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愛的盲點:電影文學篇

愛的盲點:電影文學篇

  • 定價:490
  • 優惠價:944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1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愛是甚麼?愛是基因還是文化的產物?人為什麽會自戀?人道主義、無私也是一種假象?浪漫是什麼?愛情竟有方程式?

  愛的興發起迄無端,散佈在生活、藝術、小說、電影等作品之中,經想像力的渲染,愛與被愛是生命相續的一條鏈,但浪漫卻不走直線。

  陶國璋在香港中文大學通識科講授「愛情哲學」多年,透過簡明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至生物學的進路,深入淺出地分析愛的多元現象,書中引薦了四十多部電影和文學作品,勾勒出古往今來種種的情愛現象,讓我們在感情的泥淖中,知己知彼,找著些微的曙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陶國璋


  廣東惠州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興趣是人生哲學,主要教授通識課程:中國哲學主流思想、死亡與不朽、幸福論、思考的盲點、愛情哲學、電影、哲學與人生、存在主義等。著作有《開發精確的思考‧新編》、《思考的盲點》、《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哲學的陌生感》、《哲學的追尋》及《愛的盲點‧80後篇》等。
 

目錄

自序:愛存活於基因與文化之間

第一章  逃避自由
引言:逃避自由現象
1.「 一般人」的沉淪軌跡
2. 不願有我
3. 自欺的詭局
4. 販賣自我
5. 奴隸的道德
6. 自殺迷思
7. 暴力美學
8. 人道主義的假象
9. 民族身份的焦慮
10. 宗教狂熱
11. 女同性戀流行趨勢
12. 飄移的男同性戀
13. 癮癖沉溺

第二章  過度的自我專注
引言:自我中心的依據點
1. 再談自戀
2. 自暴自棄
3. 憂鬱陷溺
4. 無私的假象
5. 愛的金鎖
6. 名位權勢
7. 替天行道
8. 自我意識的詭論
9. 人類中心化的危機

第三章  浪漫泥濘路
引言:何謂浪漫?
1. 浪漫故事的典型──崔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
2. 愛情生物學
3. 愛情宿命論
4. 愛情公式
5. 青澀之戀
6. 青澀之愛下篇
7. 距離的馴服
8. 啱Channel
9. 愛情輪迴
10. 浪漫與後浪漫
11. 愛在異域蔓延時
12. 愛的異域記憶
13. 愛欲至死(Liebestod)
14. 忘年戀

第四章  完美主義的幻象
引言:完美的根源地
1. 溫情完美主義
2. 柏拉圖式愛(Platonic love)
3. 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4. 藝術與孤獨
5. 死亡的淒美
6. 追求終極的幻相
7. 烏托邦的劫難
8. 道德聖賢的泥濘路

第五章  愛的維修
引言
1. 負罪感
2. 救贖罪疚
3. 仇恨與報復
4. 愛情三角形
5. 怨憎會之苦
6. 愛與自由
7. 詰問自殺
8. 最後的一天
9. 心靈的回歸
10. 心靈復甦法
11. 幸福方程式

後記:感性的情人
 

自序

愛存活於基因與文化之間


  一些「老生常談」式的愛情金句,似曾相識,深思之後,卻又無從安穩。

  1.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2.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4.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
  5. 情人眼裏出西施
  6. 愛與恨是一體二面,你恨一個人有多深,就代表你曾愛他有多重。
  7. 在微雨的午後,走在街頭,想着曾經牽手一起漫步的人,心中會有淡淡的哀愁與快樂。
  8. 有此人花了一生的時間以了解愛情,卻有人在剎那間就刻骨銘心。
  9. 戀愛使人年輕,失戀使人成熟。

  這些「愛情金句」好像表達了許多,卻又似一無所說,詩人詠嘆渲染,不外加深它的漩渦,無法說出愛情牽絆糾結如許;我們試試從左腦去分析,對科學家來說,以上的浪漫詞彙,不外是遺傳基因的驅策播弄:

  我們都知道,愛情與性有關,而性其實是基因的驅使,目的是驅動生物求偶,以延續其下一代。愛情是人特有的現象,持平一點:愛情是介乎本能與文化之間。它的確來自基因驅策,但人類的愛情現象卻又不僅僅服從於基因。

  首先我們看看生物演化的論點:

  人性中有本能一面,是不爭的事實。本能其實是生物的求生機制,例如狩獵、佔有、模仿等本能,目的是保衛自我的延續,而性本能,則是為了延續下一代;總言之,本能是大自然的設計,透過基因遺傳,目的是為了自我的延續。

  基本遺傳是緩慢久遠的演化,依生物進化的描述,基因都是無意識的、盲目的複製自己。它們進行自身複製,為求生服務;但,能人、智人在近百萬年出現了,更為關鍵的,大約一萬二千年左右,人類「忽然」躍進了農業社會,因聚居、分工合作、語言溝通,於是高速發展了大腦;人類的大腦,開始以新的方式尋求生存的方式,甚至以超越基因為己務,人類為自由而奮鬥,創造文化、文明。

  以下從對照表顯示這種人存在的二元性:

  基因轉化為本能之表現
  1. 吸啜
  2. 覓食
  3. 模仿
  4. 合群
  5. 攻擊
  6. 操控
  7. 佔有
  8. 競爭
  9. 居住
  10. 性衝動
  社會文化之表現
  1. 美食
  2. 實用的專業知識
  3. 知識學習
  4. 潮流
  5. 語言中傷
  6. 階級
  7. 無盡的財富
  8. 奧林匹克競技
  9. 置業
  10. 婚姻

  性衝動是本能,而婚姻卻是社會行為的表現,於是愛情成了基因與文化的新生兒。

  顯然,新生兒並非一帆風順,因為基因控制着原始的情慾;而情慾的具體表現為痛苦與快樂,所以愛情是快樂、痛苦的戰場。

  甚麼是快樂與痛苦?痛苦包括生理飢寒之苦、神經痛楚、畏死的恐懼等等。痛苦的作用在於警覺生命體不要接近死亡,故我們稱之為驅逼因。至於求快樂,反而是本能反應的輔助動力;當我們嚐過食物,得受溫飽的滿足,此滿足感引動我們下回繼續追求,是為求生的誘動因。

  「快樂─痛苦」本為求生機制的簡約驅使力量,它們讓過去的經驗綜括起來:凡能產生滿足的行為,同時都是有益於求生的;凡是產生不適感的行為,同時都是會危害生存的。例如我們吃腐壞食物時,嗅覺即引生不愉快的感覺,並引發嘔吐,此因為腐壞食物跟害生有關。

  甚至人之好美色,見美色而有一種興奮感,一方面是青春腺的激發,一方面是對方健碩或豐滿的體形,面目姣好英俊,其實是一種優生的表徵,以致基因中設定了訊息,見美色而產生好感,以誘動生物追求之,以便結合而得優生的下一代。不過,人類既然稟賦了智力,就懂得透過搏奕的方式,以爭取個體最大的優生機遇,形成複雜的競爭。愛情就是一場戰爭。

  可是愛情就是等值於基因本能嗎?不,用一生活例子來反駁:求性愛不遂,戀人會感到不甘,甚至影響自我的形像,但是求愛不遂的話,戀人竟可以絕望而自殺!

  愛情正是人類超越動物本能的昇華表現。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人若果硬將人完全看成動物,這已經太遲了,我們雖然擁有自然的軀體,卻活在文化之中。」

  當然我們仍然感受到本能的驅使,不過文化的塑造,讓人的生存模式已經遠離自然世界;順此脈絡,性是愛情的生物表現,而婚姻則是愛情的社會表現。愛情刻劃出人存在的二元性,其實,我們是活在基因本能與文化之間。

  說了許多,究竟文化是甚麼?

  文化的定義非常多,普遍的,例如社會學的定義:文化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不論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還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社會制度等,都具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

  人擁有高度的想像力,想像力可以表現為抽象能力、美感欣趣、善惡判斷……文化其實是,想像力就是文明的匙鑰;我們創造了金字塔,創造了文字,更創造了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宗教、藝術、哲學、科學……想像力創造了第二自然。我不打算詳究各種定義的內涵,只想指出,文化是一組龐大的複合系統,簡分為三個層次:

  1. 共同的生活秩序;
  2. 知識世界;
  3. 價值信念。

  1. 共同的生活秩序:人是活在政治、經濟、社會的共同生活秩序之中。政治體制確定了族群的安全感與資源分配,人有權利、義務關係;經濟是人類選擇了分工合作的群居模式,利用厚生,再引伸為消費行為,市場效益成本;社會中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婚姻、族群等人倫關係。

  2. 知識世界;人類開拓了豐碩的知識世界:實用知識、歷史、地理等資料性知識,更有龐大的科學知識,表現出人類高度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則表現為應用符號的能力,例如數學、幾何、邏輯。

  3. 價值信念:人類更且擁有高層次的價值信念: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人以價值信念來指導自己:認為神是我的明燈,便成為宗教信徒;認為人皆有尊嚴的,便主張平等愛人;認為生命在於美的昇華,便成為追求完美的藝術心靈……。

  總言之,在文化的不同層次中,其中有一點很特別的,在龐然的文化現象群中,可以倒溯出人是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之存在。超越性是指人類有一種很強烈的,不惜一切,要衝破其現實的處境;現實上,人存活於種種限制之中:人受其遺傳基因所設定,受其生物本能所驅使,受到社會潮流所模塑,甚至受到命運遭逢所播弄;只不過,在人類的歷史裏,這裏卻是波瀾壯闊,人不斷超越其恐死之本能,探險蠻荒;為浪漫的愛情犧牲;放棄其安穩的生活,到非洲行醫,志士仁人為政治理想而奮鬥……簡言之,人希望超越其現實的封限,這就是超越性。對反說之,我們能想像動物有超越性嗎?貓能立志將來成為一隻偉大的貓嗎?牛會發出愛心,關懷其他動物嗎?動物能發出慈悲、博愛,為不認識的他人犧牲嗎?因此愛與愛情永遠充滿着人性的光環。

  近年教學,講授思想理論之餘,更喜歡播放一些電影片斷,讓同學左右腦都得到激活。本書選取了四十多部電影及一些文學作品,以場景來輔助講論種種愛的誤區,希望讀者自行觀賞,加深我們的情感記憶,其中包括(依序):American Beauty(美麗有罪)、The Talented Mr. Ripley(心計)、Match Point(迷失決勝分)、慾海慈航(Samaria)、Fight club(搏擊會)、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月黑高飛)、Kill Bill(標殺令)、Apocalypse Now(現代啟示錄)、《海角七號》、Paradise Now(立見天國)、《春光乍洩》、Julus and Jim(祖與占)、《阿飛正傳》、Gloomy Sunday(歌曲)、Piano Teacher(鋼琴教師)、《金鎖記》(小說)、《影武者》(The Shadow Samurai)、《死亡筆記》、Memento(凶心人)、Space Odyssey 2001(2001 太空漫遊)、Tristan and Isoldle(傳說)、An Essay in Love(愛情筆記、小說)、500 Days of Summer(戀夏500日)、《山楂樹之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秒速五厘米》、《小王子與狐狸》(小說)、《志明與春嬌》、《春嬌與志明》、《2046》、Before Sunrise(情留半天)、Before Sunset(日落巴黎)、Before Midnight(情約半生)、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憶逝水年華、小說)、《情書》、《八月照相館》、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Symposium(柏拉圖對話錄)、Faust(詩劇)、《豐饒之海》(小說)、《活着》、Breaking the waves(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The Kite Runner(放風箏的孩子)、《原罪犯》、Closer(誘心人)、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伊朗式分居)、Blue(藍)、A Taste of Cherry(櫻桃的滋味)、Eternity And A Day(一生何求)、The Story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因疏懶本書下篇拖延了許久,原擬稱《愛的盲點下篇.人性篇》,因內容變動了許多,現改稱《愛的盲點.電影文學篇》。特別感謝執行編輯鄭傳鍏先生費心整理校對。本書部分篇章是輯選自同學的論文作業:同性戀部分輯自羅國平同學,《志明與春嬌》選自費麗婷同學,《藍》選自蔡千紅同學,《豐饒之海》撮自梁肇麟同學,還有其他同學的資料片斷,都夾雜用上了,在此一起致謝,承諾出版大家的篇章已是多年前的事,現在你們都已畢業,在社會上各有崗位,經歷着每一天,仍然尋求存在意義……祝願大家生活實在而豐饒。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340446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第一章逃避自由
 
引言:逃避自由現象

 
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Fromm)有兩本名著,一本是《愛的藝術》(ArtofLoving),另一本是《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在《逃避自由》中,他分析人類存在着一種很奇怪的行為現象,就是拒絕接受選擇;我選了「逃避自由」來剖析現代人的心態。
 
極權社會中爭取公平選舉,要求人權,自由對許多人來說,是一樣寤寐以求的目標。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中,提到自由對生活在自由社會跟生活在極權社會的人來說,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詞彙。他是捷克人,經歷過失去客觀自由的痛苦,所以他自覺有資格去討論自由問題。他諷刺那些已經生活在自由社會的人,往往遺忘了過去的歷史,遺忘了人類為奮鬥自由民主而付出沉重的代價;於是我們不再珍惜自由,甚至開始逃避自由。這表示人雖然擁有客觀的自由,卻不一定能承擔得起自我抉擇的自由,我們不一定能自覺地主宰自由去生活,原因在於人之存在,有升進亦有沉淪。
 
人為何會逃避自由?根源地說,在於成長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人是由孩提逐漸成長的,成長既是生理的,同時是心理的;人的成長是一「個人化」(personalize)歷程,每個人都有他的青少年階段。
 
所謂個人化,就是孩童要從自我中心的世界脫穎而出,他必須調節其視野。但,此調節是痛苦的,他只會感到日益的孤獨,他愈認識自己,愈發覺他是一個與他人隔絕的個體。而他生活的世界常常是具有威脅性和危險的,成長代表個體的獨立,獨立即與他人的分離,孤獨襲來,青少年會產生一種無力感和焦慮感。
 
青少年如果無法調節其適應能力或者改變其原初的自戀思維,很容易就想到放棄,不願意成長;他們會退縮,會把自己完全隱沒於自我之內或者完全順從外界,隱沒於潮流、群體之中,自我的隱沒就是逃避自由,藉以克服其孤獨及無力感。
 
我們的社會,已經轉化為「輕不着地」的狀態,失缺迫切的生活謀生問題,我們獲得了存在的自由,例如我可以辭去工作,到歐洲旅行三個月,我可以放下愛情的追求,到寺院裏禪修,我更可以將自我收藏起來,以宅男自居……現在的自由,對許多人來說,它已成為一種威脅,因為自由可以讓人陷入不確定中,一份輕鬆,卻是不能承擔得起的承擔—我要怎樣活下去?於是,人有意無意間將自我削平,混入一般人的生活模式中,逃避真實的自我。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