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序 習慣療法

她是科學家最愛的研究對象。

根據莉莎.艾倫(Lisa Allen)的檔案資料:她現年三十四歲,十六歲開始抽菸喝酒,一輩子都在努力甩肉,和肥胖纏鬥。她曾借債度日,二十五、六歲時,討債公司對她窮追不捨,逼她還清積欠的一萬美元(約台幣三十萬)。履歷表上的工作經驗,最長的一次不超過一年。

今天她站在研究員面前,身形精瘦、充滿活力、有一雙跑步健將的腿。她本人比檔案照片年輕了十歲,體能好到可以輕易擊敗屋裡任何一個人。根據檔案裡的最新資料,莉莎已無任何負債,遠離菸酒,並在一家平面設計公司待了三十九個月。

「你戒菸多久了?」一位醫師問道,繼而要莉莎回答清單上的一系列問題。這也是莉莎每次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這間實驗室時必做的例行公事。

「快滿四年,」她說:「而且我瘦了二十七公斤,也從那時候開始跑馬拉松。」她還讀了研究所、買了房子。今昔對照,判若兩人。

在座的專家來自諸多領域,包括神經學、心理學、遺傳學、社會學等等。過去三年來,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下,這些專家對莉莎以及其他二十多位曾染上不良習慣的受訪者,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與研究。不良習慣包括抽菸、長期暴飲暴食、酗酒、買個不停的購物慾等等。這些研究對象的共通點是,都能在短時間之內改寫人生、爬出谷底。研究員忍不住好奇,亟欲找出原因。他們記錄受訪對象的重要生命跡象;在他們家裡安裝攝錄影機,監測每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分析某段DNA的序列;靠先進科技協助,深入受訪者腦袋,同步觀察他們腦袋的活動,分析他們在香菸、大餐的誘惑下,腦部裡血液與電脈衝的變化。研究員希望釐清習慣如何透過神經系統運作,以及用什麼方式可改掉積習。

「我知道你已重複十多次自己的故事,」一位醫師對著莉莎說:「但是其他同仁都是輾轉從別人口中聽到你的遭遇,所以你能不能再說一次自己戒菸的始末?」

「沒問題。」莉莎回道。「一切要從開羅說起。」那次埃及行完全是匆促衝動之舉。出發到埃及前幾個月,她丈夫下班回家,稱他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決定離開她。莉莎花了好一陣子才聽懂丈夫出軌有了小三、決定跟她離婚。她開始自怨自艾,繼而瘋狂地跟蹤他,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也對他的新女友窮追不捨,半夜打電話給她再突然掛斷,然後變本加厲,傍晚醉醺醺跑到小三家,猛敲對方的門,大喊要放火燒了她家。

「那是我的低潮期,」莉莎說:「我一直想參觀金字塔,加上信用卡尚未刷爆,所以……」

在開羅的第一天早上,莉莎被附近清真寺叫喚人們晨禱的廣播聲喚醒。旅館房內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尚未適應時差的她掏出一根菸。

她神智恍惚,直到聞到塑膠的燒焦味,才知道手上點的不是菸而是一支筆。過去四個月,她每天以淚洗面、暴飲暴食、失眠、羞於見人、無能為力、消沉喪志、忿忿不平。她躺在床上,完全崩潰。「悲傷彷彿狂潮,將我淹沒。我要的每樣東西似乎全變了調,就連抽個菸都跟我作對。」

「於是我開始思考,想到前夫,想到回國後找工作何其困難,想到自己一定會不勝其煩地過日子,想到自己何以老是覺得病懨懨。我從床上爬起來,不慎打翻水壺,水壺掉在地上碎了一地,我開始嚎啕大哭,覺得自己被逼到絕境,覺得自己非做些改變不可,至少有件事應該還難不倒我。」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