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次第花開》第一部‧珍寶人生──從玉樹說起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四、自律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祕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為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採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我們能對他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這種能力與生俱來。看見另一個生命受苦,我們會本能地生起惻隱之心,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表現出強烈的同情、憐憫並實施幫助的行動。

比如地震發生後,很多人看見災區的照片會情不自禁地流淚,很多人自發地動起來進行援助,大家在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驚懼和傷痛,那也正是震區人的感受。大家發自內心地感覺到與震區人、與所有擁有愛心的人之間那份緊密連結。在那個時刻,不必是佛教徒,大家也能真切體會什麼是悲心。

當然也有人表現冷漠,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沒有惻隱之心,相信他們看到流血傷亡的情景,也會感到不安、不舒服,會下意識地閉上眼睛或把目光移開。

不忍心看見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就是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進而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們本具的能力,雖然我們有時候也表現得自私冷酷,但這種能力始終存在。

災難來臨的時候,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我想,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直接參與救死扶傷的援救行動,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在情感上分擔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感到被關注、被關愛、不孤單,沒有被遺棄。

為亡者念經超度也是這種分擔的表現,我們陪伴亡者走過中陰,分擔他們的恐懼和孤獨。

大家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受災會需要什麼,首先當然是物資:吃的、住的、用的,同樣重要的是,還需要關愛。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