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瘦身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馬太效應:組合「弱勢強項」成為「超級強項」
 
經濟學有一個「名聲累加回饋」現象──「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說明了「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兩極現象。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一九六八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發現,科學獎項老頒給那些最有名的科學家;有貢獻但名氣小一點的科學家,卻什麼都分不到。莫頓提出「馬太效應」來解釋這種「錦上添花」的社會心理現象。
 
「全球化」已開始席捲全球,M型化社會成形,「馬太效應」開始將全世界的人口,捲入這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漩渦。
 
二十一世紀一開始,臺灣、美國、日本的實質薪資都一起倒退十幾二十年,最可怕的是全世界同時掀起「普設大學」風潮,年輕人一離開大學,發現自己成了歷史上第一批面臨「極端資本主義」與「文憑貶值」曲線死亡交叉的世代。
 
無論我們同意或不同意,都被捲入了時代巨輪,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選擇的機會。若我們不想被巨輪壓碎,可以試試「從自己的強項出發」。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重要的是有什麼能力,而非缺乏什麼能力。」 但我們受的教育常要求我們注意自己的不足,就像放學後,爭先恐後去補習不擅長的科目,很少加深加廣自己的強項。
 
重點來了,什麼是「強項」?
 
以寫作而言,臺灣文筆比我好的,超過一萬人,所以寫作算是我的強項嗎?不算是。但是在芸芸眾生中,寫作算是我在人群中百中選一的「弱勢強項」。在校園中教授「現代文學」的老師不多,我有這個機會,但我又比不上某些神人級老師,所以「在校園教現代文學」也算我另一個百中選一的「弱勢強項」。以此邏輯類推,我又擁有「當過廣告文案」的百中選一的「弱勢強項」,「充滿熱情」也算是我十中選一的「弱勢強項」。若把這些「弱勢強項」交叉組合在一起,那就成了「千萬人中選一」的「超級強項」。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