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云的所有評鑑

那些你不懂的

那些你不懂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4/14

小時候的我們,以為世界是美好的,以為自己一定能找到夢想,以為從軍是一種榮耀,以為自己不懂的,總有一天能夠弄懂;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世界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美好,原來夢想不是人人都有,原來軍人的職責不見得就是保家衛國,原來我們自以為懂的,其實根本從來也不曾真正弄懂。

於是,我們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道應該相信什麼,不知道還有什麼能夠相信,就如故事裡因為一場賭局,而徒步從倫敦趕往牛津,卻在途中莫名其妙被車子撞倒,受「邀請(ㄅㄤˇㄐㄧㄚˋ)」接受一場契約婚姻──和一個從未見過的女子──的主角理察.龔特一樣,只能隨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

理察曾經是一名職業軍人,擁有堅定的信念,深信自己從軍是為了保家衛國,然而被派往伊拉克、後轉往阿富汗參加反恐戰爭的他,在一場又一場的突擊行動中逐漸變得麻木──他經歷了太多的死亡、太多的恐懼,有太多不能問的祕密,以及太多不明白的疑惑。他知道自己的心受了傷,知道自己變得不對勁,卻沒有辦法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即使申請提前退役,回到家鄉平靜地生活,也沒有辦法讓理察脫離行屍走肉的狀態,短短幾年之間,就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和父母、妹妹切斷關係,與未婚妻斷了連絡,幾乎跟每個朋友都沒了往來,沒有一個工作做得長久,失去目標、失去方向,只能混跡於賭博俱樂部。

雖然談論的是戰爭與創傷,但《那些你不懂的》讀來並不沉重悲傷,反倒隨處可見優雅內斂的英式幽默,比如主角形容自己「我的社經地位優雅地滑了一跤」(P.32),把被炒魷魚、頻繁換工作說成「恐怕目前沒有固定的職業,我的經歷比較廣博,不很深厚」(P.33),讓人不由會心一笑。而乍看荒謬的冒險情節之中,更是不時穿插作者自身的觀察與提問,透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度)來試著「理解」這一場戰爭,使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夠獲得省思的機會。

書中關於戰爭的這些疑問,作者沒有給出任何解答,事實上或許永遠也不會有解答,但是我想,能夠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也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管你有沒有得出結論、得出什麼樣的結論,那都真正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完全不經思索,任由他人灌注的觀點。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真實故事(雙視角封面隨機出貨)

真實故事(雙視角封面隨機出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4/09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一段真實的人生,或許該分類成報導文學,但卻又帶著一絲自傳性質,一切的開端巧合得讓人難以置信,偏偏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有些時候,現實就是比小說來得更加離奇。

《紐約時代雜誌》的特約記者麥可芬克爾,因為一則假報導而遭到解雇,就在解雇訊息即將刊登的前夕,他卻接到了一通電話,得知一名謀殺自己妻子和三個孩子的嫌疑犯,在逃期間冒名頂替了他的身分,逢人便自稱是「《紐約時報》的麥可芬克爾」。這麼離奇的事情,自然引發了麥可芬克爾的好奇心(換作是我也會啊),於是他寫了一封信試圖聯絡這位嫌犯──克里斯汀隆戈(Christian Longo),結果還真的收到了回音。

完全可以想像當下的情境是多麼荒謬又不可思議,當你丟掉努力多年好不容易才獲得的身分時,卻有另一個人依靠謊言輕鬆得到這個身分(而且沒人產生懷疑),讓人忍不住覺得身分這種東西還真是不可信。而在驚訝於克里斯汀隆戈的大膽之餘,也不禁要佩服他的好運,畢竟假冒真實存在的人物,總會有一定的機率被認出來──萬一遇上見過麥可芬克爾本人或照片的人呢?更何況那還是在殺了人之後,他居然能夠偽裝成另一個人談笑風生,半點破綻都不露,不去當演員還真是可惜了。

這樣的一個巧合所促成的必然,使得麥可芬克爾和克里斯汀隆戈兩人,在案件偵查與審判期間維持定期聯繫(包括電話、信件與會面),就像一般交友流程一樣,他們從探究彼此的異同處開始,接著分享各自的興趣與思想,再到分享人生故事,最終逐漸變成一場心理攻防戰。麥可芬克爾身為一位被解雇的記者,當然很難不把這件事當作一個翻身的大好機會,這樣的往來肯定是存在利用心思的,不過我也相信,他也曾經成為被克里斯汀隆戈個人魅力征服的群眾之一,曾經真正把這個殺人兇手當成朋友看待。

至於大家最想知道的謀殺案真相呢?所有的間接證據都指向克里斯汀隆戈,但他本人的說法卻是一變再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知道事實究竟是什麼,或許就連克里斯汀隆戈自己也搞不清楚──他很可能早已身陷在自己精心編織出來的謊言之中,不可自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身體的日記

身體的日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22

我不會說認識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她的日記,畢竟不管是什麼人,都會有不想讓人見到的一面,也會有不想讓人知道的私密想法──就像有些人在網路上和現實中的性格大相徑庭,人們表現在外的面貌,也往往和私人日記裡的大不相同。

這一點,從故事一開始主角寫給女兒的話就能看得出來,顯然這位老爸平常的形象,跟那個年代的大部分父親沒什麼兩樣──威嚴、古板、德高望重、受人尊敬,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成功人士會擁有自卑的童年。而事實上,主角從小就不敢面對自己的身體,害怕看到鏡子裡的自己,覺得「那不完全是我」,也因為如此,他萌生了為身體寫日記的念頭,期盼透過觀察與記錄,認識並且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

以日記為文體難免有所缺點,你不能期望人們會在自己的日記裡,提及熟人的時候還專門來個人物介紹,我們必須靠自己搜括、拼湊文字裡的蛛絲馬跡,想辦法辨別出場的人物位在什麼年齡層、和主角是什麼關係,很多時候沒辦法馬上得到答案,甚至需要讀到很後面再回頭來看才能明白。

日記從1936年主角十二歲開始,橫跨青春期、二戰時期、中年、老年,一直到2010年臨終的八十七歲,記錄男孩成長為男人的過程(包括鍛鍊肌肉、夢遺、破處、陷入愛河、第一次當父親等等),也記錄年齡漸長之後,面對體力的衰退、疾病的來訪、至親的逝去,身體與心靈之間如何互相影響。

身為一個女性,這麼赤裸裸地讀到男性的生理變化,還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不過比起那些性徵的變化、欲望的描述,更加令我注目、感動的是四十三歲的那一段故事:主角的鼻子莫名其妙開始流血個不停,在擔憂自己很可能得了不治之症的期間,他想的不是對於死亡的恐懼,而是消沉不能再多陪妻子幾年、不能看著兒子長大、不能在女兒失去初戀的時候安慰她……完全可以說這不只是一本《身體的日記》,也是成長的日記、一生的日記,更是寫給摯愛的情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5

文字不如數字那般精確,說的人可以曖昧地表達,聽的人也可以曖昧地意會(至於意會的結果精不精準,那又是另一種曖昧了),所以我們可以喜歡上一個人,也可以喜歡上一個人,還可以喜歡上一個人,更可以喜歡上一個人(絕對不是我偷懶複製貼上,這四句真的意思不同)。我很喜歡這樣的曖昧,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曖昧,閱讀才如此有趣、如此耐人尋味。

張耀升的《縫》,在敘述裁縫店祖孫三代的第一個故事〈縫〉,就開宗明義點出了這個書名的曖昧:可以理解為「縫補」的縫,也可以理解為「裂縫」的縫。一個開一個合,幾乎是對立的兩個意思,卻能使用同一個字來表達,就如幽微複雜的人性,乍看矛盾,實際不過是一體兩面罷了。

表面上看來,除了其中幾篇彼此關聯──〈藍色項圈〉與〈友達〉從不同人的角度,敘述同一樁校園自殺事件;〈敲門〉與〈螳螂〉的主角是同一人;〈伊卡勒斯〉與〈洞〉互為表裡──之外,《縫》的故事都是各別獨立,出場的角色和遭遇亦有所不同。

但是整體來看,全書也未嘗不可視作在描寫人一生當中的各種時期。從接受家庭教育的幼年時期〈縫〉,到面臨同儕霸凌、升學壓力、父母與師長期盼(還有誤解)的就學時期〈暘城〉、〈藍色項圈〉、〈友達〉、〈鮮肉餅〉,再到大多數男人都必須走上一遭的當兵時期〈敲門〉,然後是真正獨立面對現實社會的就業時期〈螳螂〉,以及隨著經濟穩定,想要照顧父母卻發現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成年時期〈回家〉,最後則是不一定發生在哪個時期,但一定有機會經歷的戀愛〈伊卡勒斯〉、〈洞〉,有可能碰上並且印象深刻的住院〈祕密〉,彷彿能夠透過這一個個故事,窺見我們自身的成長軌跡。

唯有〈鼠〉這一篇,鏡頭一口氣拉到台灣日治時期的最末幾年,藉由在困境苦苦掙扎的姊妹,帶出當時大環境的艱難與悲哀,相對前面的作品顯得格格不入,也難怪編輯會在〈編者的話〉裡,提及曾為了是否收錄這一篇,而和作者發生過數次激烈討論。

作者的文筆無疑令人讚嘆,然而在驚豔之餘,我卻也不禁感到不寒而慄,因為故事裡的每一個人,全都深陷於黑暗(絕望)之中──有的是嘗試擺脫現況結果失敗,有的則是根本沒有想過要擺脫──幾乎看不到一絲光明(希望)與救贖。我只能猜測,作者或許是想挖開這些真實社會陰暗面的猙獰傷疤,赤裸裸地攤在陽光底下,挑出潛藏在人心深處的惡與殘酷,再試著細細縫補,讓傷口更好的癒合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致命廚娘:不要叫我傷寒瑪麗

致命廚娘:不要叫我傷寒瑪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2/24

每當有大範圍的致死傳染病發生,總是最考驗人性的時候。發病的被視作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沒發病的不惜一切遠離病源,只求能躲過死神的降臨。而病況若是一發不可收拾,隔離就成了難以避免的手段,數個世紀以前的黑死病是如此,百年前的傷寒是如此,就連十幾年前的SARS也是如此。

從大局來說,隔離是非做不可的犧牲,但是對於被隔絕的人來說,卻彷彿成了放逐與等死的代名詞──真正出現症狀的病人尚且這麼想,就更別談完全沒有症狀,健康甚至可以說是健壯的廚娘瑪麗.馬龍了。

是的,她就是「傷寒瑪麗」的那個瑪麗,美國第一位被發現的傷寒健康帶原者。

《致命廚娘:不要叫我傷寒瑪麗》並非小說,而是以當年的各種資料為本,所撰寫出來的報導文學,作者力求符合事實,因此在書中只會讀到確實留有紀錄的描述,看不到瑪麗的心路歷程(只有透過一些文件得來的推論),也看不到她曾經工作過的那些家庭,以及共事僕傭們的想法與反應。

儘管不知道瑪麗為什麼會如此抗拒治療,又為什麼在離開醫院後再次從事廚娘工作,導致更多人被感染傷寒,我們卻也很難太過苛責她,畢竟以現代注重人權、隱私權的觀點來看,瑪麗所遭遇的對待實在極為不公不義,不僅在「罪證確鑿」之前就受到監禁,更被不良記者公開報導全名,從此「傷寒瑪麗」之汙名不脛而走,成為了一個貶義詞。

瑪麗的遭遇令人同情唏噓,也著實發人省思,整件事似乎沒有一個真正的壞人,大家都只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試圖去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當然中間或多或少會參雜私心),但終究造成了一樁悲劇,好心辦壞事,不外如是──而且你還會發現,原來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有追逐腥膻色的記者,都有推諉塞責的官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男子啦啦隊!!

男子啦啦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1/29

人在一生中,總是會遇上很想逃離什麼的時候──即使那曾經是自己無比憧憬的事物也不例外。對於坂東道場的長子晴希來說,柔道就是這樣的存在。

因為憧憬姊姊晴子的帥氣身影,晴希從四歲就開始學習柔道了,可是隨著年歲漸長,他慢慢發現自己沒有才能,怎麼也無法追上生來具有天賦的姊姊,而原本練習柔道的快樂時光,也在不知不覺間成了一件苦差事。在肩膀意外受傷之後,感到鬆了一口氣的晴希更是清楚察覺,比起參加柔道比賽,自己更喜歡待在觀眾席幫姊姊加油。

沒想到晴希決定放棄柔道退出社團的那一天,從小玩在一起的摯友一馬卻突然說:「我們來組成男子啦啦隊吧!」兩人就這麼靠著貼在學校公布欄的傳單,吸引了各式各樣的怪人,在完全沒有任何基礎,也沒有教練的情況下,從倒立開始練習,目標──在十月的校慶登臺表演!

說到啦啦隊,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腦子裡會自然浮現拿著綵球、穿著迷你裙的美少女隊伍,如果想像一下,把這樣的畫面換成清一色的男生……總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但事實上,據說早期的啦啦隊都是男生哦!後來才轉變成女生為主的(出處:維基百科),以這部分來說,倒是和純女子項目(奧運)的水上芭蕾不太一樣(沒錯,我就是在說《水男孩》啦)。

當然了,同樣是衝撞既定印象的存在,書中的男子啦啦隊難免也會遇上一些異樣的目光,不過由於原本就有男女混合的競技啦啦隊隊伍,全男子的隊伍雖然有些與眾不同,卻也不是那麼讓人難以接受。可能也是因為如此,作者在故事裡針對這一點只是簡單提及,沒有做出太誇張的渲染,主要焦點還是擺在克服困難、突破痛苦、互相激勵,以及一群大男生如何交心,進而彼此信任。

啦啦隊是一項非常需要信任的運動,畢竟上層不能信任下層(一定會接住自己)的話,就不可能完全放心去做技巧,一旦稍有遲疑,表演就會變得搖搖欲墜。看到他們因為價值觀的衝突與摩擦,而遲遲無法交付信任;看到他們因為各自的煩惱,而分心無法專注在技巧上,真是忍不住要暗暗捏一把冷汗,為這一支隊伍的前景憂慮起來。

其實讀到一半還蠻羨慕他們的,一方面是這群大學新鮮人還年輕,可以盡情迷惘,就算傻傻的碰壁也不要緊,另一方面則是懷念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一起努力,不顧一切揮灑熱血與汗水,那種單純的滿足與快樂,這些都是我們曾經擁有,卻一去不復返的最美好時光。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古董局中局

古董局中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1/04

說到鑒寶小說,就不能不提及這類型的開山鼻祖──《淘寶筆記》,不過比起該書主角莊睿開很大的外掛(黃金瞳),《古董局中局》顯得樸實了許多,主角許願憑的不是異能,而是觀察細微的眼力,一開場便如福爾摩斯一般,透過各種蛛絲馬跡推斷訪客身分,讓人驚覺:鑒別古董和偵探推理的技巧,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許願是一家小古董店的老闆,父母原本是大學教授,在文革期間不堪批鬥自殺身亡。多年來,許願一直試圖為父母平反,但是直到三十歲生日這一天,他才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家裡一點也不平凡。許家原是為古董界掌眼的神祕組織「明眼梅花」五脈之一,許願的爺爺許一城當年擔任五脈掌門,深得人望,在各界都很吃得開,卻因為捲入一樁盜賣文物大案,而慘遭開革出門,甚至被政府逮捕並判處死刑,從此被世人視作漢奸與賣國賊。

事隔多年,這件案子早就應該淹沒於時光洪流,深埋在人們的記憶深處,然而一封來自日本的信件卻再掀波瀾,將許願帶進詭譎複雜的情勢之中。為了許家的名譽,為了許家的榮辱,他必須解開當年案件的真相,還自己的爺爺一個清白……

作者融合歷史文化與探案冒險,譜出一個精彩萬分的推理故事,在循著線索逐漸還原真相的同時,帶出本書「鑒古易,鑒人難」的核心主題,更提出值得深思的問題:綜觀千年歷史,有多少文物古蹟是毀在我們自己人的手裡?在我們批判外國掠奪行為的時候,我們是否更應該好好考慮,如何更好地保存維護自己的文化傳承?書中幕後黑手的做法或許過於激烈極端,但他所指出的情況卻也真有其事,只是孰是孰非,唯心而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大愛情家

大愛情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12/08

愛情是世間最難解的謎題之一,明明發自於人心,卻沒有誰能捉摸得清它的真實面貌。它有時讓我們輾轉反側,有時又讓我們平安喜樂,就像各種極端的融合,既帶來歡喜,也帶來哀愁,既能造成仇恨,也能解開心結。人們歌頌愛情的力量,談論愛情的偉大,陷入愛情的泥淖,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初翻開《大愛情家》,以為就是一個「解難事務所」類型的故事,只是解的「難」僅限與愛情相關,而故事一開始,也就開宗明義點明了主要業務──「幫(教)人把妹」。事務所的負責人林天華自稱「愛情家」,口頭禪是「有愛無類」,誓言守護世間愛情,對於愛情自有一套理念與看法。不過坦白說,有些看法雖然中肯,但是這位仁兄那種自以為很懂的口吻,實在讓人很難喜歡得起來,大概可以榮登我今年度最討厭的主角寶座。

黃敏瑞是為情所困的大四男孩,苦追一見鍾情的「女孩」三年半仍無果(不覺得男女互稱Boy、Girl,感覺很「假掰」嗎?),因緣際會聽了林天華的演講,於是上門尋求幫助,卻意外捲入事件之中,踏進了從來不曾想像過的世界。故事就此急轉直下,融合奇幻、科幻、靈異、魔法等元素,揭開「真命天女」的傳說。

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讀起來絲毫沒有滯澀感,只要別太在意合理性,故事裡那些天馬行空(讀作:ㄏㄨˇㄌㄢˋ)的敘述,其實還是非常有趣的;而超展開的結局,也讓我在驚愕之餘,感覺到一股淡淡的哀傷,忍不住好奇林天華是什麼時候知道真相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友罪

友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10/02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了,只隱約記得多年前曾在新聞裡,看到記者訪問殺人犯的女友,即使那人已經認罪就逮,她依然不離不棄,甚至試圖為他辯解。當時我只覺得難以理解,這個人可是凶殘地殺了人啊,妳怎麼還能繼續愛他?直到讀了藥丸岳在台出版的新作《友罪》,我才明白癥結之所在,也才明白她這麼做需要多大的勇氣。

不過《友罪》所描述的並非案發當下,而是事件過去的十四年後,兇手改名換姓回歸社會,像個普通人一樣工作、生活、交朋友,還有談戀愛;作者選用的視角也不是本人鈴木或者其他知情者,而是不知情的局外人──朋友益田和戀人美代子。

雖然冠以這樣的稱謂,但事實上,他們對於彼此關係的看法根本就不對等。鈴木因為益田一句無心的話,認定他是自己一生的好友,可是益田卻覺得,鈴木只不過是一個有點古怪的同事兼恩人;美代子因為鈴木的拯救(無論是挺身而出還是心靈上的),而對他產生好感,順其自然轉變成(世人認知的)戀人關係,可是毫無戀愛經驗,更缺乏社會常識的鈴木卻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定義兩人。

真正殘酷的是,不管益田和美代子如何看待鈴木,也不管工廠同事和社長認為鈴木是多麼認真勤懇的一個人,當那些醜陋的過去被揭露出來,所有人的態度都一夕驟變,彷彿在他們眼中,他已經不再擁有「人」的身分,而成了令人嫌惡、連看都不想看到,甚至是欲除之而後快的蟲子。讀到這裡我驚出一身冷汗,原來當年的自己就是如此,潛意識不把殺人犯視為同類,才會產生前述的疑惑,而要在無數抱持這種想法的民眾面前,大聲說出自己站在殺人犯那一邊,又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作者在書中以不帶批判的平和筆觸,或輕或重地描寫站在不同立場的人的各種想法,包括被害者家屬的仇恨心情、加害者父母的自責心態、惡質記者的自以為正義論、一般民眾的恐慌心理,以及好事者的唯恐天下不亂等等,顯見其觀察細緻、刻劃精準的寫作功力,除了引讀者深思之外,也藉由主角之口給出自己的答案。

而我,很喜歡這樣的答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雪蟲

雪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9/21

在所有的推理小說之中,我最怕讀到的就是「冷硬派」了,這類型的小說往往又冷又硬、陰暗沉鬱,讀起來特別辛苦,每每只翻個開頭就無以為繼,從此被我放置一旁。因此看見作者在〈台灣版序〉提及「冷硬」二字,還真的很難不擔心,畢竟這是試讀活動,不是說一句「不合胃口」就可以混過去的,我甚至提前做好了「再怎麼不感興趣也要努力看完」的心理準備。

但事實證明我根本沒必要擔心這些,作者的文字一下子就把人拉進故事,跟隨刑警鳴澤了的腳步,鍥而不捨地追查現在與五十年前的殺人命案。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完全意識不到這是冷硬派小說,直到掩卷深思才驀然驚覺──初冬雪花飄落的寒冷景色,再加上執著追尋真相的硬漢主角,果真是一個「冷硬」十足的故事啊。

不過,和我以前讀到的冷硬派小說不同,書中這位「警三代」鳴澤了不但不菸不酒(他認為刑警常在第一線跑,必須保持最佳身體狀態),更是嫉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而且別說什麼離婚的前妻了,他就連女友都沒有,甚至還念念不忘國中的初戀情人(未免太純情啦),簡直就是世間少有的正直好男人。

只可惜人總是沒有十全十美的,這樣的好男人偏偏是個工作狂,幾乎全身心、全天候投入打擊犯罪的工作,視危險為家常便飯,即使休假被召回也覺得理所當然。相信是女人都很難容忍另一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還重吧,看來阿了想要娶老婆還有得磨啊。

作為「刑警鳴澤了系列」的首部作品,《雪蟲》恰如其分地帶領讀者認識了充滿魅力的主角,相較之下謎團部分沒有太多驚喜和意外,真相的揭露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屬於典型的警察程序小說,主要看點在於五十年前日本戰後社會氛圍、人情義理與宗教觀點的描寫,以及信念與價值觀的衝突、道德與親情的抉擇,讓人在欷歔結局之餘,也不禁更加期待主角未來的成長和改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8上一頁 12345678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