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第一板塊:左右為難的選擇
5、杯酒釋兵權是一個典型的帕雷托改進
五代十國期間,中華大地一盤散沙、四分五裂,戰亂、政變如同兒戲,哥兒們幾個聚到一塊揭竿而起,就捧出個皇帝來。那個年代當一個皇帝,可能比現在成立一個公司都要容易,可惜我們沒有趕上那個年代,不然說不上你我之流都有機會過一把皇帝癮呢!
話說西元959年,也就是後周顯德六年,周世宗柴榮(太祖郭威的養子)死去,由他七歲的兒子郭宗訓即位,這就是周恭帝。由於皇帝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殿前督檢點則歸節度使趙匡胤及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幾個人掌握,殿前督檢點相當於現在的京都衛戍區司令的職務吧!
西元960年的大年初一,人們正沉浸在闔家歡樂的幸福之中,剛剛建立不到十年的後周帝國,也正舉辦著熱烈而隆重的慶祝活動,就在這個特殊的歡慶時刻,北方邊陲傳來了一個十萬火急的警報,契丹兵團正朝向邊境移動。由於情況危急,倉促之間,已經來不及多加考慮,宰相範質迅速派譴趙匡胤率領大兵前往抵禦。
趙匡胤率領麾下的大軍向邊境奔去,當大軍行走到河南開封東北二十裡左右,來到了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注定了這個小小的村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可被忽略的所在。現在它位於河南封丘的東南,已經不叫陳橋驛,叫陳橋鎮了。
大軍在陳橋驛安營紮寨,一夜無事。表面上看的確很平靜,但是否真的平靜卻讓人十分費思量,因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出乎人們的預料了。黎明時分,趙匡胤的麾下將領突然把夢到娶媳婦的趙匡胤,從床上拉了起來,將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迅速地披到趙匡胤的身上。於是,犯邊的契丹兵旋即被拋到了趙匡胤的後腦勺,趙匡胤也不再假惺惺地客氣了,二話不說立刻撥轉馬頭,身穿龍袍的趙匡胤,以皇帝的身分重回開封,郭宗訓被迫退位,大宋王朝就這麼輕而易舉地建立起來了。後周皇帝郭宗訓的美夢,不到一年就短暫地宣告結束了,短命的後周帝國如曇花一現。
新任的宰相趙普是一個非常聰明而理智的官員,面對太多如同兒戲般的改朝換代,趙普憂心忡忡,他衷心地向皇帝趙匡胤暗示了身邊幾個高級將領的危險性,趙匡胤卻沒有擔憂這些事情,他信心十足地為自己的部將打包票,說:「我待他們恩重如山,絕不會有問題。」
趙普卻仍然不無擔憂地說:「後周皇帝柴榮對你也恩重如山,你怎麼會有了問題,怎麼會黃袍加身了呢?而且,我也不是說他們會主動背叛你,我是說,他們都不是很好的統帥人物,萬一他們的部下貪圖榮華富貴,也學當年你的部下那樣,把黃袍披到他們身上,他們就是不想背叛也不可能了,這樣的可能不是沒有吧?!」
宰相趙普的一席掏心窩子的話,使趙匡胤如夢初醒,嚇出了一身冷汗。
趙匡胤進一步問趙普:「天下自唐朝末年以來,幾十年以來帝王像走馬燈一樣,兵亂不斷,這是為什麼呢?我現在要想一個長久之計,平息天下的兵禍,使百姓休養生息,你看有什麼妙計?」
趙普胸有成竹地說:「唐末以來國家不得安寧,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是節鎮太重而已,君弱而臣強,國家豈能不亂?現在惟有削奪兵權,多給他們錢糧,收回他們的兵權,則天下自安。」
趙匡胤點頭稱是。
經過一年的精心設計,就在趙匡胤奪取政權的第二年,趙匡胤舉辦了一個隆重的酒會。他當衛戍區司令時候的部將石守信和一批高級將領都參加了這個酒會,引出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這是一場君臣同樂的聚會,大家在酒桌上推杯換盞,談笑風生。酒至半酣之際,趙匡胤忽然惆悵地歎息起來:「如果沒有大家的擁戴,我絕對沒有今天。但是,當了皇帝卻沒有感覺到快樂,甚至還沒有做節度使那個時候更使人快樂。每天憂心忡忡、寢食不安。」
大家驚訝地問:「這是為什麼呢?」
趙匡胤不疾不徐地說:「事情很簡單,這把椅子我想坐好,其實,誰不想坐呢?」
大家聽出了趙匡胤的弦外之音,一個個面面相覷,戰戰兢兢地。他們心知肚明,該是兔死狗烹的時候了。
於是,紛紛小心翼翼地輸誠,有人率先表態說:「現在天命已定,誰敢有如此非分之想呢?」
趙匡胤說:「你們當然不會,可是誰能保證你們的部下,不會學你們當年的樣子呢?」
聽了皇帝的一席話,大家無不嚇得背脊發涼、冷汗直冒,深怕言語之間就從幕後踴出一群刀斧手來呢!人人惶惶自危,請求皇帝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感慨地說:「人生難得,美好的時光轉眼即逝。我們拼了命地追求富貴,可是真正得到這些的時候,已經老之將至。依我之見,各位不如辭去軍職,改任高級文官,廣置良田,多建豪宅,搜羅天下美女,盡情享受人間樂事,豈不是皆大歡喜嗎?」
或許,趙匡胤真的動了一點君臣感情,他進一步說:「我可以和你們立一個長久的約定,我們世代通婚,君臣之間上下相安、兩不猜忌,大家以為如何?」
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第二天,各個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紛紛上書,請求解除兵權。
趙匡胤的確是一個擅於運用權謀的帝王,奪取帝王之位的時候兵不血刃,如今剝奪手下大臣的兵權也不費吹灰之力,這種政治藝術的確值得一些當權者學習、學習的。你看,現在的一些領導班子,為了一官半職常常弄得雞飛狗跳、人仰馬翻,甚至有的人還聘雇殺手去暗害對方,和趙匡胤比較起來實在有點小兒科。
由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我想起了「帕雷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在研究資源配置時,提出了一個最優狀態標準,人們簡稱為「帕雷托改進」,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在一種制度的改進中,沒有任何人受到損害,而且至少有一些人受益,這種改進就是帕雷托改進。這種改進使整個社會的福利水準獲得提升,但是美國經濟學家亞羅(Kenneth Arrow)卻認為,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最優選擇根本不存在,他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這本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亞羅不可能定理」,通俗地說「亞羅不可能定理」是指:在一般和普遍意義上,無法找到保證所有選擇者福利只會增加而不會受損的社會狀態。
但是遠在一千多年之前,我們這個不是經濟學家的趙匡胤皇帝,卻找到了這樣一種選擇。
我們來看:
趙匡胤不過舉行了一個短暫的酒會,輕而易舉地削奪了各位節度使的兵權,解決了不斷兵變、不斷改朝換代的禍根。這個趙皇帝把這些曾經手握兵權的大臣派到各地擔任地方首長,不過,這是個沒有實際權力的名譽職位,中央政府另外派了一名副手或秘書長,負實際的行政責任,無論是軍事權利、財政權利都由中央政府收回了。這個自從八世紀以來就炙手可熱的「節度使」官銜,從此黯然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