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442
4 /5
9位讀者評分
5
45%
4
22%
3
11%
2
11%
1
11%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2/01
人類是一種可笑又可悲的生物,自我中心、只會滿足自己的慾望,缺乏利他與公共的概念,短視近利,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棄長遠的未來。彼此之間可以毫無尊重,只因為擁有權力,就盡情地剝削沒有權力者。就這點來看,與其他動物相較,人類實在遠遠不如。

人類也是一種高貴與聰明的生物,有時候就是會出現那麼一位與眾不同的英雄,格局遠大,可以為了整體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很快能適應環境,並不斷改良做事的方式,每一次都能比前一次更好,下一個制度往往修正了上一個制度的缺點。就這點來看,人類能席捲全球有其道理。

不同的人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也能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生活。你,是哪一種人?你,選擇成為哪一種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2/16
劇透警告
新制度經濟學家 Elinor Ostrom (1933-2012) 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這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更顯珍貴!
任何經濟體或制度,都必須拉大時間軸才有辦論辨好壞!
熊彼得提出「創造性的破壞」可能造成階級改變,有的升、有的降!
重點是現有的制度是否允許發生「創造性的破壞」?以及現有的制度是否保護財產權?

書中點醒大家,菁英是「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美國、英國、法國...如此!
俄國、非洲烏干達...等落後國家也如此!

廣納式政治制度、廣納式經濟制度
榨取式政治制度、榨取式經濟制度

怎麼的制度就有怎樣的菁英!
展開
user-img
3.0
|
2023/08/11
劇透警告
一家之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讀後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一書主張,國家貧富的核心在於制度選擇,源頭是政治,然後是據以形成的廣納或榨取型政治制度,再受政治制度影響的廣納或榨取經濟制度,最後建立良性或惡性的反饋循環。

作者先破後立,駁斥解釋世界不平等的地理、文化、無知等三大假說,但在論證過程有其自相矛盾處:如在阿茲特克與印加管用的殖民模式,卻無法複製到北美洲,「原因是基本環境差異太大」。(頁45)因環境而造成制度不同,這不正是地理假說?作者為凸顯制度假說,刻意略過造成制度選擇的地理、文化、無知因素,這是讀者在閱讀時要加以留意的。

或許是科普讀物的緣故,作者在討論制度的相關定義甚為寬鬆,如「政治就是社會選擇管理社會之規則的過程。」(頁104)社會上的權力分配狹窄侷限者屬於專制制度,廣泛分配並使權力受到節制者屬於多元制度。(參閱頁105)問題是,狹窄侷限和廣泛節制如何具體區別?

作者將足夠集中化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稱為「廣納的政治制度」,集中化與多元化二缺一就稱為「榨取的政治制度」。集中化是指國家有足夠的力量行使公權力。(參閱頁105~106)這裡同樣有定義寬鬆的問題,怎樣才算「足夠」?

作者指出,「廣納的經濟制度」具備五要件:一是具備安全的私有財產、二是公正的法律制度、三是提供公平交易和簽約的公共服務、四是允許新企業跨入、五是自由選擇職業;而「榨取的經濟制度」則是為了使一部分人獲利,而向社會的另一部分人榨取收入和財富。(參閱頁100~102)乍看似乎沒問題,但從資本主義實際運作下的極度貧富不均的事實看,形式上符合「廣納的經濟制度」,在實質上不也是「榨取的經濟制度」?進一步說,作者只著眼世界各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卻不論各國內的貧富差距問題。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是,在本書研究中所謂的富裕國家,國內為何有貧富差距?而這些差距對於國家的發展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作者提出廣納性的經濟和政治往往形成「良性循環」,其運作機制為多元政治制度形成權力制衡,並保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去除榨取式經濟關係,以及自由媒體的監督。(頁362~363)但光是法律之前的平等並不夠,重點是法律之後是否依然平等?而無「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情事發生。還有,日益財團化的媒體,還能發揮實質監督的功能嗎?或是成為特定政黨和財團的化妝師跟打手?這也是我們在肯定自由媒體功能時所必須注意的。

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看,本書的制度假說是自變項,以此決定國家發展的興盛衰敗;而在地理、文化、無知等假說中,前三者為自變項,制度則為依變項。變項不同,推論的結果自然迥異。

定義寬鬆,或許是為了接近更大多數的讀者。整體來說,瑕不掩瑜,作者另闢蹊徑、旁徵博引,成一家之言,在取材與論證上,仍有可觀之處。惟盡信書不如無書,切不可貿然全盤接受。
展開
user-img
1.0
|
2022/10/20
本書先預設了結論再找材料支持自己的結論,和另一本《自由的窄廊》一樣,看似從現象裡發現了通則,其實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描述現象,還偷渡了自己的偏見,兩本書都讀之無益。

本書宣揚的不外是美國的經濟新自由主義,其實開發中國家之所以會失敗,西方富國也有責任,想了解實情的人可以參閱 Jason Hickel: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自 1960 年以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收入差距大約擴大了兩倍。大約有43億人,也就是世界60%以上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 5 美元,其中約一半的人甚至無法獲取足夠生存所需的食物。而世界上最富有的8個人擁有的財產,卻相當於世界上最貧窮的那一半人口財富總和。
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以不平等的方式被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發展」的說法背後隱藏了導致貧困和不平等的獲利模式:富強國家利用操縱貿易協議、逃稅、掠奪土地等手段確保自己的經濟優勢。

西方富國真正長期保持優勢的成因本書沒有提及,就像《自由的窄廊》完全迴避美國民主政體的制度缺陷,導致資本家可以合法影響政治的嚴重問題。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1/22
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的,不然題目的中譯有點不順,不如英文原名來的簡潔有力,我可能就不會翻開來看。

書中內容簡單來講,一個國家經濟要長期向上發展,必需有廣納型的經濟體制。也就是人人都可以為自已做蛋糕,然後分蛋糕的人不能太多。若是做蛋糕的人少,或是做出來的蛋糕會被其它人搶走,那這個國家不可能長期向上發展。

而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社會長期向上發展,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國家長期處在掠奪式的經濟走不出來。這要歸因於把全民當韭菜收割對於上層階級而言是非常美妙的滋味,所以上層階級在缺乏制約的情況下,天然會產生壟斷財富供自家享用的傾向,如果人民社會沒有辦法產生足夠的力量制衡,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無法自拔。

歷史上,社會能被賦與能量來制衡上層菁英,常常是有許多偶然及必然的原因組成,或者可以視之為歷史的機遇,能在眾多偶然條件之下,走上正確的道路,只能說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

但是感謝作者梳理歷史脈絡,讓我們了解何謂正確的國家制度發展脈絡。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若是讓更多人能認識正理正道,或者會讓那些意圖竊國者,在陽光下無所遁形吧!推薦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18/06/10
不少人認為近二十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是處於停滯的階段,甚至是倒退的,台灣似乎無法再開創新的時代,台灣到底怎麼了?

這本書,或許可以找到一部分的答案。

作者以榨取型制度與廣納型制度2種經濟模式,去比較分析歷史上的大帝國與世界各國的興衰。

我們可以藉由作者的例子跟分析,來思考當今台灣的困境。台灣的經濟問題在於有嚴重的政商裙帶關係,雖然看似有廣納型的法律、管道與社會系統,但執行程度不佳,我想就形成作者所謂的榨取型制度,要如何打破這樣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從本書的實例,找出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雖然這本書篇幅很長,涉及的內容很廣,但是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2/05
政治權利更廣泛分配的社會,是貧窮國家與富裕國家的分野,這是”國家為什麼失敗”這本書的主要論點。
社會、學校、企業(以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包括流程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其後面創新過程的可能是失敗風險的極小化,也就是擴張型的國家經濟條件。這在不同環境下包括權利的轉移與協調的機制,也就是政治學上的民主化、經濟學上的創新風險降低、教育上的課程自主及教學創新與學生學習成效提升。
中國目前的上升基礎是以資本密集及追隨美國為主的網路創新來做上升的動力,但在藝術(含電影、舞台、電視等)、醫療市場服務分配、宗教、社會議題、國有企業活化(含商場利用的監督與利潤共享)等等等,都需要更進一步的動能,也就是在人口、硬體設備等到達一定水準,就必須有一個跳耀性結構改變,當然中國可能還有20~30年的時間來做改變。但這必須政治上的改革,這泛稱為民主化。
台灣在解嚴1987到去年的太陽花導致整個民主化的推進過程已到達今年的二次政黨輪替,時間為28年,目前還在低檔,也在改革的道路上。
所以國民黨下台從社會經濟學上的角度來講,並不是民進黨上台就好這麼簡單,若是如此台灣亦可能像很多非洲國家的表面民主,也就是資源分配換一批政治菁英,國家一樣貧窮。當然台灣透過375減租及公地放領、出口替代、及加入以美國為主的WTO等世界架構,已經脫離壓榨性的負向經濟回饋很久,而是國民黨主政下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為擴張型的經濟模範。
台灣目前的挑戰是思想型的擴張型架構還在建立,而漸漸成形,這在太陽花等公民運動下蘊釀,所以才有洪慈庸、林昶佐、黃國昌的當選,其重要性與指標性遠比二次政黨輪替更顯重要。因為只有擴大公民政治權利的參予將是富裕國家的必要條件(也就是思想架構的充實),政治結構上的轉型必要,也是廣泛社會民主化的過程,因為只有如此新一波的社會創新才會到來~一個更公平分配的擺盪才能形成、一個成功國家的運作機制才能夠不斷複製。否則諸如獅子山國、伊拉克、菲律賓,有些出現短暫光榮,有些未出現,部分出現過榮景的時段多數透過榨取而獲得,無法長久穩定而持久。

以上的這些論點還是有一些不足,一個國家的發展牽扯到文化、歷史、地理位置、氣候、這個國家的鄰居、政治架構、所面對的風險等等。我想絕對不是只有”政治權利更廣泛分配的社會,是貧窮國家與富裕國家的分野”這樣二分法。雖然我同意政治權利更廣泛分配的社會比較能夠成為富裕國家,但政治權利無法落實到全部公民的社會一樣有機會(只是他們機會比較被限縮),諸如一黨獨大的新加坡與現今的中國、以及被美國封鎖的半世紀的古巴甚至是越南。
我們輕易的看出2016年的世界發展穩定且表現良好的國家除了西歐與美加澳紐外,東亞經濟奇蹟創造者日本、南韓、台灣、新加坡、香港、中國與東協,其實他們在透過世界貿易與產業策略國民生活權利都到達一定的水準,這種正向回饋的擴張經濟讓他們建立了基礎。而政治權利上的廣泛分配則是長久穩定、較容易迎接下一個挑戰的基礎,是降低風險的工具。
展開
user-img
2.0
|
2013/10/01
有點令人失望的書, 因為兩位作者都是知名經濟學者, 但整本書只在 extractive/inclusive 這個分類打轉, 看似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國家會失敗, 但其實並沒有! 因為 "搾取式會失敗, 包容性會成功" 是定義, 說了等於沒說! 作者常年多篇文章或書籍的論述重點總是以精英 (elite) 理論出發, 這使得制度 (institution) 這個作者一再強調的因素失焦了! 歷史的發展如果是菁英可以左右的, 那問題就簡單了, 但實際社會當然不是如此單純! 作者對中國的解釋也過於扁平化, 強調中共對言論思想控制會影響經濟發展固然沒錯, 但這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 早期管制更嚴, 那為何還有經濟成長呢? 簡言之, 作者對制度的產生和變遷沒有一個好的解釋, 這可由全書從未提到 Ronald Coase 得到佐證! 事實上作者之一的 Acemoglu 曾經在 2003 寫過一篇名為 "Political Coase Theorem" 的文章, 對於 Coase Theorem 有過錯誤的解釋, 這本書也延續忽略 Coase 理論, 但卻試圖用制度來解釋經濟發展的自我矛盾性! 我是不知道如何不用 Coase 的理論還能解釋制度和經濟成長的關係的, 或許作者異於常人之處是我無法理解的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2/17
這是一本相當厚實的書籍,單單本文就高達489頁,若喜歡看經濟政治歷史與社會發展相關綜合議題的讀者,這絕對是本讓人廢寢忘食的鉅著,但說也奇怪,這

本書的宣傳文案是:
《槍炮、病菌與鋼鐵》後,最具啟發性與解釋力的經典之作

更妙的是,《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的作者賈德戴蒙也推薦本書,戴蒙在書背上說道:
「應該列為政治人物以及所有關心經濟發展的人的必讀書目。有三個理由讓你愛上這本書:它是關於現代世界各國的所得差異,這或許\是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它充滿許\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讓你在雞尾酒會上滔滔不絕,例如為什麼非洲的波札那發展迅速而獅子山共和國卻完全沒有。而且它非常好看。就像我一樣,你可能會拚著一次把它讀完,然後回頭一讀再讀。」

然而其實這本書的主要論述完完全全推翻《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許\多重要結論,其中第二篇「無效的理論」所論述的就是直接挑明了戴蒙教授在《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篇章,本書推翻了戴蒙的「地理假說」,更直接寫了「戴蒙的理論無法用來解釋現代世界的不平等」(P.77),也認為「文化假設」對解釋今日世界情勢的許\多面向沒有幫助,戴蒙教授認為某些國家之所以貧窮是基於無知,但本書卻用了許\多實際國家的發展例子來證明無知與否並非國家富與窮的根本關鍵。

有趣的是,戴蒙教授竟然有雅量接受這本書並寫些讚美之言,可見這世界上並非所有的創作者都有文人相輕的毛病。

本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根本理論在於兩個面向,榨取(extractive)制度與廣納(inclusive)型制度,國家之所以會淪為失敗貧困的主因是因為其經濟、政治社會的制度是採取榨取(extractive)制,而那些工業富國之所以富裕乃是因為國家發展採取廣納(inclusive)型制度。其實我用自己的語言來作個最簡單的說明,所謂廣納型制度應該就是雙贏的制度,而榨取(extractive)制則是零和制度。

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是屬於零和型,則會陷入貧困、戰爭、疾病的惡性循環,最容易辨識的榨取制度就是殖民經濟。反之,國家之所以富強的廣納(inclusive)型制度,作者雖然提出許\多古今中外的例證,但不外乎幾個結論:定期且有效的政權民主更替、自由經濟與相對公平的社會分配。

民主、自由與公平正義是本書想要表達的核心價值,可惜,近年來台灣有許\多人卻對這些當年引領台灣進入富國的價值嗤之以鼻。

本書舉了許\多對照的例子,如
一、美墨邊境兩個城鎮,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諾加雷斯市與一牆之隔的墨西哥索諾拉省的諾加雷斯市,兩個城鎮的名稱一樣,人口種族結構相近,氣候地理位置一模一樣(只有一牆之隔),自然氣候與物種資源毫無差別。可是兩個小鎮的所得、平均壽命、醫療資源、教育程度、治安狀況、就業機會卻相距甚遠。

二、被人為地理緯度線隔開的南北韓,這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三、為何一樣是歐洲人所殖民的新大陸,北美與中南美洲的發展卻有如此大的差異性?

四、一樣是由菁英階層透過不民主甚至革命的手段取得政權,為何鄧小平領導的中國和非洲許\多從殖民者解放的國家,會有根本性的難以逆轉的發展差異呢?

五、當年同樣屬於東亞弱國的中國與日本,同樣遭蒙西方的強堅砲利的荼毒掠奪,同樣時間採取維新政策想要擺\脫績弱不振,但為什麼中國的革新沒有效果,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讓日本脫胎換骨成為世界列強之一至今地位仍然維持不墜?

六、為何七百年前歐洲最強盛的威尼斯,至今落後西歐甚遠,淪為替觀光客划船、作冰淇淋?

七、為何當年與英國並列為歐洲強權的奧匈帝國,只剩下昨日黃花?

八、為什麼1970年代以來的工業世界全球化浪潮下,同樣都想要擁抱工業-出口制度的東亞與西非,為何幾十年下來,東亞的國家已經擠身新興工業富國,而西非幾乎全數淪為失敗國家之林?

......諸如此類的問題與比較,本書有相當多的例證,作者透過反覆的史料與說明來闡揚榨取(extractive)制度經濟與廣納(inclusive)型制度經濟的差別,以及為什麼不同地方不同時間會出現南轅北轍的制度,以及這兩種制度對於多數國家之長遠影響。

本書所提到的範疇相當多,幾乎把全球在近代幾百年來重要的演變都講述了一遍,讀者若沒有現代史與近代史的基本認識或興趣,閱\讀起來或許\會有些吃力,但反過來說,讀了本書之後,不論同不同意書中的論點,對於長知識確實有相當的幫助,比方說,讓我讀到比較有趣的地方是

一、西歐之所以能從封建體制順利轉換為城市與國族體制,竟然是黑死病。
二、美國特別是北美,當年沒有走向拉丁美洲或非洲那種殖民經濟是因為英國對殖民無力統治,以及北美洲的原住民人數太過稀少,以至於殖民者無法靠捕捉奴隸為生。
三、英美法等強國之所以能發展出自由市場經濟,乃是因為政商分離,商人與當政者處於有敵意的狀態,而不像許\多貧窮國家,政治人物與商人幾乎是形影不離。
四、1990-2003年阿根廷竟然讓幣值固定在1 peso=1美元,結果造成長期經濟衰退與惡性通膨,證明了「越穩定的政策卻有越不穩定的風險」,這也可以讓那些把穩定與安定視為施政最高原則的政客引以為惕。
五、在西南非洲一大堆失敗國家中,竟然有個穩定發展且所得甚高(2011年國民所得14000美元)的波札那。

最後一篇作者特別提到中國,中國從完全的榨取(extractive)政經制度(不論是蔣介石的殖民方是的國民黨政權,亦或集權式的毛澤東共產黨政權),由鄧小平政權引進部份的廣納(inclusive)型經濟制度,雖然帶來中國在經濟的大幅成長,但作者認為中國並沒有施行全面的廣納(inclusive)型制度,如政治多元、社會資源的公平、定期並具民意的政權交替、以及對社會的鬆綁等等,作者舉了1930-1945年的德國和1920-1980年的蘇聯為例,由於沒有完全納入民主、自由、公平與多元的廣泛性政經社會制度,所以再怎麼強盛的成長都會後既無力,不是走向軍國主義自取滅亡,不然就是分崩離析富強不再。

當然,身在台灣受百分之百西方廣納型教育與制度獲益的我們,應該會贊同作者這本書從頭到尾所言,但中國會不會被迫政治改革或者走向蘇聯後塵,這恐怕也不是近期可以驗證的,但無論如何,我堅信並服膺本書所謂的廣納(inclusive)型制度,由其是民主政治、自由經濟、公平分配和社會多元化。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