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70
4.5 /5
4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9/08/09
這本書我在12年前讀到時,馬上就認為是不可多得的「神作」,是個人心目中解釋社會現象最Top的一本書,立馬看了兩遍。12年後的今天,大概是第四刷或第五刷了吧,不過距離上一次閱讀已經是非常多年以前,這幾年間受過學術訓練、讀過更多大師級作品之後,這次閱讀的感受已相當不同。

從上次的作品《連結》之後,作者更進一步拓展新的方法學。作者本身是物理學家,他發現許多社會現象的運作方式跟原子的運作竟然非常神似,便試圖以物理學的方法學來研究群體行為,嘗試以非常不同的角度來研究社會現象,這種創新的研究方法得出了許多令人驚豔的結果,能對許多傳統社會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提出解釋,並指出傳統社會科學的領域如經濟學、社會學等在研究方法上的限制和缺失,而作者提出的「社會物理學」將給社會科學帶來一場「量子革命」。作者布坎南使用物理學的思路並採用數學方法,以「社會原子」的假設來代表個人,再以電腦模擬這些社會原子在彼此互動下,會產生什麼結果。作者強調「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這些社會原子無須納入複雜的個體性,只需幾個簡單但重要的變項,如適應性、模仿、合作與競爭,便能產生特定的群體行為模式,這些模式能夠解釋許多現象如股票市場的起伏、出生率下降、貧富差距、種族大屠殺等等。作者指出,許多複雜的社會現象,其實背後都有簡單的數學法則,無需考慮個體的複雜性,因為真正重要的是群體行為產生的「模式」。

當年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沒有其他書能夠相提並論,然而現今再次閱讀後,書中有些論點已不再認同。首先,作者採用的方法學為「電腦模擬」,在虛構世界下假想的社會互動,這種方法能帶來與眾不同的洞見,是非常值得的參考來源。然而,儘管模擬得來的結果與現實中的情況有數學規律上的相似性,不代表模擬的結果就是現實中真的發生的事。模擬雖然用上各種數學,卻非對實際現象的「實證」,作者儘管知道這點,但還是傾向於將模擬結果直接推論到現實。假設,你看到地上有一瓶碎掉的馬克杯,某人說是馬克杯被人刻意摔到地上的,這說法言之成理,但實際上也可能是不小心摔到地上的,實際上,有成千上萬的可能性都說得通。一個說法說得通不代表便是真相,模擬的情況也是一樣。

再來,抓出群體行為的數學規律,並宣稱找到是事物運作的通則,是一個錯誤的認知,數學在社會科學或是其他學科中,永遠是「描述性的」,找到許多現象都遵循「冪次法則」固然有趣,但不能宣稱冪次法則「解釋」了什麼,他就是描述兩變項間的特定關係罷了,只是巧的是有許多現象都符合這特定關係,然而,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它們之間是這種關係,才是重點。而作者似乎太過迷戀於冪次法則,就像以前許多統計學家迷戀常態分配,或某些人迷戀80/20法則一樣,將巧合誤當成解釋因子,然後宣稱找到複雜現象背後的簡單規律,這話嚴格上不算錯,但實際上卻甚麼也解釋不了,也難以作實務上的預測,這世間上也有許多群體行為不照冪次法則來走,遇到這種情形就無法說嘴了。最後一點,作者似乎把社會物理學的功勞過度誇大,宣稱某些傳統學科無法解釋某些現象,而社會物理學能。實際上,作者強調的「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其實跟社會心理學一直以來強調的環境影響是差不多的論述,從作者大量引用心理學研究可見一班。

當然,「社會物理學」所提出的方法學確實是非常值得其他領域參考的,這種截然不同取向能夠帶來非常具有價值的洞見,提供傳統社會科學嶄新的研究工具。可惜的是,社會物理學並沒有像作者宣稱的大放異彩,本書問世後12年過去了,幾乎沒有同類的書籍問世,這種方法學似乎仍只是存在物理學界的一塊小角落,作者想必相當失落。作者強烈宣稱「所有」的複雜現象都根植於簡單性,看來是無法經過現實考驗的論述。然而,「某些」複雜現象根植於簡單性確實是成立的,期望未來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能加以參考「社會物理學」的研究思路。

後記:多年後重讀某些作品真的是不錯的體驗,這本書當年給我的啟發真的很大,讓我重新思考看待各種社會現象的角度,如今再讀,這本當年我認為的「神作」已不再那麼神,間接驗證了在這幾年間,個人在思維上的成長與變化,能夠看到更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推薦各位有空時,不妨讀讀那些年啟發你的作品。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1/21
在這本書中,作者想強調的中心概念,就是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群體行為,
背後真正的原因也許\不是如我們直覺上用考慮個體的心理學的推敲,所做出的解釋。
卻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即社會原子說。

在物理學上,統計物理學就是在研究群體分子的行為,
在這個考量之中,分子個別的行為不重要。

作者認為社會科學理探討的群體現象,
其背後的原因有個更簡單的解釋,也就是與物理學中的統計物理學類似。
當中存在一個超越個體行為與自由意志的一個模式。
從這種角度看待與處理社會科學中的群體行為,即作者所稱之的社會物理學。

所以就我個人的理解,社會物理學當然不是物理學,也不算是一種應用物理學。
我們在探討的對象是人類的群體,物理定律當然不適用。
儘管作者頗有雄心壯志地,認為社會群體行為亦存在類似物理定律的那種規範,
顯然要達到這種程度與現在的物理學仍有一段相當的差距。

無論如何,這都無損於本書觀點的新鮮有趣。
作者提出了新的觀點,不同以往的傳統觀點的方式,來看待原本的問題,且頗具實驗驗證的可能性。
這讓我想起傳統心理學如何從深層心理學走入實驗心理學,使心理學發展為更具科學性的學門領域。
也許\社會物理學,是個讓社會科學通往更科學性發展方向的通道。

也由於這個觀點違反我們舊有的認知與解釋,卻又異常的美妙與簡單。
所以就更帶有一股特別的吸引力,引人躍躍欲試。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5/26
一個團體中,要使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產生仇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給定一個目標,然後將人們分組,施以壓力和期限。

為了合作、為了競爭,團體內部的人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階級現象,自然而然會出現領導和被領導的人,隨著團體間的競爭加劇,於是這個現象會越來越嚴重,團體內的人就算被剝削、被領導,心中還是覺得自己是為了團體而奉獻,出現一種與領導者休戚與共的錯覺。

而這種現象,普遍出現於團康競賽和實習課之中,小組的分化、輸贏的壓力、規定人們要去搶分數、競爭,即可造成團體間造成一種潛在的壓力。

本書把人比喻成原子實在貼切,天下文化出版,葉偉文翻譯。
展開
user-img
4.0
|
2011/01/26
能看清?用感受?「隱藏的邏輯」
oeo
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間最上位的「信仰」層級應該可以分為三類:宗教、科學(包括哲學)、我執(如名利),而一切的判準與學理、詮釋與理解、看待甚至作為皆由此衍生。
就從這個信仰層次上來看,我想科學(尤其學院學術)常常給人的疏離感不但在於它與大眾或說眾生的一種「距離與隔閡」,還在於以「實證主義」為主流與「機率詮釋」為基底的現代科學致命「弱說服性」!這與知識水平和受教程度可能是無關的。現今,要從學歷來反應一大群人的「科學信仰」程度,我想結果會和近期科學人雜誌登出「平均來說,無神論者比信徒更了解宗教」的一篇美國研究報告一般的讓許\多人感到意外。如果科學報告或理論(尤其試圖解釋普羅大眾、社會現象的)最後都附加一句:「凡事都有例外!」(不管它用什麼華麗的統計術語,諸如有效樣本、信賴區間、誤差範圍、大數法則…..來修飾、包裝),或者以「理論都會革新」,那對於只有一次生命與一段時間的個體來說,憑什麼跟隨這樣的視角來看待週遭的現實世界?
布侃南所著的這本「隱藏的邏輯」,大概可以用「鑽石之所以會亮晶晶,並不是組成鑽石的碳原子每個都亮晶晶的,而是因為碳原子以特殊的方式排列在一起。個體單元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結構模式,人也一樣。」一段作為本書立論的精華喻說。作者以「社會物理學」的觀點,也是「人類原子說」,來解析許\多社會現象,例如我們能預測股市的波動走向嗎?今天該走哪條路上班,才不會塞車?在逃生出口前面幾步擺\個障礙物,反而能加速疏散人群?謠言為什麼常常會越傳越逼真?為什麼財富總是流進少數人手裡?作者首先用了眾多的實例與論證,駁斥傳統經濟學的觀點,也就是「人是理性的」基礎假設,並認為把人這種「社會原子」看成和物理世界有所不同,所產生的兩大觀點都嚴重偏誤:一種假設人很複雜,必須以單屬於人而不適用其他萬物的角度來思考;一種假設人很複雜,行為尤其社會行為根本不能被掌握與預測!
簡單說,現今所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早已顯得分道揚鑣,勉強湊合只會落得突兀怪異,整個科學又和世俗說法顯得格格不入,這種時候,「社會原子學」的論調不但論述嚴謹且新鮮有趣,更深刻地跨越、動搖或說連結了上述的「信仰」類別,一副好像快要逼近「真理」的態勢(其實比追求物理學上的統一論不惶多讓)?總說分說,直言喻言,人類世界到底如何運行?總會像有這種「隱藏的邏輯」,帶給我們思考與溝通的新語言!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