反覆的覃思力索,我發現在前述四個核心主題中都可見出「自然」與「倫理」相即不離的理想始終貫穿其間,陶淵明的形象越來越清晰,本書論述「自然」的主軸也逐漸浮現出來,我相信合乎人性,得以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獲致雙重安立的「人境」,才是陶淵明所堅持的實踐「自然」的場域。

  當「復返自然」成為「重構人境」,我對陶淵明的理解還作了整體性的重新定位,不僅陶淵明存在論式的「自然」理想更加明晰,他作品中強烈的「懷古意識」與「對話意向」也有了答案,此問題可以從「人境結構」的「歷史性」獲得解釋。陶淵明不僅與古人對話,也與後人對話,陶淵明對自我存在的歷史性有深刻的覺知,這也是他足以啟引後人對話回應的重要原因。陶淵明的「桃花源」能夠成為大家共同的「桃花源」,在他以「人境的自然」為構築基礎時,就己經註定了。

  本書即是以園田、隱逸、生死、飲酒、懷古五個主題共同構成陶淵明的「人境的自然」,而結論「對話」則是「人境自然」全幅展現的基礎。回顧陶淵明的研究史,在浩如煙海的古今典籍中,這些議題分開來看,除了「對話」以外多數已被一再論及。這個現象固然反映出這些議題的重要性與關鍵性,但多少也意味著其間或許缺乏一個完整的聯結,無法勾勒出一個具體的陶淵明形象,總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才會代代有人不斷的重作。本書嘗試聚焦於「自然」,藉由陶淵明自身文本的指引,以「人境的自然」將這些主題串連起來,在這個結構下,這些主題遂呈現出與前人所論相當不同的側重面。對我而言,探尋結構本身即是部分與全體間無盡的詮釋循環與自我超越的歷程。因此,本書中的文章雖然已先後發表於國內外的學術期刊,但在成書時都做了大幅的調整增修,甚至,最早完成的「田園」一文,也因焦點與整體結構無法密切呼應而徹底重寫。這原本出於一份對讀者真誠負責的心意,如今回首,卻是難能可貴的成長經驗。

  陶淵明能夠開出獨樹一幟的「人境自然」,直接受到當世環境的衝擊與傳統儒道思想的啟悟,他的視野遠非一般文人所能企及。為了能夠深契陶淵明在詩與思之間遊刃有餘的本質與變因,為了詮釋其整全性的存在體驗,並探究其與自然世界的聯結方式,我復返於文史哲密切結合的傳統,勉力於究析儒道釋的發展脈絡,浸潤於氣化宇宙觀與身體觀,以尋求答案。陶淵明是一位哲學家詩人,我深信如果無法儘可能趨近於他所理解、感受的世界,我將難以真正走入他的精神境界。

  為了能夠更清晰的詮釋陶淵明所揭示的「存在結構」,我也作了許多擴充閱讀的努力,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論存在與語言,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論身體與知覺,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論宗教與神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的物質想像與空間詩學,和□哲郎的倫理學及風土論,史密茲(Hermann Schmitz)、伯梅(Gernot Bohme)的氣氛理論,巴赫金(M. M. Bakhtin)的對話理論,……這些都給予我在詮釋分析上許多啟發與助益。這些理論有的已非常古老,有的方興未艾,但現在回顧這段與各種思潮對話的歷程,才恍然於我所作的不過是填補自身的匱缺,重新架構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體系,它們幫助我瞭解人之存在的基本原理,使我得以深入陶淵明的「人境結構」,掘發其中的深刻理境。透過這些異文化的照見,我更加明析自己文化的精髓,理論無分中西也沒有一定的界限,對我而言,只在隨問題發展,而發問的基點總是基於我所身處的當代意識與己身的存在體驗。本書以中國人文傳統為座標,以當代共具的關懷為切入點,由此進入陶淵明的詩歌世界,這一切已不知不覺改變了我過去從事文學研究的「體質」,我由衷感激這樣的改變。

  從不惑邁向知命之年的歲月裡,不意竟會和陶淵明結下如此的不解之緣,他成為我生命歷程最重要的導師。以陶詩作為這八年的研究對象,實有著許多偶然的因素,但似乎也是一種必然,因為它來自生命底層最深處的呼喚與共鳴。許多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在研究陶淵明,而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對他發問,並聆聽他的教導,他的文字語調很自然的引導我思考問題的方向。經由他的指引,完成這部著作的同時,才進一步理清自己的生命軌跡,也重新領悟了「詩學」的意義。這些年來「唯斯人也,而有斯文也!」的讚歎常在心底迴盪,日日宛若一位織女,在「人境」中勤懇的織紝著陶淵明的「自然圖譜」,期待自己也有「復得返自然」的一天。

  本書是兩個三年期國科會整合型計畫的成果,感謝國家的支持;感謝一起執行計畫的夥伴,他們的提攜對於我的思考有開拓之功;感謝計畫助理搜集資料、辛勤校對,他們使我得以突破身心力量的限制;感謝臺大中文系給我開設「陶淵明詩」的機會,並將之列入「經典人文學程」,讓我在教學與研究之間左右逢源;感謝臺大歷年修習「陶淵明詩」的同學,身為陶淵明新一代的讀者,他們對於陶淵明的深切回應,給予我莫大的鼓舞;最後還要感謝我至親的家人,他們永不收手的扶持,使我安然走過風雨與病痛。在「人境」中各種令人感念的互動關係,讓我獲益良多,也促使本書得以問世。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39838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38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5.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活動贈品說明

測試圖片
 

內容連載

選文

導論:從「人境自然」到「人境詩學」
陶淵明離開人世已將近一千六百年,這位家喻戶曉的詩人,生前即頗受矚目,他隱居於廬山腳下的草廬,成為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文化象徵。他被認為與俗寡諧,具有抗議精神,是一位異議分子;他也被認為與當時最大的宗教勢力保持友善,卻不為所動,是一位另類士人。陶淵明之名一出現在中國典籍中,即具有鮮明的個性,被塑造成一位真摯高逸,安貧樂道,言行一致的隱士,同時也是哲人,雖然他也是一位詩人,但他的詩文在南朝隋唐期間還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

入宋以後,情況大為改觀。陶淵明的人品所受到的肯定有增無減,他的詩作所受到的評價也呈現戲劇性的變化,他被視為晉宋第一流人物,甚至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詩人。他的詩作所呈顯的主題和風格同樣受到肯定,他的人品與詩品幾乎同時被提升到典範的地位,這樣的局面,至今未變。

陶淵明的形象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不能說毫無變化,但其實最大的變化不在形象,而在作品的評價。如果我們貫穿整個文化史來看,世人對於陶淵明的印象可以說相當固定,他是隱逸詩人,田園詩人,酷好飲酒,任真率性。由於魏晉是個體自覺的時代,如何從世俗虛偽的名教之網脫身而出,獲致自由,可以說是當時士人共同的心聲。陶淵明隱逸、躬耕、飲酒的生活,很具體的塑造出一位脫離俗世遁入大自然的抗議士人的形象。但是他的抗議方式在那個時代是很另類的,陶淵明與名士共乘魏晉自由之風,追求個體解放的精神是相同的;然而他隱逸田園,躬耕自給,與竹林七賢硬行衝撞禮法之網,則明顯有別。

雖然從正始名士到陶淵明,他們在反抗時風,追求自性上的傾向幾乎一致,但兩者的表現方式則有相當大的差距。陶淵明較之名士具有濃厚的人倫情味,他對孔子與儒家經典也相當敬重,從無「非湯武,而薄周孔」之事。陶淵明對傳統哲人關懷的議題如死亡、命運、自然、倫理等,不分儒道,都極能共鳴。因此,陶淵明這種足以安頓生命,又能彰顯主體精神的形象,很快的變成理想人格的典範,陶淵明被認為承載了濃厚的精神價值,他的思想歸屬問題,隨之而起,成為探究其精神內蘊的重要課題。

然而,精神內蘊並不等同於思想屬性,陶淵明的思想確實具有很明顯的儒道傳統的根源,但身處晉宋之際佛老大興的年代,他的思想帶有鮮明的與時代對話的色彩,在對話中他強化了,也活化了傳統的智慧,這樣的精神內涵往往不是傳統的學派分類所能範限的。陶淵明作品所顯現出的鮮明個性與他的思想性,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共同呈顯出他的精神風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