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五章  銷售工廠

儘管我們以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為傲,但是零售業仍然是相當勞力密集的事業。——史考特(H.LeeScott),沃爾瑪執行長

經營便利商店是密集勞力,一定要有足夠的人手在後面支撐,不管是家人或是從外面請來的人都是。如果真的找不到人,那你就得親戚朋友全下去幫忙。店一定要二十四小時開,店是公司交給你,你要負全責啊!請不到人、或是人沒有出現(蹺班),你就要自己卡班啊!——某連鎖便利商店創業說明會

「現在經營便利商店,沒有空間去操作,過往的一身武藝都無用武之地了啊⋯⋯。」第二章提到的胡先生,在訪談最後吐露了自一九六○年代一路經營下來的感慨。這個商場經驗豐富、曾在他的商圈內呼風喚雨、沒人敢貿然越線踏進一步的小霸王,為何如此慨嘆?到底是怎樣的經營經驗,讓曾企圖好好闖蕩一番事業的他,最後得出如此洩氣的結論?

第二章透過總體數據與趨勢變化,目睹食品零售業幾十年來的改變,但先前的數據與描述,並未深入便利商店的工作現場,還是無法體會胡先生這幾十年來,從每日的操盤經營中體會到的時不我予。本章將從門市現場開始,深入觀察這些年來工作現場的改變與經營業者功能的弱化。

零售現場的生產過程
上一章提到,便利商店的主要勞動力是時薪制的兼職人員,而非長期任職的正職人員,為什麼會這樣?是怎樣的現場實況導致這種人員組成?再則,一個零售業老闆的現場工作是什麼?進入加盟體系後又有什麼變化?

去技術化的工作流程
便利商店的現場勞動,是重複性相當高的簡易例行公事,非常乏味,裡頭工作的人絕沒「遊戲」的感覺,又因薪水甚低,導致員工流動率高,然而也因門市工作非常簡單,使這個行業能夠承受其他產業難以承受的高流動率。零售產業的運作方式就是貨物進出,沒有太高深的學問,也是導致從業人員口中「這份工作很無聊」的原因之一,但以下將逐步說明,在產業特色外,連鎖體系在勞動過程「去技術化」的刻意安排,影響更是明顯。

「去技術化」並非指生產現場沒有科技、沒有技術,而是指門市現場的科技太過強大,強大到不需要個人的內化經驗。例如傳統的手工匠,工作技藝需要靠長時間工作才能慢慢訓練,而且這種內化於肉身的經驗不容易傳遞;但在現代科技進入後,拆解了原先的工作流程,移除傳統技藝,削減工匠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將技藝的傳承,由師徒口耳相傳轉移為一本本的操作手冊,新進員工只要按表操課,就能讓生產線正常運作。整個零售現場的勞動安排,正是徹底的去技術化型態。

我訪談時一定會問每位受訪者花了多久時間熟悉門市運作,答案相當一致:店長層次大概一個月、工讀生層級約一週,就會完全熟悉。人們得以快速熟悉所有工作,與POS系統的強大功能有關,經歷過POS系統變革前後的加盟主都表示,有了POS系統後,收銀流程大幅簡化,工讀生上軌道的時間大概會縮短三、四天;但更關鍵的是勞動過程的去技術化設計。首先是門市的工作流程。整個門市的運作被「有意」拆解成一塊塊的細部工作,工作者只要跟著指示,很快就能學會每個工作流程,例如門市會將前台、後台的工作切分開,前台的工作再切割成收銀、訂退貨;收銀的工作又會切割成不同部分。每個從業者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熟悉整個門市的局部工作,很快就能獨立運作。

不只實際的工作十分機械化,甚至連工作知識的教導都非常呆板而機械化。加盟主教我交接班的程序時,並不是告訴我一個基本原則,讓我用自己的方式記憶,而是要求我背誦每個按鍵的輸入順序,其中一個工讀生甚至花了將近十分鐘寫了交接班的程序表,讓我可以完全不用大腦直接「按表」操作。如此善意的協助,暗示這位工讀生當時學習交接班時也受到同樣的訓練,足以證明這並非我獨有的經驗。此外,我也旁聽過總部經理如何訓練門市人員,作法相當類似:總部人員不會告訴你大原則給你時間自己摸索,把經驗內化到肉身,讓僱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工作流程;而是把每個工作流程切得很細,製作出細緻的書面操作流程,讓門市人員照作。這種作法能有效減少僱工入門的學習時間。這其實就是條生產線,與製造業工廠看到的沒有兩樣。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