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保健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第二章 衝突的根源
 
中美關係上,過去四十年間兩國關係相對風平浪靜,這可歸功於美國持續稱霸,中國除了逆來順受,別無他法(當然韓戰和越戰的早期衝突例外,中國在這兩地不像在其它地理和軍事領域一樣屈居弱勢)。這種情況在未來能不能延續,取決於中國認為美國與其民主、自由市場盟友所建立的國際秩序,或至少是該秩序的核心框架,是否最符合中國利益。如果是,那麼國際上將相安無事。如果不是,那麼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將試著以自己的實力,挑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體系。
 
當然,提出這個問題,比回答來得容易。毫無疑問,在許多重要層面上,中國已從美國及其盟友主導的國際體系獲益不少。國際經濟秩序使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助長貿易、投資和技術創新的機會。(美國甚至默許中國一再違反這個體系的某些規則,認為就整體而言,中國崛起對美國有利。)這種經濟成長一直是支撐中國共產黨持續執政,獲得看似相對高民意支持度的關鍵。即使是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增長,足以挑戰現有秩序,但若中美關係緊張升高或爆發衝突,對國際安全環境造成重大破壞,就可能危害這種經濟成長。
 
美國的安全體系秩序有助於保障海上通道的安全無虞。這對於需要出口商品,也需要取得原物料和能源,以利經濟發展的中國而言,這一點相當重要。事實上,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搭美國海軍的便車。當前國際體系也提供了中國重要優勢,例如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具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以及在《核不擴散條約》條約下,身為擁核國家的特權地位。
 
然而,儘管中國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現狀上獲得種種好處,中國領導人仍然有理由希望修正國際現狀,以便獲得更大利益,而且第一個就從領土問題著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台灣,過去六十年多來,台灣一直是中美關係最有爭議的一項議程。透過兩岸統一收復失土,向來是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政治信仰。美國則傾向不以武力或非雙方共同意下改變現狀;但近年來已經有跡象顯示,中國願意接受這種做法的機率可能很低。從二○○五年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法》,以及北京當局愈來愈不願讓美國繼續軍售台灣兩方面,都可以看出端倪。中國領導人持續施壓華府,愈來愈堅持美方必須兌現一九八二年《中美公報》的承諾,也就是減少售台武器的質與量。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