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研究新文科視域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書,分為五章,第一章為新文科視域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研究背景,介紹了跨文化交際能力需求、新文科教育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影響、跨文化交際學三個...more
你相信服裝會說話嗎? 是什麼驅動了某類服裝成為時尚? 本書將帶你瞭解文化差異、地區主義、性別不平等、身份認同等問題是如何影響了時尚的發展,又是如何依附於時尚進行表達的。 作為加州大學榮譽退休教授...more
性別平等是平等這一政治理想的重要維度,在人類邁向平等社會的過程中,女性意識逐步覺醒。法國大革命以來,許多重要的思想家對性別平等理論進行了深入建構,也有許多女性為了爭取平等和自由而進行了艱苦卓...more
本書以演藝經紀的活動流程為綱,從演藝經紀的導論到演藝產品的策劃實務,再到演藝製作、市場營銷、經紀人實務以及素質要求及規範管理,各環節緊密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演藝經紀知識體系。 本書注重理論與...more
這是一本印度哲學研究專著,通過描述阿凡達、聖人和國王的故事,使印度經典故事深受歡迎。智慧與愛是此書最重要的兩大主題。它教導讀者如何智慧地棲息于大地,教導讀者熱愛智慧,並且智慧地去愛。它獨特的...more
從YouTube、Instagram到Twitch、TikTok,數字平臺正在以深刻、複雜和高度不平衡的方式重構文化產業。歷史悠久的媒體產業正在經歷巨大的動盪,而新的產業形態——直播、社交媒體和播客,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more
本書擬基於中國思想家的代表性文本如《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墨子》《韓非子》《荀子》《孫子》及魏晉時期文化之集大成者《世說新語》,同時兼顧代表性成語典故與傳說,從西方修辭的理論視角...more
“十三邀”作為一檔現象級人物訪談節目,自2016年啟程,迄今已陪伴我們走過八年。作家許知遠深度採訪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在對話中觀察和理解這個變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動即答案》收錄《十三邀》...more
“十三邀”作為一檔現象級人物訪談節目,自2016年啟程,迄今已陪伴我們走過八年。作家許知遠深度採訪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在對話中觀察和理解這個變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動即答案》收錄“十三邀”第...more
“十三邀”作為一檔現象級人物訪談節目,自2016年啟程,迄今已陪伴我們走過八年。作家許知遠深度採訪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在對話中觀察和理解這個變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動即答案》收錄“十三邀”第...more
本書緊緊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的重要論述,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等重大議題,從“兩個結合”的基本問題與核心要義、“...more
“我們堅信,‘更多的聲音’永遠是通向全新世界的路徑。”2015年,由韓國女性勞動者會策劃並創作了一檔女性主義播客“乙們的驢耳”,后邀請女性主義理論研究學者、作家孫希定作為播客主播。本書精選該播客節目的...more
本書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羅納德·英格爾哈特的最新力作,通過分析覆蓋100多個國家的,長達40多年的調查研究數據,指出了文化的演化與生存安全水平的關係。具體而言,當民眾在高生存安全水平的環境下長大時,...more
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日本,人們普遍對社會性自我實現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認可的“自閉家裡蹲/心理主義”想象力風潮應運而生,《新世紀福音戰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標誌性作品。進入千禧年後,這種想象力...more
《女性與瘋狂》出版於20世紀70年代初,是美國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中的一部頗具代表意義的女性主義作品。切斯勒以古希臘神話中諸女神的命運為隱喻,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入手,以“女性”與“瘋狂”為主題,列...more
本書是當代德國乃至歐陸最為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可讀性較強的理論作品。全書聚焦哲學意義上的“大眾”(Masse),分析了“大眾”作為文化主體、精神主體進入歷史之後,在現代社會文化發展中所起的種...more
湛廬文化遍尋全世界的高品質內容和思想,並用多元的方式將其傳遞給中國3000萬精英讀者。大英圖書館的館藏珍品超過2億件,跨越了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長河。2025年,湛廬文化再次攜手大英圖書館,打造專屬聯名...more
林德夫婦的《中鎮》為1920年代美國典型工業小鎮的居民生活提供了一幅獨特畫像,他們在十年後再次回到小鎮,繼續描畫美國小社會的變遷軌跡,研究結果形成了《轉變中的中鎮》。本書接續《中鎮》,仍然從經濟...more
什麼是超藝術托馬森?是附着于土地或建築,且被保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也是日復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獨特趣味。本書為風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觀察學”“考現學”經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殺入日本亞馬遜社...more
英國當代文化理論家馬克·費舍生前最後一部著作,全書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討了流行文化中的“怪異”與“陰森”兩個主題。 怪異是無所歸屬之物。與怪異一脈相承的謬誤感一對它無所歸屬的確信一往往是我們正在...more
《非遺學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遺學理論基石的作品。非遺學是一個新學科,一個獨立的學科。馮驥才是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開創者,更是倡導者和實踐者。《非遺學原理》是他幾十年非遺保護實踐與思考的凝練。本書...more
《故宮日曆》已經連續出版16年。2025年,乙巳年,生肖蛇。蛇神秘優美,寓意祥瑞和繁榮,適逢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因此《故宮日曆·2025年》選取表現與蛇相關及院藏精品文物等。全年分十二個月,主題分...more
山西現存古代壁畫種類繁多,包括墓室壁畫、寺廟壁畫和道觀壁畫,壁畫總面積達27259.52平方米,在社會、宗教、建築、美術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山西文物日曆 2025年 壁畫》將融日曆功能和歷史藝術表...more
神遊千年,大美敦煌。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曆,2025乙巳蛇年迎新納吉。甄選收錄295幅實景壁畫、70幅專家臨摹復原作品,從神佛護佑、經變故事,到傳統建築、服飾妝容、世俗生活,收錄大量難得一見的未開放...more
本書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廣闊時段,考察了風景在歷史階級關係和民族認同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全書分文化表達、政治內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論及風景區的立法史,風景進入權與政治進入...more
本書探討了所有東亞女性都深有共鳴的生存問題,從母女關係、婚戀、育兒、職場等多個維度,撕開”情感勒索”的真相,大膽打破“愛”的魔咒。 本書回答了“女性為什麼這麼難活?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今後如何奮...more
雲岡造像的微笑生動獨特,“永恆微笑,穿越千年”,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在雲岡,你仔細觀望,不管是偉岸的大佛,還是靈動的天人,亦或是虔誠的供養人,他們向上微微翹起的嘴角,可以感知發自內心的愉...more
文化研究標志著20世紀一場重大的學術革命。但它究竟是什麼?又是如何應用的呢?文化研究是一門自稱不是學科的學科,是理解種族、民族、社會和性別身份的一種激進的批評方法。 《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次穿越這...more
在本書中,作者以他的“綜合文本”和“無立場分析”作為方法論,深入分析政治哲學和文化哲學問題,推出“天下制度分析模型”,力圖說明當代世界的理念困境,並且以中國哲學為基本資源,重塑關於“中國”的概念和關...more
本書分析了文學功能的語言闡釋、超語言學、語言革命與當代西方本文理論,西方文論走勢、後現代科學發現的人文意義、文化工業、新儒家與現代性弊病矯正之可能、中國美學、盧卡奇美學思想、馬爾庫塞文學思想...more
本書對法國和美國160位成功男性進行了坦誠而深入的訪談,對他們如何定義“值得尊敬的人”進行了比較研究,為社會中上階層(專業人士、經理人和商人)提供了一幅罕見而極富啟發性的集體畫像。 通過精彩的文化分...more
中國中產的崛起是對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詮釋。今日中國中產既有強烈進取的經濟發展動力、強有力的愛國與世界眼光,同時對全球化、西方霸權衰落、動盪中的中美關係有著獨立且敏銳的觀察、研判...more
《中西文化比較》主要闡述中國與西方社會在觀念意識、文化藝術等方面存在差異的歷史和社會根源,中西方文化異同的具體表現,以及各自文化所體現的人文內涵。第四版修訂主要側重論述中國文化的特色,從中西...more
作為一位思想家和后現代主義大師,鮑德里亞並沒有從文獻材料中理解概念上的美國,他把時間都花在了美國的沙漠、山脈、高速公路、洛杉磯、西夫韋超市、蕭條的市鎮,而不是大學的報告廳。 《美國》是從老歐...more
這是一部傳統日本生活與文化的簡史。 全書勾勒了茶道、花道、遊藝、飲食等深度影響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類傳統生活技能及其器物的發展簡史,重點描述藝術與生活的關聯和互動,以及傳統與現代的傳承和革新...more
本書基於國家文化安全有關理論知識的現有研究成果,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觀進行深入思考、系統闡釋與理論總結,嘗試歸納出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觀的形成淵源、主要內容、顯著特徵及其理論價值...more
本書是作者20餘年來從事中國非遺保護實踐的理論研究成果。全書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具體實踐、存在問題及相關對策等進行了學術梳理和學理分析,全面介紹中國豐富而獨特的非遺資源,深入闡述非遺保...more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社會和經濟價值。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傳承工作。 在這一背景下,本書提供全面的視角,以貴州...more
本書是作者以符號學的視角討論傳播問題的第三部作品。第一部《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討論媒介技術與符號的關係;第二部《圖像符號學:傳媒景觀世界的圖式把握》研究圖像轉向的媒介圖景;這本...more
本書通過梳理“老鷹捉小雞”這個小遊戲在東西方文明中千年的文化變遷過程,探尋人類文明自覺參與世界歷史理性塑造中的文化生命力,來重構人類文明的形成邏輯,以期望擺脫當前文明單一的西方性,找到人類文明...more
本書集中展現了英國19世紀末,尤其是20世紀初至“一戰”前,婦女參政論者(Suffragettes,以婦女社會政治聯盟的活動為主)爭取投票權,與各黨派人士、議會、官員的糾纏鬥爭,對群眾號召發動的全過程。從打斷髮...more
在本書中,維多利亞·迪·帕爾瑪採取了“反風景如畫”的態度,對傳統上令人恐懼和蔑視的荒原風景進行了描述。她認為,18世紀英格蘭的信仰、技術、制度和個人的融合導致了一種有關“厭惡”的文化態度的形成,該文...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