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法式精裝本】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34
5 /5
9位讀者評分
5
78%
4
22%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8/08/27
本書原本英譯為Siddhartha(《悉達多》),為書中求道之主角。從書名來看,作者赫曼‧赫塞試圖重新用小說的寫法塑造釋迦牟尼求道的過程。然而,書中主角悉達多的許多遭遇可能是作者自己設定的,與釋迦牟尼的生平經歷並非一致。例如:悉達多出身自婆羅門之家庭、遇上名妓伽摩拉、與船夫維蘇德瓦一同生活等,可能都是作者塑造的情節。且悉達多遇上世尊喬達摩,更表明此「悉達多」非彼「悉達多‧喬達摩(佛陀)」,但在故事結尾,讀者會發現悉達多已經追求達到佛陀教義的真正圓融境界,可以為他人帶來心靈的安定—悉達多的面容與世尊的微笑合而為一。小說的轉折點在悉達多質疑佛陀的教義:既然世界是由因果連綴而成的永恆之鏈,為何佛陀還要提出救贖的教理呢?(P.53)此時,佛陀並未提出完美的解答,反而悉達多更進一步向世尊質疑:「您並未通過教義學會任何東西。所以我認為,任何人也無法通過教義而得到救贖。」(P.54)從此,悉達多從沙門的修行墮入了享樂的塵世中,歷經愛慾、財富、貪嗔,終於他失去了沙門的思考、等待與齋戒等訓練而來的能力,內心世界一片虛空死寂,再也無法忍受墮落的生命與腐敗的肉體時,他在求死的前一刻陷入深深的睡眠,醒來時悟出求道者應該先放棄執著的自我,傾聽自我的聲音、接受世間的無常。小說第二個轉折點是悉達多第二次遇到船夫維蘇德瓦,兩人一同生活,從傾聽河水,悟出時間的本質:「世上並不存在時間的實體」、「生命也是一條河」、「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萬法皆如,俱入目前」(P.123)第三個轉折點是悉達多克服失去愛子的悲痛,真正放下苦難。最後,悉達多向好友喬文達顯示了他高超的領悟:「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人們可以尋見智慧,在生命中體現智慧,以智慧自強,以智慧來創造奇蹟,但人們不可能傳授智慧。」、「以語言表達或思維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只是半個真理而已,它們都缺乏完備、圓融與統一」(P.155)、「如果時間並非真實,那麼現世與永恆、痛苦與極樂、善與惡之間的所謂分界線也只是一種幻象。」(P.156)在讀完並思索這部小說內容後,我訝異赫塞對佛教教理體會之深,本書於他45歲時完成(1922年),他歷經歐洲在一戰戰火下的破壞與重生,他求助榮格以心理分析法克服創作過程中的危機。在《悉達多》中,我看見自己心路歷程的轉變,每個人都是求道者:少年的狂傲、青年的鋒芒、中年的圓融,自我逐漸在消逝,歷經了愛慾、狂暴、貪嗔之後,最後追求的不過只是—在世間的圓融及心靈的安定而已。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8/01
若說悉達多遠離家門出走,屬於他的流浪者之歌,定必是「唵」——述說一切圓成者的起止與終結,來自靈魂某個遙遠的角落,默默奏響著的生命譜曲。

樂曲的序幕由早熟傲慢的悉達多開始,他超越同儕,是備受期望的婆羅門之子,然而某天決定毅然放棄王族身分,離開雙親,與好友一起成為沙門苦行僧。他們脫下錦衣華服,齋戒絕食,長時間冥想、入定,只為棄絕自我,追尋阿特曼的智慧。

後來好友決定追隨佛陀喬答摩,他們就此分別,悉達多明白有些路要獨自走下去。他離開了沙門,首次看到自然之美,色彩斑斕的世界,讓他的自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愉悅,於是他決定走進俗世,重新學習接觸自我,希望找到屬於心靈的歸屬。悉達多愛上了一位名妓,學會了性愛的快感;又跟隨商人做生意,沉迷於金錢和賭博的角力,如此渾噩地渡過了二十年,物慾之後,正是無盡的空虛。

悉達多兜兜轉轉,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在渡口重遇船夫,船夫教曉他聆聽的藝術,尤其是河之歌,河流一直向他們訴說著生命之歌,如同「唵」一樣,唱出靈魂深處的讚嘆與感悟。即使後來畢生最愛的女人及兒子先後離他而去,屬於他的流浪者之歌始終未停止奏樂。

悉達多一生飄泊,體會到人的七情六慾,愛恨交纏,但他依然活出一切圓成者之曲,唵。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25
如果要學習如何在短短的字裡行間中表現出人的一生與時時刻刻的璀璨,流浪者之歌會是很棒也很好的導師。

初看時會以為這本書在講的是佛陀,其實不然,不用去預設立場去想主角為誰,想像是一名凡人經歷漫長的旅程最後覺悟的故事就能輕鬆閱讀。

流浪者之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好書,非常推薦前往異國的旅程上或是買一張前往遠方的火車票帶上這本小書,讓她陪著你度過一段旅程,她的雋永與精煉,或許能讓你生命些許的塵埃沉澱下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20
佛陀有一個著名的「筏喻」之說,就是在說不要陷溺執著於佛陀教法當中!這意味著佛法是證悟之道,而非奉為圭臬之法。證悟於生活,而不是超越於生活。《流浪者之歌》極為深刻地闡述這一道理,故事中的求道者最終總算了解:「真正的求道者是不能接受任何教義說法的,假如他真想發現真理的話,任何教義說法都不能放在心中。」

主人翁悉達多,一個與佛陀俗名相同的求道者,先是拜師沙門仙人,求取一個能夠滅除、征服「自我」的方法,繼而短暫遭逢佛陀,由於一心渴求「知識」真諦,以致於始終不能理解佛陀的「智慧」之道。征服自我不成,他又重新歸返自我,回到俗世紅塵,和有名的娼妓交往、和富商巨賈學習如何營求謀利….

悉達多的求道之旅看似輒然而止,卻沒想到開啟一個契機,數年後,滾滾紅塵中身心俱疲的他對生命絕望,投河尋死不成,才恍然徹悟一切經歷的無常都無須絕望。「凡事親身體驗一番,確是一件好事。」悉達多總算明白「智慧」與「知識」的不同,知識可以言傳教授,智慧卻不行,智慧必須來自於「親身證悟」!

「我自幼就聽人家說,享受世俗的快樂和財富,都不是好事。這個道理我早就知道了,但直到最近我才有了切身的體驗。而今我對此點之所以有了確實的認識,並非用我的頭腦和知識,而是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靈,用我的胃腸。我能明白此點,真的是一件好事。」

最終,悉達多成為一名擺渡人,頗有引渡眾生的寓意,他在這遇到少時與他一同求法而後皈依佛陀的友伴。少時的友伴代表的是一心求道的典型,悉達多代表的是真正證悟解脫者,成為一種顯明對比。友伴認不出悉達多,悉達多卻一眼就能認得他來,作者在此比喻求道者想要「超越」生活的態度,而證悟者卻是「證悟」於生活當中,

「當一個人只是見到他所追求的東西,反而不能發現任何東西,反而不能專注任何東西,為什麼?因為你只想到你在追求的東西,因為你有了一個追求的目標,因為你被你追求的目標迷住了。所謂求道,含有達到某種目標的意思,而得道的意思則是自在解脫,無拘無束,隨緣而安而不強求固定目標。」

墨守教義知識以求道者,其實是妄想一個完美的真理世界,想要超越現實的不美好,去企求那個美好「目標」,然而:「這個世界既不是不完美的,也不是沿著一條漫長的途徑慢慢地向著完美的目標」沒有一個全然完美的世界,「所以佛法中沒有全然的輪迴或全然的涅槃,絕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聖人或完全的罪人。」為什麼產生完美的妄念想法?那是因為時間,以為它是真實不虛的東西。時間創造了所有的分界線─此世與永恆、痛苦與極樂、善與惡…好比說,一塊石頭,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被賦予神靈的想像而被尊敬,但現在「我不是因為它先是某樣東西,而後又變成另外一樣東西而尊重它、愛它,而是因為它不但老早就是一樣東西,而且永遠是每一樣東西而尊敬它、愛它。」這正是《金剛經》說的意思:「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14
放去瓶中水,引入大海與天空。

充斥物慾與情慾的世界,如一張大黑網,深深地攫住悉達塔。終至忍隱不住,悉達塔踏上流浪之途,以己身生命測試,以舌舔舐蜜甜或是毒苦,試圖尋求生之意義。這是沉澱的過程,也是褪去舊殼的恆長忍耐。

在「俗」與「超脫」之間徘徊,摸索寬容存於何方,並且沿路退後,依循微暈的月光,從最初始之處,尋覓被世界懷抱的可能。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13
有些書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流浪者之歌」就是這樣的書,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閱讀都能激發不同的感受。它讓讀者跟著悉達多在河道上隨波浮沉,富貴功名在岸邊過去了,情愛權勢也在岸邊過去了。生老病死愛恨嗔貪都在河水中緩緩逝去,悉達多在求道,這個「道」究竟是什麼?
曾經荒唐度日,也曾經用心追求新生活,悉達多告訴自己凡事親身經歷總是一件好事。沒有不能原諒的謬誤或不可忍受的痛苦,因為只有走過,才能洞悉內心的渴望,深入知覺自己的內在。「我得沉淪,才能復活。」一如作者在「徬徨少年時」一書中說到「那隻鳥在掙扎著要從蛋中解脫出來,那個蛋就是這個世界。誰想要誕生,就一定首先要毀滅一個世界。」這兩本著作出版前後距離三年,可以看出作者已經蘊釀的哲學態度,對於人生意義的做出突破的解析,不藉由宗教,教條或主義等等,而是藉由自我的追尋,經歷苦難而來,面對人生的折磨而來。
從一條河,以及河邊的風雲鳥蟲都是啟發悉達多的導師,這印證了許多思想家的路徑,是在大自然中獲得寶貴的體驗,因為四季遞嬗是如此自然,死亡後再生,滅寂後再變,沒有永遠的存在,卻又是永遠的存在。即使最後的微笑都可以有萬種風貌。
任誰都可以吟唱流浪者之歌,任誰都可以有自己的曲調,只要我們不要放棄追尋,總能窺探一點兒的「道」,也好。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7/07
悉達多曾經是王子,曾經放縱,曾經流浪,耽溺於無止盡的歡愉,
然後他出走,成就了影響千萬世人的宗教思想,一讀再讀,總覺餘韻繞樑。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3
一開始的美好生活 ,決定走向人們說的困苦生活,為了不是在人眼中可以有多麼美好的經歷,要的是尋找我。

路有很多條,或許最好走的不是我們該走的,如果我們都按照人們所夢想的生活前進,這樣就不會是屬於我們的人生。經歷是說明我們最好的故事,因為每個人要修和要磨的東西不同,遇到的人也會不一樣,這時我們要在其中找到可以砥礪的因素,找到那個就會知道原來我們有這麼大的可能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