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如果有人問我世界是什麼形狀

如果有人問我世界是什麼形狀

  • 定價:260
  • 優惠價:79205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回看走過的路,不是石板瀝青,而是一本又一本寶貴的書鋪出來的。——張讓

  回首來時路,張讓用每一本非讀不可的好書,發現如山般渺遠壯闊、如海般變化萬千的大千世界。

  作者寫大家讀過或未熟識的作家,有小說也有散文,更有藝術家傳記,並涉及科普著作。〈你必須走一條孤獨的路:閱讀手記〉自陳初讀琦君鍾情中帶點男性眼光的輕視,看不起女性筆下平凡家常的小天地,相距幾十年後才自嘆弗如,發現真正好的文字是沒有身段腔調,光華內斂卻寓意深刻。少為人知的裴樂娜琵.費茲傑羅的〈不然怎麼能夠承受〉,詩意又如寓言的小說《藍花》,不管讀了多少次總像第一次,充滿驚詫和神奇,多少作家評家都好奇她怎麼做到的?〈不能忘不能不忘〉藉由悼亡書直面死亡,人要如何攀越過哀痛的山頭,開鑿生路。

  有些書評容易硬得難以下嚥,張讓讀書為文卻像為生活開了一扇窗,透進山林鳥獸花草蟲鳴,像她導讀《活生生的山》,文字都讓人身心浸透在山裡,眉批閱讀精華更是字字珠璣,「良辰美景再好,死亡隨侍左右,生命是一條無人生還的旅途」,看來扣人心弦。一篇篇讀寫札記有褒有貶,常常在衝突與硝煙、爭執和論辯間來回跌宕,張讓以深邃的哲理思考,如詩般優美簡練的筆觸傳達,對時間與空間的惶惑,對宇宙和生死的反思。

本書特色

  ★    充滿雋永哲思的閱讀筆記,從不同文類和主題的作品探討,表達出對知識與存在的種種思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讓


  曾獲首屆《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聯合報長篇小說推薦獎、中國時報散文獎,並多次入選各家年度散文或小說選集。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並不很久以前》、《我的兩個太太》、《不要送我玫瑰花》、《當愛情依然魔幻》,長篇小說《迴旋》,及散文集《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斷水的人》、《時光幾何》、《剎那之眼》、《空間流》、《急凍的瞬間》、《飛馬的翅膀》、《和閱讀跳探戈》、《當世界越老越年輕》、《高速風景》、《兩個孩子兩片天》(與韓秀合著)、《旅人的眼睛》、《一天零一天》、《裝一瓶鼠尾草香》、《我這樣的嫖書客》、《有一種謠傳》、《攔截時間的方法》,以及兒童傳記《邱吉爾》等,並譯有童書《爸爸真棒》,與小說集《初戀異想》、《感情遊戲》、《出走》和非小說《人在廢墟》、《一路兩個人》。現定居美國加州。
 
 

目錄

0,只因為喜歡:自序
1,她有一座山
2,不能忘不能不忘
3,不然怎麼能夠承受
4,餘光
5,好美真美
6,成為塞尚
7,尋找塞尚
8,再
9,如果有人問我世界是什麼形狀
10,一個詩人的威尼斯
11,讀寫手記
12,旅行回來以後
13,何必驚動宇宙
14,你必須走一條孤獨的路
15,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你必須走一條孤獨的路注
16,蒙田我的好友

附錄:
1,在兩端之間奔跑
2,沒一件事是單純的
3,與K散步

 
 

自序

只因為喜歡


  美好的事值得重複,好書值得重讀。

  義大利作家普里莫.列維說過:「過了六十歲開始厭倦追逐新書,寧可回頭讀老書。」似乎到了中年以後,我在追逐新書同時也回頭讀老書。

  這本集子收了近幾年談閱讀和寫作的文字,主要是閱讀,尤其是重讀。

  越年長越發現,人其實很鈍,大多事麻木不覺,很難有所長進,偏又自以為聰明過人,什麼都知道。等到半生過後,一本書讚歎了無數遍才忽然錯愕:當年究竟讀到了什麼?可惜時日久遠,舊時那個你隔著記憶迷霧看不清,這時節硬要逼壓出年輕時看懂了什麼實在做不到。證據薄弱,然無論如何你相信必定有所體悟,不管是不是幼稚可笑。因為回看走過的路,不是石板瀝青,而是一本又一本寶貴的書鋪出來的。

  其實想要寫這樣一本書很久了,甚至要寫哪些作者名單都開好了(後來越添越長)。但懶散加貪心,逃不脫花間蝶東沾一點西沾一點的惡習,總沒法做到。多是零星片段,夾藏在某篇文字當中,也可能自成一篇,收入這本那本散文集裡。

  《我這樣的嫖書客》似乎理當是這樣一本書,可惜不是(這書名無疑有誤導之嫌),而是散漫蕪雜如我大多文集。相對,更早的《和閱讀跳探戈》(2003年)便結結實實談看書,不過因為是副刊專欄結集,格式固定,感覺可能比較呆板一點。

  這本遲來的書無人逼稿,絕多是自願自發,出於喜歡而寫。長短形式不拘,愛怎麼玩便怎麼玩,寫些偏愛的書和作者。這種文字以前也寫過,像〈又再來到迪巴扎〉、〈從終點開始〉、〈不全是孟若手記〉,已經收入二○一五年的《有一種謠傳》。這裡寫的是另外一些鍾愛的詩人、小說家、哲學家、科學家和畫家。

  有人年年重讀《紅樓夢》,有人年年重讀《追憶逝水年華》。

  我沒有固定重讀某書的習慣,都是一時興起,忽然想起了哪個心愛作者哪本好書,從書架上找到抽出打開,滋滋讀將起來。這裡重讀的書大多屬於這類,只有一篇例外:寫英國作家裴樂娜琵.費茲傑羅的〈不然怎麼能夠承受〉。因為實在喜歡,許多年來不時在文字裡提到她,但一鱗半爪難以展現全貌,一直想好好寫篇深入介紹,終於動手實行,有了這篇。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整篇基本上是給〈你必須走一條孤獨的路〉做注,完全是天上掉下來的。寫時興烘烘,疑心自己是不是發狂了。起初篇名就叫〈你必須走一條孤獨的路注〉,後來嫌長,才從文裡抓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出來充數。整理書稿時在網上發現這名已有許多人用過,很想改成〈時間是做什麼用的〉(更貼切,「天堂」兩字宗教味重本來就有點不喜),最後沒改——就給它一個起手無回吧。

  不過自相矛盾的,〈如果有人問我世界是什麼形狀〉在人間副刊發表時原名〈又再成了陌生人〉,整理書稿見已有一篇〈再〉,不久出現〈又再——〉實在刺眼,畢竟改了。

  〈旅行回來以後〉,寫了好幾年,刪刪改改怎麼都無法滿意,覺得這樣告白對他人是無用的廢話,對自己則是觸目驚心的老實話,似乎沒有公開的必要。折騰到勉強可以接受,又擺在檔案裡將近半年,才終於在交書稿前寄給了一個副刊主編。

  〈你必須走一條孤獨的路〉自琦君開始,從當年喜歡但微帶輕視,到現在自嘆不如,做了一百八十度逆轉。不禁自問:這彎是怎麼轉過來的?對每個喜歡的作者都會轉這樣的彎嗎?

  許多喜愛的作家我始終如一,尤其是年長以後才接觸的。但像尼采、卡繆都年輕時就相識,到現在仍舊「忠心耿耿」,只是領略的程度不一樣了。從驚豔到理解到吸收,需要時間,也許很多年。而像楊牧,當年鍾愛傾倒乃至模仿學習,如〈在兩端之間奔跑〉中提到的。後來開始覺得他拘在一個簽名腔裡重複(這時突然一顫:自己呢?不敢再往下想),漸漸疏遠了。最終告別另走自己的路,不能不感謝他這道適時美好的橋。近年來偶爾翻他的書,仍為他的文字和感思驚喜,只差潛進去如往昔般細細品味。

  附錄的幾篇,覺得需要交待一下。

  〈在兩端之間奔跑〉原是我在東海大學二○一三年世紀末文學會議的演講,剖述自己在寫作上的追逐和困境,正應合這書內容所以收進來。但因是演講稿,有點格格不入,本想改寫成散文,篇名一併換新。細想以後勸自己:任它去吧,保留原狀存真。改而放在附錄裡。

  〈沒一件事情是單純的〉是孟若獲諾貝爾文學獎以後應報章邀約而寫,〈與K散步〉則是應出版社之邀而寫。兩篇都不甚滿意,在抽出與收入間猶疑了很久,最後出於一點私心理由保留了,但放逐到附錄裡。且看做是寫作記錄,聊作未來參考之用。

  整理書稿這樣一肚子念頭,反反又覆覆,以前似乎沒有過。忽而想要改寫過去,轉頭又想丟出窗外,甚至因為給了〈你必須走一條孤獨的路〉做注,覺得其他很多篇也最好加注,有太多趣味枝節可以增添(做注這事好像會上癮),簡直沒完沒了。

  寫這篇序也是,想得太多,似乎總有更多東西可以補充解說。

  罷,還是就此打住。
    
  此外不需多做說明,如果不太失敗,每篇應打開一個世界。這裡只想說:
  談心愛的作家心愛的書,是多愉快的事。更何況可以重複,一次又一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501816
  •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20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不能忘不能不忘——談悼亡書
 
1
 
無法迴避,到了某個年紀,每人都必須經歷父母至親死亡。明知是遲早的事情,一旦發生了卻還是措不及防。忽然天地變色,世界走了樣。沒法以理智開導自己,沒法靠他人排解失落。天崩地裂,所有意義流瀉而出。這是哀慟,沈重到不能承受,巨大到遮蔽日月星辰。黑暗的地方,可怖的地方,無光無氧無任何倚靠撐持,你並不死去,只是掉落掉落掉落。到一條荒涼道上,又黑又冷,風吹不絕,除了走下去沒有出口。可以憤恨,可以狂叫,可以否認,可以沈默,或者哭泣,但不能不悲。
 
除此能做什麼?
 
有些人於是想:寫下來吧,留個記錄。
 
遣傷懷,追憶死者,築一道通往過去與未來的橋。因此有了悼文,有了悼亡書。
 
2

越來越多人寫死亡與悼亡,有心無心總會撞見。詩人唐諾.何寫了《欠缺》哀妻子,小說家喬哀思.卡洛.歐慈在丈夫驟逝後以日記方式寫了《寡婦的故事》。都不是新書,但我並沒讀過。太多了,簡直每隔幾天就有一本悼亡書出現,讀不勝讀。最近才讀了兩本。
 
我有一些悼亡書,不算很多。上面提到的幾本外,還有楊絳《我們仨》、貝里《輓歌》,以及卡爾文.崔凌《關於艾莉絲》、瓊.蒂狄恩《一年奇想》等。幾年前,我甚至還翻譯了葛兒.卡德薇的《一路兩個人》。此外,好些放在蘋果平板電腦上的這類電子書就不提了。
 
不太能解釋我為什麼讀這類書,想必和母親死去有關。母親不在將近二十年了,其間不知不覺受到悼亡書吸引,連帶也對探討死亡的書產生興趣。總想某天寫本至哀書悼母親,但這麼多年來只有零散幾篇紀念文字。相較,其他作家似乎「輕而易舉」,很快就將悲痛化成了一本本厚厚薄薄的書,譬如張大春《聆聽父親》、駱以軍《遣悲懷》、朱天心《漫遊者》……,歐慈《寡婦的故事》出爐簡直快得嚇人。我讀悼亡書因此也許是出於好奇,想知道在這種時刻,別人怎麼反應,怎麼走過,以及,怎麼以文字表達。
 
美國詩人愛德華.赫許在悼兒子的長詩《加百列》裡寫:「我不會原諒你/冷漠的上帝/除非你把兒子還給我。」小說裡見過喪子的母親對天呼嚎:「你把兒子還給我呀!」詩中這樣公然怨恨,我是第一次讀到。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