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_加碼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迎接銀髮更要做自己的主人
 
進入50+世代後,一位醫生朋友耳提面命──60歲~70歲是個重要的門檻,所有年輕時的身體疲累、精神負荷在退休之際會陸續顯現。
 
親眼見到一些老同學、老朋友、老鄰居在60+的年齡,不是進出醫院就是魂歸西天。感慨和自我警惕之餘,開始了銀髮生涯的規劃。我要有品質的老後生活?還是隨波逐流進入下流老人的行列?
 
關於「生前事」和「生後事」,我逐一列下個人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份規劃純屬自我提醒,如果讀者願意給我建議,非常感恩請多指教!
 
寫到這裏有些停滯,生死大事該怎麼想?怎麼做?在美國的小弟曾趁媽媽去探訪之際,問了一句:「以後您的錢準備怎麼處理?」媽媽反應非常激烈 : 老人家還在,怎麼可以說這些不吉利的話?嚇得姊妹們也都噤若寒蟬。
 
時代遞變,現代人的思維開放得多,這麼重要的事現在不說,更待何時?何況看到媒體報導關於豪門爭產、兄弟鬩牆、家人為錢反目的事例多得不勝枚舉,有些周邊的長輩也為此矛盾不已,若提早分家產,子女會不會從此不再聞問?等到身後才公開遺產配置,會不會手足翻臉子孫老死不相往來?
 
此刻不禁反問自己:不管往後有多少年,我可以視而不見,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嗎?還是勇敢面對吧!膽怯難免,總比鴕鳥心態有建設性呀!這不是我一向的為人作風嗎?
 
以上是大大人可選擇的居住方式,如下則是不同需求的處理方式:
 
公平型
 
豁達的大大人會在家庭會議中,讓子女,包括媳婦、女婿大家open talk
 
雙親年邁後的照顧方式,甚至包括自己百年後,子女如何照顧另一半都可以事先討論 ; 透過交換想法與協調,家庭成員可以互相體諒達成共識,也都獲得尊重。
 
自立型
 
看清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手有限,又不願麻煩兒孫輩的人,可以早早安排養護中心或選擇獨居,這時就需要有開放的心態讓里長關心,讓社工員進門,讓自己在社區內成為被照護的一員。
 
共居型
 
終身未婚或離婚沒伴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4~5個好友,大家把家
 
事分工、費用分攤與作息時間等遊戲規則共同擬定生活公約,成就一塊兒優雅老去的生活模式。
 
台北市推展中的「青銀共居」,類似北歐、荷蘭、日本的未來趨勢 : 大學生每月只負擔3000元住宿費,但需陪長者聊天、購物、桌遊和教導使用Facebook或網路購物等至少20小時的公共服務。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