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關鍵技巧八:精采演講的八個原則
在《成功有效的團體溝通》(The quick and easy way to effective speaking)中,有一個這樣的笑話:曾經有位官員應邀對參議員做報告,雖然講個不停,卻是語意不詳、不知所云,台下的議員坐立難安,後來有個議員站起來說話了。
他說,這位官員讓他想起了一對夫妻。
這一對夫妻,做丈夫要離婚,但朋友都大感不解,因為這位太太年輕貌美、賢淑體貼,他為什麼要離婚呢?「因為她整天說個不停。」旁人好奇的問:「她都說什麼呢?」丈夫回答:「問題就在這裡──她從來沒有講清楚。」
當你在對公眾講話時,也像是那位妻子一樣,說個不停,卻「從來沒有講清楚」嗎?
其實,要做一場精采的演講,並不如你想像中那麼困難。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精采演講的八條原則,只要落實這些原則,相信你會發現,自己也能贏得滿堂喝采。
原則一:平時就做準備
要怎麼做準備呢?就是隨身要攜帶紙筆,當你看到、聽到任何有趣的事,就記錄下來,因為平時蒐集的這些題材,上台時,都有可能派上用場。
記得是在一九八五年,我參加了大兒子黑立言在大學裡的一個頒獎典禮,當副校長上台時,他是這麼對底下的學生說:「你們今天能夠得獎,證明你們的記憶力比別人好,不過,也僅限於考試前那一段時間的記憶力。如果,我們現在要你們重考一次,有勇氣重考一次的人,請舉手。」
結果,底下沒有一個人舉手。這時候他又說:「分數再高,只是一時的成績,還不如把溝通這門課學好,對於你的人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
我一聽,就把這段話記錄下來,後來有機會到學校演講,常常會應用這段素材,因為跟考試、分數有關,學生聽起來,比較有親切感,也容易產生共鳴。
我發現,很多演講高手,都有類似的習慣。
有一次,我在機場遇到了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他在等飛機的空檔看雜誌,一般人看雜誌,可能就是翻過去了,而他卻是一手拿筆,一手拿立可貼,看到重點,就在貼紙上記一下,黏在書頁上。像我平時看書或雜誌時,遇到精采的內容,也許就折一下,可是事後很容易就忘記了,像石滋宜博士這樣的閱讀方式,找起資料來,就方便多了。
前面提到這些例子,就是建議你,平時要為演講蒐集題材,就不會上了台,卻無話可說。
原則二:不要寫演講稿
因為求好心切,很多人為了要讓演講獲得滿堂采,除了事先準備很多資料,還一字一句的寫下演講稿。但是,這樣就能讓演講變得更精采嗎?
我的答案是,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回想一下,什麼樣的演講,聽起來最枯燥無味?
很多政府高官面對公眾講話時,難以產生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魅力,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他們只是在唸事先寫好的演講稿。
寫下的文字,和我們在口頭上所說的話,不太一樣。比方說,我們寫稿子時,會出現「之」這個字眼,但是平常人在說話時,很少會出現「之」。還有,我們提到價錢時,書面的稿子會出現「三元」,口頭上的表達卻應該是「三塊錢」。
如果你只是在唸稿子,就不像在「說話」,也就是說,你並沒有在「溝通」,就更別提說服力了。
一個在演講中唸稿子的人,即使他說得再字正腔圓,因為不夾帶情緒,也就難以令人感動。所以我建議,最好不要寫演講稿。可是,這並不代表,你不該事先組織演講的內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寫成大綱,然後,你再根據大綱來做發揮。
如此,你說的話聽起來,會更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