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閱讀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激流般起伏的紀錄片運動
自從本書出版後,至今四年間,台灣紀錄片又歷經了一次激流般的起伏。首先在電影院放映方面,二○一○年有七部華語紀錄片作商業放映(其中一部《音樂人生》是由一群台灣人組成的紀錄片NGO組織CNEX製作的香港紀錄片);全年台灣自製紀錄片在台北地區的總票房約為新台幣一千多萬元。《音樂人生》由於獲得二○○九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及打敗所有劇情片獲頒最佳剪輯與最佳音效兩個獎項而讓CNEX(視納華仁)大出風頭。(次年CNEX又再以台灣紀錄片《街舞狂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而更受矚目。)二○一一年台北市共放映四部台灣出品的紀錄片以及以台灣現代文學家為記錄對象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影集(共六部紀錄長片),總票房比二○一○年增逾百分之廿五。二○一二年台灣紀錄片在院線上映的數目雖然大減,但因為一部CNEX發行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破了台灣先前的紀錄,全台票房逾三千萬元,而讓台灣紀錄片商業映演在二○一二年達到新的高峰。一年後這項紀錄又被超越,因為二○一三年有破紀錄的十三部台灣紀錄片上院線,其中一部跨越二○一三與二○一四年放映的《看見台灣》全台票房竟然破兩億元(台北市票房近九千五百萬),此外還有全台票房超過六千兩百萬的《十二夜》與台北票房一千八百餘萬的《五月天諾亞方舟》,而讓紀錄片再度取代劇情片,成為台灣最亮眼的電影類型,可說是舉世罕見。(李道明)

■寶島大崩壞,環境臨界量
從一九六○年獎勵投資條例,到一九九○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五十年來政府一貫圖利財團的兩把大刀,就是不當減稅和土地徵收。二○一○年產業創新條例,賦予地方政府、公民營事業及興辦工業更大的徵收權力;接下來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財團正展開野蠻的圈地競賽。從直接賣斷到設定地上權或是BOT,政商正聯手以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方式,掏空賤賣國家資產。全台灣從北到南三、四萬公頃的工業區和科學園區,都是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名,直接或間接徵收自人民的私產,然後半買半相送給財團營私。為了追求超額利潤,企業持續逼迫政府開闢低廉的新工業區,或是政府主動開闢沒廠商要去的工業區長期閒置,導致弱勢的人民和環境成為被犧牲的受災戶。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