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莉塔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06
4 /5
4位讀者評分
5
25%
4
25%
3
5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11/22
書名從缺 因為譯名不統一

迷戀,當我們看到主角迷戀者12歲少女的純真身體時,我們是否會說變態,但是別忘記,道德的規範是隨者時代與社會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古時候的印度,結婚年齡是九歲,那麼十二歲,是否不算變態?

此書一點都不算情色小說,幾乎沒有描寫什麼情色場景,但是不斷的追尋過去與小情婦的交往,以及心中不斷的與自己對話,如何被迷戀,如此注意小情婦,那種感染力,那才是此書可怕的力量,為荷可以如此的沈迷。在不斷的譴責作者與他所創造的主角之際,我們也可以自問,我們真的比較正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嗜好,例如有人愛錢,有人愛權,有人愛國(某種意識的驅使)究竟哪種是好,是壞,僅僅是追尋社會的主流,多寬容,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吧。

由於是翻譯書籍,不容易看出作者使用的語法是屬於租俗或高雅,同時也無法領略文字之美,但是本書造成的風潮,甚至成為一個典型字,洛麗塔,或是一樹梨花壓海棠,都成了愛慕少女的含意,那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成功,文學點出了社會。

洛麗塔
LUOLI TA

作者:納波科夫/著
譯者:黃建人/譯
出版社:林鬱
初版日期:1993 年 09 月 10 日

羅麗泰
Lolita

作者:拉迪米‧納博可夫
譯者:黃秀慧
出版社:先覺
初版日期:2000 年 04 月 26 日
展開
user-img
4.0
|
2013/08/10
很多朋友說這本書難以咀嚼,確實納伯科夫將英語特色發揮到百分百,其綿密和純粹堪比威廉‧福克納。
這是曲折語的美感,也是讓許\多中文譯者頭痛之處。
即便再修正的版本,仍無法徹底抹消「拗口」。
應該說,完全不「拗口」就失去原文的特色了。
我看待外國文學是這樣想的,要當成自己的母語,
才能進入作者敞開的大門。

納伯科夫的審美觀是跨道德的,但有與前衛甚至「獵奇」的新藝術家不同。
在於納伯科夫注重觀察和內省,與其說他筆中的世界無處不驚奇,
不如說他像觀察蝴蝶標本那樣,體察其他肉眼不覺之處,
並且像張蜘蛛網、大量擄獲各式各樣的聯想。

書中的女主角多洛莉絲‧海茲,就是被觀察的客體。
齊克果在誘惑者日記中寫道:「男人是審美的、女人則是美的本身。」
觀覽中西人際關係的演變,無論是繪畫、寫作、戲劇、紀錄,
女性之所以常被當成穆絲,正是因為她們扮演著題材。
物質現實上處於被動,精神世界上又身為支配者。
我認為,女人千百年來被當成題材的花園,並且動彈不得。
正是因為男人們深怕失去這樣的花園,再也沒人會欣賞他們、崇拜他們。
吳爾芙曾諷刺地說道:「女人是一座凹面鏡,儘管扭曲也會按照男人的意願,放大他們的豐功\偉業。」

納伯科夫是名擁有社會眼光的作家。
他將這樣的互動關係以唯心、戲劇化登上檯面,又以悲劇作結。
不帶任何批判地,忠實地還原「藝術品」的生成過程。
他在訪問中說道這本書生成不為別的,只為藝術。

本書對藝術究竟採取批評、諷刺、哀悼甚至是致敬的態度,
有千百個讀者,就有千百種態度。
百般百樣描繪著不同的羅莉塔──不同的執著。
展開
user-img
3.0
|
2013/04/13
作者的文筆非常好,不愧\是經典,但我正好有個13歲的女兒,所以實在無法說它是本好書。
展開
user-img
3.0
|
2012/04/24
「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評判這本書。看似是因為小時候的挫折,而產生對「小魔女」們的執著,但最終又來個回馬槍,愛的不再是小魔女,而是蘿莉塔,只是他的「蘿莉塔」。這到底是扭曲的執著,還是他真的找到了真愛?

事實上不管韓伯特對小蘿(Lo)懷抱的情感為何,都無法逃離這毀滅式的結果,這不只毀了朵拉芮絲(Dolores),也毀了他自己。而小蘿最初的誘惑,也是將她自己帶入這般困境的主因之一,這意外成熟的舉動,也許\也暗指出當時青少年對性慾的開放態度。

這本書大肆描寫對情慾的需求,包含直接和隱晦的手法。而當中甚至接近悖德的情節,更是挑戰讀者道德的底線。有趣的是作者在後半段加入了一點懸疑要素,讓這本書的面向更為廣泛。最終找尋的對象,其線索陷落在一堆人名和不經意的對話之中,最終揭曉再一一追溯細讀時,仍不禁佩服作者這細微但巧妙的安排。

另外,我不太習慣這本書自言自語式的寫法,尤其整本書又包含了許\多功\能旨在純描寫的段落,讓人著實在某些段落感到不耐和吃力。但這同時也彰顯出作者的豐富學識,當中使用了許\多暗指情慾的字詞、人名、物品和思想等等,還有許\多諧音字、相似字和變體字,我相信若對這些學術背景有一定了解的人,閱\讀原文一定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

這本書最後有一個小後記,談到《蘿莉塔》的創作緣由。作者視這本書為一「藝術」,不為了特別表達什麼,僅只是為了完成他心目中的「藝術」。而這種對於「藝術」的執著,從他的字裡行間,處處可見他的自信,只是這種極端的選擇在現今這個時代,究竟該如何去評判?該否定嗎?似乎也不該全然支持。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