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保健書展
當時只道是尋常

當時只道是尋常

  • 作者:陳方正
  • 出版日期:2016/08/19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玉山高並兩峰寒──記余英時與楊振寧
 
我出身於普通教師家庭,成長於濱海漁村,直至中學畢業,對學術為何物還十分陌生,最多只沾上了那麼一點點邊。至於後來居然會在學院中度過一輩子,有機會認識當代大師宿儒如陳省身、華羅庚、饒宗頤、何炳棣等,感受他們的風範,是當初沒有想到過的事情。這些名重當世的學者之中比較熟悉的,是余英時和楊振寧兩位。
 
從打漁莊到工作小組
 
初識余英時,是半個多世紀之前,還在唸本科的時候。有此緣分,是通過羅球慶──他的嫂夫人和我姊姊同事,他自己則像許多新亞畢業生如陳啟雲、何佑森、還有我的同班好友曾省一樣,都得到哈佛燕京學社資助,到劍橋來進修;至於英時兄,當時早已經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且隨父母在美國定居了。這班新亞學人客中寂寞,週末很自然地都聚集到他家裡吃飯,談天說地,熱鬧一番,余府遂獲得「打漁莊」的美稱。我是物理本科生,其實不入流,卻也跟隨球慶去湊熱鬧,因此不時有機會見到英時兄,暢論古今,記得還下過一兩盤棋。但沒有多久他就到密西根大學教書去,我後來也畢業回香港,自此音書渺然。
 
再見面已經是十多年後。1973年他到中大來做新亞書院院長,心想他未必記得舊事,況且地位懸殊,就沒有造次。但有趟一起開教務會議,會後他拉住敘舊,於是又聯絡上了。他喜歡下棋,曾邀請台灣的「神童」王銘琬訪問新亞,掀起了小小圍棋熱;他又鍾情紅學,曾寫文章大談《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傳誦一時。這些是他做院長的賞心樂事,我也頗感興趣,所以仍然談得起來。但我們真正相熟乃至相知,則是由於「工作小組」,那是負責中大體制改革事宜的委員會。他回到中大第二年,在毫無心理準備情況下,被李卓敏校長拉去主持這小組,我雖然資歷淺,也陰差陽錯被邀請加入。這樣從1974年開始,我們每星期都要關在一起,整天開會。那時我少不更事,意見多,發言無所顧忌,一年下來,和主導這小組的余英時、邢慕寰、馬臨,還有其他年輕教師代表金耀基、傅元國,都成為好朋友,因為大家經常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又要承受外界壓力,自然生出同舟共濟之感。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