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9折$ 284
4.5 /5
25位讀者評分
5
64%
4
24%
3
4%
2
8%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4/26
劇透警告
無論個人、組織或是社會的運行都脫離不了習慣機制的影響。這本書帶領我們一窺企業如 Target, Starbucks 及 Cinnabon 是如何利用潛意識的習慣打開行動的開關,得到理想的營收或是它們要的結果。書中提到意志力是一種肌肉,用得越多越累、剩下來的意志力更少。難怪有些成功人士的習慣是在一大早還沒有被會議、email 打擾時,就去執行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例如運動、冥想、培養新技能等。書中有提到另一個觀念是:「我們這輩子的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的總和:實用的習慣、情緒的習慣、理智的習慣」。最近在看的書都有類似的概念 – “intentionality” 如果我們所思所想、說出口的和行動的都是經由有意識的選擇(也就是改變舊習)進而養成這些我們想要培養的習慣,我們就可以走出對得起自己的命運。當然習慣的養成是說的比做的容易許多,而書裡也有介紹習慣的養成迴路是提示—慣性行為—獎勵,可想而知當中還要有強大的決心才行。本書有非常詳盡的參考資料,旁徵博引找了許多真實的案例,讓閱讀增添趣味。我想養成的四種習慣:閱讀、瑜珈、感激日記、冥想,前三項已有固定習慣,冥想是我一再挑戰一再失敗的,看了這本書後我想我會好好寫下來為什麼我想冥想、冥想預期給我的好處、增加提示與獎勵行為並執行。希望在 2020 年最後一個月能把冥想的習慣養起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2/10
劇透警告
由好多小故事(事件)穿插而構成本書大部分的內容.
讀起來卻意外地順暢, 毫無停滯晦澀感.
這應該要歸功於作者深厚的文筆功底, 以及翻譯者的能力 !

習慣改造指南(方法架構):
step1. 認出慣性行為

step2.做實驗找出獎勵:
做各種實驗, 以找出舊有慣行迴圈(提示->慣性行為->獎勵)中的獎勵項目是甚麼?

step3.篩選提示:
仔細找出舊有慣性迴圈中的提示項目是甚麼?

step4.訂定計畫:
制定出一套計畫, 能夠改變或替代舊有提示且不影響獎勵的行動計畫.
展開
user-img
4.5
|
2022/10/25
是一本好看的書,故事非常引人入勝,會一直想要看下去,舉的案例都能與生活結合,地鐵的火災、戒不掉的賭癮...看的時候會一直想到周遭發生的事物,很是發人省思。

最大的缺點是,可能書籍出版有點久的關係,紙質、印刷和排版看了眼睛有點痛,如果是電子書可能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0/05
劇透警告
如果要重塑一個習慣,你必須下定決心改變。
你必須有意識地不怕麻煩,找出驅使習慣的提示與獎勵,並找出替代方案。
你必須知道你有掌控的能力,而且自覺到使用那個能力。
本書的每章都從不同角度,闡釋為什麼事情真的可以控制。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3/15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B

要養成一個習慣不容易,需要方式建立,以及時間不斷的重複,然而要戒除一個不好的習慣『癮』,需要透過拔除提示,或是改變行為讓生理或心理上的滿足跟渴望以不一樣的行為取代,更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不同類型的癮存在著,反觀自己,自己對於喜愛的物品,在心深處會擔心有一天買不到,所以在擁有一個後,會一直想著要買第二或是第三個,自己從相當年輕的時後就有這樣的狀態,例如:一件毛衣不知不覺的會擁有各式的顏色,鞋櫃中同款的鞋子一定有好幾雙,這些習慣其實是母親習慣的縮小版。

自己其實會驚覺有這樣的情況,但是購買東西的過程的那種滿足甚至是舒壓的感覺,時常讓我自動忽視很多自己了解的理論跟道理。

最近,我刻意在心中的想望不停的出現時,我刻意的刪除提示來源,讓自己眼不見為淨,另外我試著改變行為,我透過讀書寫心得成功的轉化我的注意力以及得到了我另外一種的滿足感。

這是一次在自覺的狀況下成功克服『癮』的經驗,癮之所以稱之為癮,就在於心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爽感,而這個爽感深植人心,讓人忍不住會不斷的在提示後進行『慣性行為』以得到舒爽的感受。

要戒除癮其實並無法如想像中的簡單,以自己的經驗來說,透過其他的行為以得到滿足或是快樂的感覺,進行轉移是相對簡單的方式。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作者在書中舉了許多的例子說明著,人每天的活動當中,超過百分之40是習慣,而不是主動的決定。

作者透過數個例子說明,行為的組成其實是由三個環節構成的習慣迴路,分別是提示、慣性行為、獎酬。

若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必需選定一個簡單的提示,並且讓大腦對於獎酬有所期待。當渴望某種獎酬時,可以促進養成習慣。要改掉一個舊習,可以讓提示與獎勵維持原狀,但加入新的慣性行為。

這本書環繞著許多例子在於提示、慣性行為、獎酬的說明,但是並沒有過多的著墨在如何建立一個好的習慣或是改掉一個不好的習慣上執行的方式,所以對於應用在生活上的連結並沒有很強度的相關,對於習慣的影響說明及應用,還是在2019年的出版的『原子習慣』說明的更為架構及清楚。

Action:
建立簡單提示,讓好的行動更簡單
減少提示,讓壞習慣無法進入迴圈

#書單
#推薦書單
#管理書單
#閱讀
#閱讀心得
#書
#好書
#讀書
#書評
#閱讀筆記
#文字分享
#習慣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habit
#dragonlady
#dl
#instabook
#reading
#book
#bookstagram
#books
#booklover
#bookworm
#bookish
#bookblog
展開
user-img
3.5
|
2021/01/24
讀《原子習慣》時,我不自覺地把「習慣」的定義局限於較為「具體化的日常生活」,比如閱讀、靜坐、玩手機等,這種略為表面和個人的行為。⁣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卻讓我深思,所謂的「習慣」,定義其實很廣泛。習性反應、思維方式、消費習慣等這些抽象的行為,更需要好好地去覺察和反思。跟孩子說話的方式、看待某人某事的眼光、面對突發狀況而展現的情緒等,背後也都是習慣在操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毫無意識地做出即時反應。⁣

我不禁想,如果能針對生活裡的大大小小、具體或抽象習慣,配合大腦習性和周圍環境去設定改造計劃,每個人的生活都能更加輕鬆自如。那時再也沒有所謂的意志力堅不堅定、情緒穩不穩定、運氣好不好,因為一切也都是我們的習慣使然。⁣

IG: imbookqi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9/10
整體來說文筆引人入勝 開始看之後會想一直閱讀下去
雖然後面的舉例有的硬要說是習慣似乎跟我們認知的習慣不同
但對於行銷、業務或設計這些層面的工作者應該都有幫助

會看這本書是因為之前在原子習慣一書提到
回頭過來看這本 兩書有許多類似概念之處
但原子習慣更著重於如何打造"個人"習慣
這本書倒是較多舉例於企業如何利用習慣操作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7/24
劇透警告
這樣本書的優點前面很多書評都講過了,對我來說這就是一本很有趣的工具書,內容言之有物,作者會針對一個現象或理論舉出很多事例和解釋,不流於空泛的教條,而是像一堂8成同學都會想上的習慣課程。

在裡面除了講述習慣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戒除壞習慣外。也提到很多與「習慣」相關的行銷方式或歷史故事。例如電台DJ會利用人的習慣,以「三明治法」來播送新的主打歌;又或者塔吉特會分析顧客的購物行為,找出最賺錢的準媽媽族群投遞客製化DM。了解習慣背後的運作模式會發現這套方法可以作用在許多方面。

是本有料又有趣的書,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4/17
劇透警告
這本書談的內容許多都有科學根據以及實驗論證,跟一般的習慣領域書籍不同,過往讀過關於習慣的書籍其實都偏向於激勵或是時間管理等,然而其實治標不治本,因為若沒有了解習慣是如何樹立的,那就像是土法煉鋼,猶如以為不斷的運動就會讓身體變強壯,但其實身體要強壯得要了解營養、肌肉等相關的知識。

而這本書就是一本底層知識的書籍,當我們了解習慣的運作原理,就能夠像拆解組裝機器一樣,將壞習慣拆解,再組裝新的良好習慣。
展開
user-img
2.0
|
2019/08/09
想講的就跟power8888大大一樣,尤其是「牽涉到獎酬的是操作制約和成癮行為,這兩者跟習慣看似很像,其實在深層機制上有很大不同,但作者的大雜燴理論將這些都一視同仁。」(引用)

作者最後框架硬塞得很明顯,不知為啥會被解讀成神作,關於心理層面決定習慣的動機探討很少很少,一切都是作者觀察出來的自己的理論,就像是觀察許多案例後提出心得的論文報告,然後你知道世界上有這些案例,扯不太到經濟學也不太有行為心理學的分析以及之間的關聯。如果是想多認識自己的原因才選這本書,那它會幫你發現一些事情,可惜無法幫你發掘一些問題。
展開
user-img
2.0
|
2019/05/25
作為一本通俗讀物,本書似乎沒有太大問題。但作為一本嚴謹的知識性讀物,本書其實不及格。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紐約時報記者,而非心理學家。作者爬梳了非常大量的有關於人類行為的研究,這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錯就錯在,這位記者自行歸納這些研究結論,然後「自己發明」了一套習慣理論,是的,本書的中心理論是作者自己發明的。本書開頭引用的老鼠實驗和腦傷病患的研究,確實和習慣的建立非常有關,但接著就走歪了,作者將其他行為如操作制約、社會學習、成癮行為等等和習慣研究一起,炒成一鍋大雜燴理論,包山包海,幾乎任何人類行為都被作者當作習慣,學術人士絕對不會胡亂把數種理論混為一談,只有外行人才會做這種事,然後以為自己找到事物運作的真理。更甚者,作者把從個體行為觀察得出的理論,直接應用到群體行為上,很多地方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把案例硬套到自己的理論框架裡。

本書提出的習慣理論框架「提示」→「習慣行為」→「獎酬」(渴望),實際上很多習慣行為不需要提示,也不一定牽涉到獎酬,不要跟我說你綁個鞋帶也很有成就感,實際上牽涉到獎酬的是操作制約和成癮行為,這兩者跟習慣看似很像,其實在深層機制上有很大不同,但作者的大雜燴理論將這些都一視同仁。雖然這套理論學理基礎很糟糕,不過從本書廣受好評來看,大家似乎看得很開心,如果能從作者自創理論得到啟發,改進壞習慣的話,那也算功德一件,也沒甚麼好批評,只是我相當懷疑能有多少人真的受益,畢竟理論本身就不靠譜,而大多數人看完這本書後,大概一個禮拜後就忘光光。
展開
user-img
5.0
|
2018/09/07
比起一些心靈成長書 我很建議這本書實在值得買來一看再看 直到自己把那些原理打入深層記憶
反而是對自我管理是非常良好的教材
展開
user-img
5.0
|
2018/03/14
此書條理清晰,由小至大,輔以各種案例作為該章節之說明,將故事隱藏的因果給挑顯出來,每篇都再再說明已往我們從未注意到的"習慣",作者將其當成一門學科,仔細剖析習慣是怎麼影響人類、甚至是操縱人類的行為模式,並且研究出習慣的貫有模式,讓人明白如何找出、改變、培養好習慣的方法。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人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合。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2/19
其實這本書有點像心理學的書籍,可以了解很多人自然的行為,感覺很有趣就不自覺地看下去,雖然文字篇幅很廣,反而因為習慣了這種Tone調後, 會讓我一直想看下去。

這本書一開始就強調,是習慣支撐了日常的生活,使得我們可以快速的判斷,每件事情不需經過大腦再判斷一次,好比說,假設我們上班快要遲到時,刷牙、洗臉、吃早餐、換裝、穿鞋、檢查筆電、文件等,之後出門上班,頭一天做這些事可能需要30分鐘,但是一年後,只要10分鐘就可以解決了,因為已經習慣成本能反應,將原本應該要30分鐘或更久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在10分鐘內做完。

這個觀點與組織行為學雷同,舉個例子,在每個組織裡面都有暗規,像是不能明說出來的責任制,只要主管還在辦公室,下屬就不敢下班,慢慢演變成所有人都不敢準時下班。其實組織文化是隱藏在日積月累的行為模式中的,員工會懂是因為他們正是因為習慣而去默默的遵守,直到出現重大的事情或危機,才有可能去改變,而通常組織文化是很難去更改的。

書裡面有舉了幾個企業作為案例,像是美國醫院、英國地鐵站、星巴克、美鋁,這些公司的組織文化是有問題,員工都習以為常的繼續原本的工作方式,就算有人想改變也無從著手,直到後來因為碰巧遭遇重大的事件,才能有機會改變這些模型,讓組織文化進行改變,得以永續的發展下去。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3/05
花了幾乎24小時以內就看完了一本書!!!
但值得再細細品嘗好幾遍!


許多的案例故事帶出習慣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和蝴蝶效應,
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一個小小的習慣,可以讓你戒掉惡習!!

一開頭就無法停止閱讀的書

真的是不得不上網給他推一下!!!!!!!!!!!!!!!!!!!!!!!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1/21
這本書分三個架構, 分別為:
個人習慣
成功組織的習慣
社會習慣
每一個章節都會有個真人實事作為開頭, 最後衍伸出習慣是怎麼形成.
透過這些章節中述說的故事, 讓讀者可以輕易了解習慣形成的迴圈,
也就是: 提示 -> 慣性行為 -> 獎酬 之後又回到提示,
習慣強而有力同時也脆弱不堪, 本書最大的重點就是告訴讀者要如何透過方法養成或是戒除習慣.

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 為了要減輕對大腦的負擔 (不需要時時思考), 進而讓人類產生慣性行為也就是習慣, 透過習慣就可以不加思考處理事情. 習慣的養成往往是無意間形成, 所以一旦有了壞習慣之後, 要戒除它就必須花點心思. 作者提出一個黃金律, 即是以新替舊, 在提示與獎酬不變的情況下, 替換慣性行為. 然而要做到完全戒除壞習慣還需要加上"強烈的相信", 相信自己作得到. 就也是為何戒酒無名會往往訴諸於相信上帝等行為.

本書在最後有提供一個小故事, 大意如下:
兩隻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 碰巧遇到一隻老魚與他們同路. 老魚向他們問好, 並問他們說今天水況如何? 這兩隻小魚繼續游了一下, 其中有一隻小魚忍不住的問另一隻小魚說: 到底什麼是水?
水就是習慣且圍繞我們, 習慣是不經思考與無法避免的選擇. 人生是一連串的習慣養成, 找出不好的慣性行為並修正它, 並添加重要的核心習慣, 這樣長久下來一定可以過上美好的人生.
展開
user-img
4.0
|
2016/12/30
初看這本書名,覺得心有戚戚焉,人總是對於理想的生活與工作有一定的想望,如果時間夠多,這句話在你腦中停留夠久,想得再深一點,你就會想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但,人們是「習慣」忽略落差的,特別是與自身相關的概念。生活已經夠苦、工作已經夠悶了,何必自討苦吃。

是的,這就是「習慣」,不知不覺中,我們被習慣牽著走而不自知;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此時此刻」的自己。如果自覺不夠強烈,我們是抗拒改變的。這本書強調的是「習慣的力量」,但並不是要我們屈服於習慣,而是在了解了習慣「形成」的路徑後,花點心思,找到屬於自己的「轉變」迴路,然後默默地,不要花費過多自制力的,讓習慣漸漸轉變接近我們理想的模樣。

第一部「個人的習慣」總讓我想起年初讀的那本「練習改變」Trigger,概念非常雷同,在改變的路途中,「提示」很重要、「環境」很重要、「決心」也很重要⋯⋯

第二部「成功組織的習慣」則列舉了許多成功與失敗案例。與其說是習慣使然,我總覺得它比較像是文化的塑造。

第三部「社會的習慣」提到的社會運動,是否有點牽強呢?老實說這一章我跳過了(吐舌頭)。但緊接著的「自由意志的神經學」則讓我深深著迷,混合著哲學、心理與腦神經科學的論述,好過癮!

有人曾經告訴我:「我不相信人會改變。」不是那種斬釘截鐵的語氣,而是帶了點憂傷與無奈的口吻。我相信他肯定失望了無數次吧!因此不抱期望就不會失望。我記得我當時微笑地看著他說:「我相信人會改變,只是要找到方法,還有給他時間。」我們總是太吝嗇給予時間,或許也有可能是我們不善等待;或者最深層的恐懼是害怕受傷。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這一段話「有些習慣很簡單,有些則很複雜,牽涉到情緒觸發,在不知不覺中提供神經化學獎勵。然而,不管有多複雜,每個習慣都是可塑的。

你必須下定決心改變;你必須有意識地不怕麻煩,找出趨使慣性行為的提示與獎勵,並找出替代方案。你必須知道你有掌握的能力,而且自覺到使用那個能力。

一旦你了解習慣可以重塑,就更能掌握習慣的力量,唯一剩下的選項就是開始努力。」

是的,展望新的一年,我們一起努力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9/22
360元可以做什麼?
週六欲前往咖啡館,原本計劃了一些工作,帶了電腦,確認耳機電源筆記本都正常,隨手又塞了一本前些時候買的書,『為什麼我這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
作者(Charles Duhigg)的背景很有趣,耶魯歷史+哈佛MBA,紐約時報記者。這本書目錄清楚的分出:個人習慣,組織習慣,以及社會習慣。中文版沒有熟悉的名人推薦,一打開只有作者的自序。記者寫書讀的確比學者寫書有趣多了,有畫面也有劇情。一開始就是戒煙戒酒減肥成功的女子來開場,我雖然想快速跳過,假裝自己不是天天喊著我要減肥的魯蛇,但是緊湊的劇情還是讓我馬上讀下去。
重點:我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習慣的總合。也就是1892年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觀點。
近年流行微博,微信,微旅行,微整形。管理學術界也流行起“微觀點”。三不五時就要談論 micro-foundations of strategy 或是behavior theory of the firm。本以為研究廠商的策略的話是可以粗枝大葉一番,沒想到回過頭來還是得從「烹小鮮」開始。
我自動跳過談個人習慣的那幾章,不是因為想避開減肥話題,而是美式足球的幾個關鍵字(海盜隊,鋼鐵人隊,總教練鄧吉…),讓我不自覺彷彿拿著遙控器遇到ESPN就立即快轉的習慣佔上風。於是我從組織習慣這章開始。
作者從美鋁公司為例談核心習慣,從星巴克談如何讓意志力自動運作,以及以羅德島醫院外科醫師開錯病人腦袋的事件,說明危機如何可以成為轉機。當然還有企業如何預測以及操縱消費者行為與習慣等精彩案例。
1982年經濟學者們也提出類似的觀點。其實大部份組織的決策並非深思熟慮理性的結果,組織根據的其實是長期的組織習慣,而那些模式通常是源自於數千員工各自的決定。而這些習慣造成的影響遠比以前我們所了解的深遠。
『公司是內戰戰場…組織習慣提供的基本保證,可以讓每個人暫時休戰,內部的競爭就不會毀掉公司…大部分組織習慣與休戰協議可以發揮完美功效…』。讀到這裡很多組織內歷歷在目的衝突畫面,或是推不動的理想,有了合理的解答。我的週六就這樣一直讀下去,直到咖啡館打烊走人。
這本373頁的書最精彩的是最後六分之一內容,也就是總計56頁的注釋,詳述相關學術主題的參考文章,個案追蹤與訪談資料,以及與個案關鍵人物一來一往的過程記錄。
360元,有什麼理由不買本書回家?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3/29
人的一生是習慣的總和
這句話是真實又令人無奈的。

如果命運真的跟習慣(以及背後的信念)息息相關,怎麼會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普遍認知呢? 奮發向上的人們應該時刻去改正自己的習慣和信念才對啊?! 事實上改變大腦習慣的迴路的確是相當困難的,就好像要左撇子習慣用右手寫字一樣,必須得強迫自己認知,靠意志力去行動,這本書提供的是背後的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以及一些可用的改變方式。

這本書的關鍵可以說是一句話: "相信自己能改變,才真的能實現改變"。


習慣有它的曾經存在價值
習慣的形成讓我們不必思考就能去度過日常生活,要不然每一秒都要下決定的話,人是不可能負荷的,雖然我曾猜想這樣每秒都知道自己的思考流向,或許很接近覺醒的狀態。所有習慣都有它曾經的價值,但是我們要能夠有意識的拋棄它 ,如果它剩下的只有困擾而已。

習慣甚至能取代記憶,本書第一章提到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正是因為對家裡與週遭環境的熟悉習慣而免於迷路,但是他自己也無法察覺這一點,而這正是習慣的有效率與恐怖之處。

作者提供一個習慣迴路的建立模型: 提示-> 行為與渴望-> 獎勵。
所以怎麼養成的,就怎麼打破它,令人高興的是,本書的許多案例和證據證明本性可移,只是要用對方法。

養成習慣
想養成某個習慣,必須先建立提示,講比較負面的例子。通常人獨處的時候可能會做壞事(什麼壞事...?),所以一旦發現自己獨處了,這時候心中可能會對某個行為的獎勵產生渴望,加上這個行為已經形成習慣的話,大腦就會處於自動導航模式,你就會不自覺的去做它,無法抗拒。

養成好習慣大可以複製養成壞習慣的方法,主要關鍵在形成對獎酬的渴望。根據這樣的理論,無法養成想要的習慣可能原因是獎酬不夠有吸引力,例如想要減肥的人,其實並不真的渴望的能在海灘展現曼妙身材,不過如果獎酬是金錢或是一份想要的工作,這個渴望或許能夠強烈到讓自己去建立習慣。

渴望能夠及時回饋會比較有用,例如牙膏業者加入清涼感覺的化合物 ,使消費者渴望清潔牙齒後的清爽感,所以渴望變成了一種提示。洗髮精的大量泡泡也是一個渴望,儘管對清潔力可能沒有實質幫助。


改變習慣
改變習慣困難在於腦神經迴路已經形成,這時候可以用無害的新行為取代舊的行為,這樣儘管提示和獎勵都不變,事實上錯誤的行為已經被沒有傷害性了,換句話說習慣(的後果)被改變了。

舉例來說,自己獨處時的壞習慣產生的壞後果,一定是因為某種行為產生的,而這個行為也會導致你渴望得到的獎勵,所以有沒有另一個類似的獎勵但是無害的行為能替換呢? 例如青少年可能想要戒除自慰的習慣,那或許是因為大腦渴望達到高潮後的腦內狀態,這個如果假設雷同於慢跑者能達到的runner's high,那一但發現習慣的提示,就可以用運動去代替自慰的行為。

不過最根本的實現基礎在信念,在於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行為模式的療法只是實現這個信念的舉動而已。很玄很不科學,但卻又實際的很。


直攻核心習慣
書中提到的核心習慣概念跟賽斯書講的核心信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核心習慣是一顆種子,在它之上會長出相關概念的習慣群,所以要破除一堆壞習慣,要先直攻核心習慣,則一些相關的壞習慣就會跟著消失,這可以說是一種連鎖反應。

書中提到運動是一種核心習慣,會帶來其他正面的生活改變,所以養成運動習慣不是只有健康上的益處,事實上運動的確是一種大腦重塑的方式,所以改變思考和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絕對要養成運動的習慣! 另一個能帶來全面性大腦重塑的習慣就是靜坐。

核心習慣有個有名的案例就是所謂的破窗理論,如果惡小可為,那大惡必會產生。


小贏理論
專家和大師也是建立良好核心習慣的受惠者,所有的技巧基本上是一種慣性反應,已經根深蒂固的變成神經迴路的一部分了,此時的思考方式是由下而上的,不經過意識的反射性方式。

一點一點的刻意去形成小嬴狀態,告訴大腦更大的挑戰是可以被克服的,證據來自每次的小勝利。大腦會被說服,心理狀態也會獲得正向支撐。每次的小嬴會讓大腦渴望下一次的勝利,而開始整個人就會為了這個渴望作準備。


意志力肌群
意志力不是精神意念,是種精神肌肉,需要能量運作,也需要休息恢復,所以要善用意志力在需要之處: 培養核心習慣。

養成運動習慣需要意志力,所以不要在你意志力被耗盡之後才去安排運動,這可以預期有極大機率會放棄。有趣的是意志力本身就是一種會產生連鎖反應的核心習慣! 一但在生活中某個領域展現恆心和毅力,整個生活的其他面向會跟著改變,這相當令人鼓舞的發現。

書中提到如何面對可能放棄的情況作預先的推演,例如可以預先設想如果下班後很累的狀態,這時候自己該怎麼對完成運動這件事作出適當的心理建設,在星巴克的實驗證明是相當管用,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對可能發生的挑戰有事先的思考的話,這個挑戰真的出現的時候,在心理層面的難度會降低很多。

另外買了一本意志力的書,裡面有更詳細的介紹如何鍛鍊意志力! 下回分曉。


結論
這些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發現我認為其實都是揭露更大真相的一部分: 信念形成實相這件事。

信念形成實相在各宗教中多有描述,但是能在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中找到相關的實驗證據,這讓人很受鼓舞。我另外買的三本書關於同理心, 專注力, 意志力,都講到了冥想靜坐對大腦的全面性改造,換句話說,也證實了禪坐改造大腦之後,也改變了人類的視角,是否真的接近了所謂的覺醒狀態而能產生智慧? 至少有相關實驗證明對大腦有益處,相當值得培養成核心習慣。對於靜坐報有宗教意涵而敬而遠之的人,可以把運動列為核心習慣,也能帶來廣泛的大腦重塑和習慣改變,不過重點還是要去做!

現在立刻馬上!
展開
user-img
4.0
|
2014/05/30
原來 "習慣" 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 為了保護及節省腦力所演進成的行為模式.
本書作者從此理論出發, 分析了習慣養成的三個循環因素. 先有提示, 進入慣性行為, 最終得到獎賞. 如此週而復始, 成為固定勞不可破的習慣.
從個人的抽煙, 喝酒, 賭博習慣. 到公司跨越制度的隱型公司文化, 還可以解釋社會集體習慣的形成現像, 例如美國金恩博士的黑人民權運動, 到近期台灣的學運.
知道習慣形成的循環因素之後, 作者提供了改變習慣的方法. 也就是.... (賣個關子自己看).
這本書的譯者功力不錯, 讀起來順暢通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