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路在何方?
現在往哪裡走呢?——對於指南書,對於Lonely Planet,對於我們?
經常有人問我,今天如此多的資訊可以在網路上立刻更新並免費獲得,指南書還有生存的空間嗎?
「人們仍然會閱讀指南書」是我的一個回答。「我只是不知道它們是否會被印在紙上。」或者,「我現在已經有了未來的指南書。」我可能會一邊說,一邊舉著我的手機、GPS(全球定位系統)和我的筆記型電腦或PDA(個人數位助理)。「只要同時拿著這三樣東西。我就可以查看指南書中的義大利餐館,把它裝進PDA中,GPS會指出我選中的餐館距離我現在的位置有多遠,我按下按鈕打電話預訂座位,然後就可以跟著GPS到達餐館門口」。

所以,我們依然會生產「指南書」。依然會派查訪人員去考察餐館,跳上旅館的床,決定什麼是真正值得看的,什麼又是可以忽略的,但最後的結果也許是數位的而不是印刷的。另一方面,印刷的指南書依然還有很長的未來——這些紙製品電池永遠不會沒電,連接永遠不會斷線,資訊是可靠的,而網路上總是充斥著大量錯誤的資訊。

無論是印刷還是數字,我們希望旅遊指南仍然是Lonely Planet的核心產品,不過我們也希望能盡量減少對它們的依賴。多年來,從網站到圖片庫、從特色出版到電視、從繪圖到手機,所有這些計畫都逐漸變得更加重要,我們期望加速這種趨勢。

密切注意形勢變化很重要,因為真正的競爭不可能溜進你的後視鏡中,它更可能是從旁邊撞向你。也許應該用那個頻繁使用的短語「思維轉換」(注:Paradigm Shift,指思維觀念上的重大轉變,由美國哲學家庫恩首次在他的經典之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庫恩在書中闡釋,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幾乎都是先打破傳統,打破舊思維,而後才成功的)。看看免費電視的命運吧,收視率輸給了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輸給了出租的錄影帶和DVD,輸給了網路。或者還有大眾雜誌,它們失去了報攤上的位置,敗給了很多瞄準特定小市場的專門雜誌。又或者看看《大英百科全書》,它長期的商業模式先是被數位版本所衝擊,現在又輪到了網路。

如果商業在改變,那麼我們也應該在改變。既然有從電腦到金融的各種專家,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莫琳和我經常自問,對未來的展望好像不是一個極端就是另一個極端——要不就是我們兩個在辦公桌後度日,就像很多其他商人一樣(除了我永遠不打領帶外);要不就是我們就在游泳池邊消磨時光,品嘗新開張的餐館或者探索奇異的地點,只是偶爾打電話回家,確認每個人都在努力工作。可是現實是我們仍然對Lonely Planet的每件事情都非常有興趣,雖然我們不再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但還是會參與所有重大的決策。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