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圓點執念:寫給時代的話

中文書
藝術設計
9折$ 360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0/06/20
草間彌生是日本最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她已經92歲了還精力充沛的進行藝術創作,真的是一代大師! 這本書是關於草間彌生的雜文集,大部分是她下筆的文章,但也有一些是藝術評論家的撰述,草間彌生的思緒太跳躍性了,她寫的文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感,每一篇都很短,幾百個字而已,所以這本書大概三個小時就能讀完了。

我在閱讀國內外藝術相關的文章時,經常都會看到Yayoi Kusama的名字,終於找到機會好好研究一下,其實認識藝術家是一種很有趣消磨時間的方法,不一定要看書,上Youtube找一下訪談或專家評論,再看幾部關於藝術家作品的影片,大致上就能感受這位藝術家的精神。在資訊爆炸的當下,我個人的專注度也受到各種干擾,人類大腦可以承載的資訊有限,偏偏現在一大堆東西搶著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所以抖音才會那麼夯,每個資訊都濃縮至幾秒鐘,久而久之,每個人都養成了看完就忘的思考模式,不然真的會負荷過度。老一輩的人會提倡讓自己靜下心,沉著穩重的面對世界,這種講法當然是正確的態度,但現實中不太可能實現,例如叫我們別一直划手機,可是當主管用Line下達指示,我們怎麼可能”好整以暇”,心情好再檢查指令,只因為我要找回生活的主控權…等著挨罵吧。

在這種環境下,自我學習的方式也得轉變,我想比較廣泛的認識偉大的藝術家們,用一種綜觀的視角檢視,勢必無法非常深入,我沒時間把草間彌生的作品一幅一幅、一本一本,逐一欣賞,只能快速瀏覽,看一本關於她的書,再看一部紀錄片(偉大藝術家通常都有紀錄片),差不多就夠了。看太多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還會覺得膩,我有時候會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受到當今”免洗筷文化”的影響,渴望新鮮事物,新鮮感卻無法保持太久。

不管如何,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各有利弊,目前我還是希望先增加廣度,因為每一個領域的知識都有無盡的深度,除非是專業人士或極度愛好者,不然瞭解同一個領域那麼深,我不知道意義在哪裡,中途可能還會厭倦放棄。涉獵廣泛恰好相反,每天都有新知識帶給我新的啟發,能夠不斷的保有熱情持續學習。知識廣度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閱讀時能夠追上作者的思緒,不用害怕跨領域的交融,終於能看懂”旁徵博引”的價值。每個人的心境和目的都不同,因人而異囉。

依上述想法,草間彌生是必須認識的”專有名詞”。每次讀藝術評論都看著一大堆沒聽過的藝術家名字,這實在很困擾,因為像在讀無字天書,我蠻愛讀藝術評論,但是最討厭的就是要一直Google,打亂閱讀的節奏。什麼意思? 藝評家要論述某種風格、主義、流派,一定要舉例,所以會列出落落長的名單: Yayoi Kusama’s Polka dots reflects the avant-garde theme of the 1960s…,光看文字沒fu,我就得另開一個視窗搜尋誰是Yayoi Kusama。當Yayoi Kusama不斷的出現,就像英文考試的關鍵片語,我沒辦法再視而不見,一定得找機會認識一下其人其想。

所以她是誰? 草間彌生是一位偉大的前衛藝術家,出身於1929年的日本,封建社會的習俗使她窒息,家庭的爭執讓她身心靈蒙受極大的壓力,她開始出現幻覺,花園裡的花朵變成一個個笑臉對她微笑,她發現自己能透過繪畫獲得心靈的平靜,從此就一頭栽入藝術創作的世界。她也有強迫症,所以更加依賴創作來轉移她的注意力,強迫症也強化她創作的毅力,實在很奇妙。

我現在覺得偉大的藝術家在心靈層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這好像是必然的結局,而且並非壞事。我的感官知覺應該比一般人強一些,所以對於細節和情感的感受蠻強烈的,這種感覺有時候挺困擾我,因為會”受不了”,普通的小事在我眼裡會變成大事,好與壞是一體兩面的,因情境而異,例如:對於生活有浪漫的想像或感動,但也會變得不切實際;小傷害在心裡被放大,受傷的程度比別人高。

人的情感/感官世界是很微妙的存在,一般人的大腦有過濾和平衡的能力,就像CPU的散熱器,讓感官維持在安全範圍。感官過度強烈的人就像沒有散熱器的CPU,效能比普通人高,卻無法疏導壓力,最後就爆炸了。在我的認知裡,這就是所謂”精神疾病”的生動比喻,偉大的藝術家天身沒有散熱器,但他們找到了新的裝置(風扇、導熱儀…類比寫作、畫畫、雕塑、攝影…)讓心裡繽紛絢麗的異樣情緒噴發出來,轉化成超越常人感知的作品。

草間彌生對於”愛與和平”就有類似的狂熱執念吧,所以她把心中爆發的意念用圓點的方式填滿她創作的藝術宇宙。草間彌生在1957年隻身前往美國,在西雅圖待了一年,隔年前往藝術重鎮紐約,自由奔放的美國社會賦予她揮灑的舞台,她透過表演行動、書寫、繪畫、(軟)雕塑、電影、時裝…等等形式傳遞心中的理念,她獨樹一幟的風格吸引了藝術圈的注目,也影響了安迪沃荷等一票前衛藝術家。待在美國16年後,她於1973年搬回日本,自願住在一間精神療養院,工作室就在療養院對面,一醒來就開始創作,累了回去休息,持續至今。

關於這種事情若以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是”不正常的”,什麼鬼啊XD? 什麼叫自願住在精神病裡,不就是神經病嗎? 所以才說要當偉大的人,勢必都得不正常呀~馬斯克上個月不就把新出生的兒子取名叫X Æ A-12,這什麼碗糕啊哈哈哈,比賽博龐克還要無厘頭,但是你會覺得馬斯克很怪嘛XD,當然不會呀,神人耶! 隻手塑造了人類的未來! 名留千古的各領域藝術家們,哪個不是怪咖,梵谷把自己耳朵割掉,星夜是他的幻覺,卻成了世界最美的一幅印象主義畫作;蕭邦也受幻覺苦惱,譜出了最迷人浪漫的夜曲;尼采說上帝已死,自己也發瘋了,但他的哲學卻影響至今,虛無主義盛行的當代,就像他預言的一樣。

看過那麼多不正常的故事,我漸漸覺得偉大的定義是很虛幻的,也對人類意識的繽紛感到興致盎然,每個人都以截然不同的角度欣賞著世界,體會著人生,沒有好與壞,純粹個人的感官體驗,終極目的都一樣: 賦予人生意義,只是表現的手法不一樣罷了。透過閱讀或觀賞他們的故事,我們得以豐富自己欣賞人生的方式。

草間彌生已經被藝術界公認是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了,有興趣可以去Youtube看一部影片”Why Yayoi Kusama matters now more than ever”,偉大的藝術家總能創作出跨時代的經典。

很開心認識了草間彌生,真的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啊~To infinity and beyond, from self-obliteration to love forever. 以愛之名去毀滅再擁抱世界,直到永恆,太有意境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