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後七日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197
4.5 /5
12位讀者評分
5
59%
4
33%
3
8%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1/06/04
《父後七日》這本書正確說應該是作者的散文集,同名之作〈父後七日〉是其中最主軸的一篇散文,也拿過國內文壇大獎。就文字的表現度和創意度,那自然是沒話說,流暢中帶點戲謔,倒是沖淡不少憂傷的情感。反而是之後幾篇作者客居異鄉時的文章,淡淡的鄉愁卻是相當勾魂。

很早就有書友跟我討論過《父後七日》,這幾位書友都是未滿三十歲,年紀和作者劉梓潔相當,所以從她們口中聽來的《父後七日》是既哀傷又具強烈催淚性的。

但是,這本《父後七日》對於年長她們幾乎一輪歲數,歷經太多長輩生老病死,年過四十歲的我而言,〈父後七日〉只讓我感覺像在看一篇文筆美而通暢的文章,說實話,我感受不出太多屬於自己的憂傷。( 當然,作者的哀傷我有感覺到,請大家千萬放心,劉梓潔寫作技巧超好的。)


書的最前面推薦序中,賀景濱 (真對不起,我不知道他是誰) 的一段話,算是讓我感受蠻深刻的,他寫道:

「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向我們證明了這一種可能。即使永恆的哀傷,要到第八日才埋種在心中。」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4/20
劉梓潔輕快惡趣味的筆法,幽默地帶出臺灣喪葬儀式中眾多荒謬、流於形式的繁文縟節,搭配上順口的臺語笑話、熟悉的「粗口」成章,使得這篇散文即便輕薄短小,卻飽含著屬於臺灣這塊土地獨有的真誠告別。

悲傷如頭巨獸,一直存在,只是我們常選擇視而不見。但終究仍逃不過必須認真面對悲傷的時刻,該留的淚,一滴也不會少。有趣的是,雖然作者以一種嘲弄的姿態笑看喪葬儀式,但卻不是對於陋習的真實批評,反而更像是一種轉移。正是在取笑這些荒謬時,情緒才不致崩潰,也正是這些不合時宜,能不斷將人從悲傷中抽離,親人因而有時間沉澱、做好說再見的準備。

如同電影《百日告別》所說:「做七是替逝去的人祈福,一併提醒我們,他
們真的走了,給我們一個期限,要我們放手。」不論合理與否,有無荒謬,這
些儀式終究在七日間,完成為亡者送行,為親人哀悼的使命。每個人都有各自
說再見的方式,而劉梓潔選擇以故作堅強、哭笑不得的方式向父親揮手。
雖然親人不在了,但我們依然可以帶著回憶,一起繼續前行。
展開
user-img
4.0
|
2016/12/16
作者以詼諧的筆法寫下喪事的始末
以痛失親人的女兒角度
寫下這一切他的經過和感受
在當時正逢我外公往生
看完這本書
可以理解北部和南部辦喪事的差異
也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共鳴和慰藉
從本書裡面可以讓人回想起親人在世時種種趣事和快樂的事
可以撫平心中不快樂的激昂
可以讓人反思過往
可以讓人更懂得珍惜親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6/12
一直以來都很抗拒去知道或聽到有關這一類的話題
或許是還在抗拒也或許是還在逃避更或許是還不願意習慣父親已經離開我們的事實

話說當初電影轟轟烈烈在宣傳時
我連宣傳廣告、文宣都不敢看一眼
這次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
拿起在書櫃中放了好多年的《父後七日》

我喜歡這作者
以詼諧逗趣的方式去掩飾自己失去至親的悲傷
或許是裝堅強不想讓身邊的人擔心
或許是裝鎮定因為還有好多事情等著處理
也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後來,我開始我變態的療癒」
這樣的壓抑、逃避、放縱、想念與不捨

書中
作者描述他與她的貓咪相處的那一段
對於不喜歡貓咪的我也被他吸引了
但~~我還是不喜歡貓(哈哈哈)

「終於知道有很多事情,不是丟掉、送走、分手、不再聯絡,就可以解決的。有了牽掛,一切就輸了。」
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它可以是親情、是友情、是愛情‧‧‧‧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8/19
這是劉梓潔的散文集。她的名作「父後七日」也不是小說,而是僅約四千字的散文。

作者的文筆巧妙,雖說不是在寫詩,但是她很認真的在寫作時,注意句子念出的情緒和聲韻,因此她的文字讀來一氣呵成。有些一般人在書寫時習慣以標點符號斷句的地方,作者都刻意不斷句,一口氣的文字讀起來非常有韻味,這也許\是作者獨特的文字魅力吧!

「父後七日」寫來文筆幽默,但是也精鍊的指出這場生死別離大戲的荒謬,讓讀者和作者一起抽離對死者的思念與哀傷,最後在一個小小的場景,把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宣洩而出,作為這散文的尾音。從布局到文字細節的處理都實在沒什麼挑剔的,這本書從買來到現在,我前後讀這篇散文大概十次八次,每次讀來還是有著同樣的笑容,和同樣的哀傷。

作者在這本書收錄的其他散文,有的書寫家人,有的書寫自己的台北生活,有的書寫她的旅行心得。作者並不特別掩飾她作為從中南部北上工作的遊子身分,因此文筆中都可以讀到這種遊子在都市生活中的疏離。其實作者的書寫,本身就是種離散文學~

作為同樣從中南部北上的我而言,讀作者的文字,則是輕輕的就勾起自己有許\多和作者經驗相仿的回憶,以及想著同樣北上讀書工作的朋友中,誰和她有著類似的性格和處境呢?

都是離人吧!
展開
《讓傷痛的哀慟,昇華成緬懷的從容》
 
一、嘉言美句(或段意)摘要分析

──我們打算更輕盈一點,便合資簽起六合彩。08。16。17。35。41。
  農曆八月十六日,十七點三十五分,你斷氣。四十一,是送到火化場時,你排隊的號碼。
  開獎了,17、35中了,你斷氣的時間。賭資六百元(你的反服父、護喪妻、胞妹、孝男、兩個孝女共計六人每人出一百),彩金共計四千五百多元,平分。組頭阿叔當天就把錢用紅包袋裝好送來了。他說,台彩特別號是53咧。大家拍大腿懊悔,怎沒想到要簽?!可能,潛意識裡,五十三,對我們還是太難接受的數字,我們太不願意再記起,你走的時候,只是五十三歲。
  我帶著我的那一份彩金,從此脫隊,回到我自己的城市。(摘錄自《父後七日》第一篇)

  放不下對先父的眷戀,只好將凝重的氣氛化作輕盈的情緒,以六合彩將自己和親友們的深沉悲傷,遠遠帶離。


二、書籍內容大要:

  一本散文集,經過文學獎的加持,竟能躍上大螢幕銀幕。
  散文,對不勝枚舉的人來說,無非是一種最奧妙、最具文學價值,卻也最艱澀難懂、乏善可陳的一種文體。你可能寫小說寫得酣暢淋漓、欲罷不能,但只要換作是「散文」,就會開始靈感枯\竭、絞盡腦汁。作者劉梓潔本人也曾說過:「散文最難的部分是,寫親情像個暴露狂,寫愛情又像個花癡。」
  但在這本書所呈現的,卻是一種簡潔俐落、輕盈典雅的氛圍。作者的筆調寧靜而致遠,有深刻情感,也有詼諧幽默;在父親去世後所寫的故事裡,傷痛中不忘平添生活情趣,那些是大部分名作家所不願去顧及的小細節,然而她都將之寫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歷歷如繪的情節描寫,讓讀者在仔細咀嚼她的文字後,方能體會箇中滋味。


三、心得內容:

  苦痛會隨著荏苒\時光消逝殆盡,然而對親人無限的追思卻會留下。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拚。」依稀猶記書中開頭的第一句話,至今仍縈繞在我心頭,遲遲不肯散去。為什麼呢?這便要追溯到尚未接觸這本散文集前的那段日子。
  我向來對於閱\讀抱持著無與倫比的熱忱,也發覺到很多文學作品,若要顧及詼諧逗趣,便會流失莊嚴和感動。然而作者卻是跳脫社會大眾對散文所設定的框架,顛覆傳統,處處有新的突破。原先以為文章中會有灑狗血哀悼鏡頭的敘述手法,結果作者卻將那些畫面一一抽離。她以調侃、嘲弄、反諷的語調,將守喪七日的荒謬描寫得切入人心且不失真情。
  其中有一段寫到:「小姐你家是拜佛祖還是信耶穌的?我會意不過來,司機更直白一點:你家有沒有拿香拜拜啦?我僵硬點頭。司機倏地把一張卡帶翻面推進音響,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那另一面是什麼?難道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我知道我人生最最荒謬的一趟旅程已經啟動。」此段文字令我感觸最深刻。傷到最深的極致,並非表象所呈現的泣下沾襟,而是內心的欲哭無淚\。那是一種來自靈魂的超脫,並非矯揉造作的詞藻所能反掌折枝般地書寫出來。過多的情感發洩,只會流於矯情,這點作者相當的清楚,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劉梓潔,彷彿具有莊子那般,能在妻子撒手人寰後撫琴高歌的豁達生死觀!這並不能說她是離經叛道,只是她將父親的駕鶴西歸,視為一種自然的百態,不必過於傷痛,只需緬懷而不必弔唁。這不禁令我想起,國小時寫作文的情景。當時的作文題目,時常是「我的父親」,同學們便拿出看家本領,使盡全力將父親塑造成近乎神的形象,通常只要越八股、越煽情就越高分。但真正的親子之情,又豈是言語能夠訴說、筆墨可以形容的?
  身為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首獎的得主,果然不是徒有虛名,看完她的散文集後,心中真的會有種柳暗花明、海闊天空的豁然開朗。在失去父親後,她並沒有悒悒不歡地感嘆起命運的乖舛,反而是以樂觀健全的心態,來面對往後的漫漫人生,這點相當值得我們欽佩與效法。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往往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在珍惜後才發現擁有的很多,卻都逐漸在流失;而我們的真情,也在世風敗壞的今日社會,快速地消退。我們都視失去親人為一件椎心泣血的事,但又如何在事實發生後,勇敢的去面對,這不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嗎?該以淚\傾如雨?還是默然不語?
  請收起如喪考妣的臉孔和五內俱崩的情緒,讓親人的離去有個值得懷念的結局。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6/03
讀父後七日. 我跟作者一樣, 每次想寫點什麼總要哭很久, 久久無法寫出一些東西! 過了十個月才回憶起爸爸您剛走的那七天. 其實我們也是茫茫然的! 尤其是爸爸剛斷氣的第一天.

爸爸您剛斷氣的時候, 佛家說要唸八個鐘頭的阿彌佗佛, 不能斷!不能斷!一定不能中斷! 那時好緊張, 好怕爸爸您心裡害怕, 好怕爸爸在黑壓壓的世界裡被妖魔帶走, 所以一直告訴爸爸您一定要跟著亮光光的佛祖走, 佛祖會引領您到極樂世界!

可是剛面臨您斷氣, 傷心哽咽幾乎唸不出阿彌陀佛的法號. 又不能在爸爸您跟前掉淚\, 怕爸爸走不開. 心裡的煎熬如刀割萬分痛,萬分不捨! 當眼淚\糊滿眼眶, 鼻涕塞滿喉頭, 幾個姐妹就輪流到洗手間去痛哭, 擤完鼻涕擦乾眼淚\再出來繼續唸法號.

阿彌佗佛! 我知道那八個鐘頭的阿彌陀佛法號奏效了! 要送爸爸的大體到殯儀館時, 看到爸爸的臉是那般的安詳, 像平時睡著的樣子無罣礙! 我們終於放心了!

送爸爸到殯儀館後, 靈堂就設在家. 之後一連串的禁忌, 還有就像父後七日作者劉梓潔說的真的很混亂, 禮教排場, 早晚拜飯, 訃聞聯絡, 籌劃出殯事宜, 姑叔們長輩的禮儀......樣樣都忙亂!

爸~ 在那些忙亂的日子裡, 我還為您親手抄116本心經, 燒給了您, 您收到了嗎? 為了讓爸爸您早日離開冥界上天成佛, 我們幾個姐妹也茹素七七四十九天, 功\德回向給您, 您是否也收到了? 雖然生前大家都說我們很孝順, 但總覺仍有孝道不足的地方, 總希望在您身後再辦一個風風光光的喪禮, 您有感受到嗎?
展開
user-img
5.0
|
2011/06/24
父後七日

我覺得電影跟原著小說之間,一直呈現著某種不成比例的比例。

許\多電影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當然偶爾也有小說是由電影劇本改編而來。但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百分鐘的電影,追根究底起來是由五千字不到的小說改編而成(就像是這本父後七日、色戒或是風聲);但有的時候一本詰屈詏牙的大部頭小說,透過電影畫面的詮釋,卻也能收到讓人感覺到節奏流暢明快之效。

我想,最大的差別點在於面對同樣一個故事,電影是用影像與聲音來描述,而小說則是用文字來激發讀者的想像力。

影像和聲音有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使人感受到編劇或是導演想要讓我們感受到的東西,但同樣的,它也有個壞處,就是必須要透過攝影的運鏡與演員的演技來詮釋感情。

而小說則剛好跟電影是個完全相反的產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小說裡一句簡單的七個字「憤怒得咬牙切齒」,如果放在電影裡頭來表示的話,演員跟導演就必須要使盡全力甚至於耗費相當程度的時間來表現。

但是,文字再怎麼精準,卻也難以捕捉一個好演員他那深情款款的眼神或是實際女體的美妙起伏。

所以說一本好的小說必須要能讓讀者看到畫面,而一部好的電影,則必須要讓觀影者的心中浮現出對等美好的詞彙。

會覺得我的話說得太過玄妙嗎?

套句以前的人說過的一句話:好的小說跟電影應該都要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才叫完美!

而這本「父後七日」,就是一本讓我心中很有畫面的文字作品!

整本小說的頁數約兩百頁出頭,但真正寫到「父後七日」這部電影的原型創作,卻只有十二頁、四千個字左右的篇幅。

所佔的比例雖然不大,但我卻可以很清楚地看見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讓我們看到的那些畫面。

快要四十歲的我,當然會有幾次面對身邊親友往生的經驗。

年紀大一點的有我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跟外公外婆,年紀輕一點的也有我那十還在讀大四的堂弟跟大學剛畢業的同班同學。

這當中更有一堆我從軍其間遇到的自殺、車禍、鬥毆及因公死亡的弟兄們!

生命其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我們經常要做出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來維持一個我們不見得有多喜歡的生命!

而死亡其實也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不管我們有多畏懼死亡,時間點一到、兩腿一伸、眼睛一閉、一口氣上不來也下不去加上心臟又懶得跳後,死亡就降臨了!

然後呢?

死亡的人便不再害怕死亡了!

生命跟死亡一樣荒謬,而更荒謬的事則是發生在生命與死亡共存的那段時間。

就像那時候最疼我的奶奶在長庚醫院嚥下那最後一口氣的那段時間一樣。

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那一陣子的拔管、哭泣、移靈、哭泣、冰櫃、哭泣、入殮、哭泣、守靈、哭泣、拜飯、哭泣、燒紙錢、哭泣、折紙蓮花、哭泣、頌經、哭泣、跪拜、哭泣、靈堂、哭泣、白菊花、哭泣、奠儀、哭泣、輓聯、哭泣、家屬答禮、哭泣、火化、哭泣、佛光山、哭泣、子孫有友孝否、哭泣‧‧‧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一場沒有時間排練,卻又精準異常、環環相扣到不可思議的一齣鬧劇!

面對我生命中的每一場死亡,我其實都很痛苦!

但痛苦的並不是因為我愛、我認識、我在意的人們離開人世或是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之類的事。

真正讓我覺得痛苦的事情是:我不能笑!

我並不是離經叛道,也不是憤世嫉俗,更不是像莊子一樣可以在老婆死後撫琴高歌的豁達生死!

我只是單純地覺得一堆有生命的個體對著一具已經失去生命的軀體以誇張到近乎自虐的方式來表達對生命的追思,緬懷、感傷與不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就如同一堆有錢人聚集在一個破產的傢伙身旁,然後對他一直碎碎唸說金錢是很重要的一樣令人發哮!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這句話,在生命與死亡的交界處,能參透此理的人有多少呢?

而「父後七日」便將喪親之痛與生死之間許\多令人苦笑的無奈與荒謬,用文字揉合成一部讓人笑中帶淚\卻又心有戚戚焉的作品!

中國人對於死後的時間計量單位多半以七來當成一個基準,區分為頭七、二七到七七或是尾七!

父後七日,是個頭七。

一切,只是個開端。

未來,還是會有很多關於生死間令人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的故事會一直在你我身邊發生‧‧‧
展開
user-img
3.0
|
2011/02/06
父後七日,顧名思義他是一本有關父後種種的書。表面以一種幽默來描寫死亡,一種面對生死的態度,仔細品味它,妳會發現字字句句‘筆墨之間均道出了喪父之痛,深層的痛。表面如此,深層如此,淚\,笑,不斷交織,形成一種哭笑不得心情!用新角度看生死!
展開
user-img
4.0
|
2010/12/29
讀完以後,淡淡的有個什麼在心裡化開。

也許\,那是個叫遺憾的東西在膨脹,卻也是一個叫懊悔的東西在消失。

已經是遺憾了,就別再懊悔了。
我們能做的,應該是不讓這份遺憾再現,不讓這份懊悔延續。

從前的從前,我一直自以為地糾結在自己建構的悲傷世界裡,
逃避、哭泣、不敢面對。

都是不對的。

在天上的我們最愛的親人還在看著我們呀,怎麼能一直這樣消沉呢?
該放下的就該放下了,別把所有東西都握在手上,會捉不牢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0/11/17
當初注意到這,是去看電影等待時,瞧見的電影預告。
那時想著,怎麼能夠把習俗文化拍得如此詼諧逗趣,卻又不失感動與莊嚴。

通常很多作品都在讚揚母親,對於父親的題材則較為鮮少。

真正的深入探視過程,我先是看了書才看了電影。
可是不論是書或是電影,都讓我感動落淚\。

美中不足的,大概是我對書本身的預期吧,

看完父後的部分轉變成作者的生活,這讓我有些許\失望,大概我希望可以看更多與父親之間的互動吧!
但後頭時不時還是輕輕的透露著對父親的思念與影響。


連我的媽媽,都唸著說要看這一本書這一部電影,

所以這會是個上至老年人下至輕年人都會喜愛的。

也是一個可以讓現在的年輕人以輕快活潑的節奏去了解流傳至今的習俗文化。

展開
user-img
4.0
|
2010/10/19
唯一的缺點是沒有明顯的讓我知道這是一本散文集,原本以為這是一部小說。不過這本散文集相當好看,每一篇都頗有意思。作者擅長把生活中任一事情寫得有趣好讀,也同時表現出自己的個性。我想放鬆一下時就會拿起來打算讀個一篇,但往往是忍不住多讀了幾篇。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