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 定價:330
  • 優惠價:929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8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論者對這一運動聚訟紛紜、爭議不斷。對它的研究由於政治、黨派等因素滲入,深深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五四運動史研究,力圖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以原始材料為依據,回到歷史現場,對五四運動史作出符合歷史原貌的客觀解釋。本書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演變、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等問題作了深入、獨特的解釋,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作者簡介

歐陽哲生

  1962年5月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等。編有:《胡適文集》等多種文集。

 

目錄

自序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
一、清代樸學與新文化人的治學路徑
二、以「復古解放」為先導的「價值重估」
三、傳統下層文化的興起
四、新文化人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換中的歷史局限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以「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關係為中心
一、儒家、儒學、儒教
二、新文化運動反抗重建儒學意識形態─孔教
三、對儒家倫理的吸收與排拒
四、「五四」新文化人對儒學的學術評估
五、餘論:關於傳統與現代性的思考

蔡元培與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
一、對傳統教育的評估
二、「教育獨立」的理念
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四、教育制度轉型:一個未完成的話題

胡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研究
一、胡、陳聯手合作的思想基礎
二、胡、陳之間的思想歧異
三、胡、陳思想的殊途同歸
四、胡、陳思想與時代的關係

自由主義與五四傳統─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一、五四話語與五四傳統
二、與革命對話:胡適看五四運動
三、從胡適的敘事方式看自由主義的話語特點

被解釋的傳統─五四話語在現代中國
一、自由主義視野下的五四運動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五四運動
三、文化保守主義對新文化運動的反省
四、五四傳統:民族主義、民主、革命

《新青年》編輯演變的歷史考辨─以1920 至1921 年《新青年》同人來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
一、見證《新青年》轉折的歷史文獻:同人來往書信
二、《新青年》前六卷之編輯、發行
三、陳獨秀赴滬後《新青年》編輯辦法之初議
四、陳獨秀南下後與周氏兄弟的密切合作關係
五、《新青年》從第八卷第一號開始為中共上海發起組所主控
六、過渡中的矛盾爆發:陳獨秀離滬後《新青年》編輯之再議
七、一個插曲:懷疑胡適與研究系的關係
八、《新青年》的歸宿:成為中共的純理論機關刊物
九、結語

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
一、北京大學的歷史是從戊戌變法這一年開始
二、蔡元培的整頓使北大真正成為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
三、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218259
  • 規格:平裝 / 27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

中國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歷史關係如何?這是「五四」以來迭招物議、聚訟紛紜的一個問題,對它的解答不僅伴隨著緊張的史事爭辯,而且包含著激烈的文化衝突。以現代新儒家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者站在反對派的立場上,指斥新文化運動拋棄傳統、毀滅「國粹」、一意西化,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與此相左的極端反傳統主義者則以這一運動的繼承者相標榜,認定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是整體否定傳統,是「全盤性反傳統主義」。儘管二者所持的文化立場截然相反,但否認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歷史關係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正因為如此,他們不願意,也不可能去追溯中國新文化的傳統起源。

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重新審視上述觀點,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文化偏見和學術缺陷。從文化理論上言之,他們以中西之爭代古今之爭,僅僅從中西文化衝突這一歷史背景去認識和把握新文化運動,看不到外部的中西文化衝突畢竟要受到中國人文傳統自身演進的內在規律的制約,看不到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生、發展畢竟要以傳統文化作為自身的歷史基礎。從歷史材料上分析,他們以價值判斷代歷史判斷,與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實際相脫節,與倡導這一運動的領袖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相抵牾。胡適晚年在回顧總結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時指出,它作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不過是宋代以來「這個一千年當中,中國文藝復興的歷史當中,一個潮流、一部分、一個時代、一個大時代裏面的一個小時代。」胡適的看法是否精當,可容商榷。不過,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見證人,他承認這一運動是中國人文傳統自身演變的產物,這是顯而易見的。基於文化的、歷史的理由,我認為有必要就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關係重新加以全面探討。這裏我們通過對新文化人和他們的反對派(主要是現代新儒家)與傳統文化繼承關係的粗略比較,勾勒兩者的分野之處,理清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淵源,以期澄清長久以來人們在這一研究領域積存的某些誤區。

一、清代樸學與新文化人的治學路徑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六個重要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佔主導地位的學術思潮,這就是先秦之諸子學、兩漢之經學、魏晉之玄學、隋唐之佛學、宋明之理學、清代之樸學。若以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歷史關係之密切而言,則首先不得不言及新文化的前身─清代樸學。曹聚仁曾謂:

在今日要讀古書,得把科舉時代的觀念拋開,把漢學、宋學的病根切斷,首先要接受清代樸學所已整理了的業績。不讀清儒所已整理了的經子古籍,尤其是諸子,那就不必讀古書。對於皖學、揚學、浙學沒有瞭解的人,就不配讀古書。

要讀古書是如此,因為樸學是開啟中國傳統學術的一把入門鑰匙。要追朔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自然也得從其前身清代樸學入手。

清代樸學又稱漢學、鄭學,它以推崇漢儒樸實學風、反對宋儒空談義理著稱,與同時期繼承理學的「宋學」抗衡。其治學特徵是「厭倦主觀的冥想而傾向於客觀的考察」,研究內容則是從文字音韻、名物訓詁、校勘輯佚等方面從事經書古義的考證。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劉半農、錢玄同、魯迅、周作人、李大釗、沈尹默、劉叔雅、吳虞、易白沙諸人生長於晚清末年,在其青少年時代無不受過典型和嚴格的傳統式教育,其文化背景可謂以傳統舊學為底色。由於他們的治學興趣主要集中在文史方面,故他們大都接受了在晚清學術界仍據正統地位的樸學訓練,邃於國學。或有所師承,或有所專精,或有所撰著。以新文化人早年與清代樸學的關係而言,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茲述如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_領券折百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