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比利【完整新譯本】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42
4.5 /5
20位讀者評分
5
45%
4
30%
3
15%
2
1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4/26
閱讀得感覺比較像在了解多重人格的發展、治療及社會面對此疾病的態度等,書中是比較理智地闡述。很經典的一本小說,算是外語翻譯好閱讀的。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3/07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部作品,是在大學時,當時譯文真的是糟到一個不行,但實在對故事太有興趣了,我還是硬是將這本小說看完。老實說,對於當時的我,故事實在太震撼,讓我無法一口氣看有,半夜還看到全身發寒害怕極了,將書放到冷凍室,過了二、三天後,還平復了心情後才又繼續看下去。反而感謝出版社願意重新正視這個作品,讓身為讀者的自己能再次閱讀更完整的內容。現在的我,已經不會害怕了(笑)。
展開
user-img
3.0
|
2020/05/17
剛拿到新書很開心,正在閱讀第一部。目前讓我閱讀很困擾的地方是人物的他與她字面上沒分清楚…哈定醫生明明是男性卻時而用女性的她來做解讀!?有點亂很不順暢啊…
展開
user-img
4.5
|
2020/05/15
在從圖書館借書看過舊譯本後,注意到有新譯版,看了一下新譯版的試閱,我就決定買下新譯版以及續作的比利戰爭。

先前為止有許多書評,我想每個書評都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整本書確實著重在比利被捕、發現24個人格、也包含訴訟相關的一些過程內容,特別是訴訟相關的部份真的很沉悶。但也是有這些,個人覺得才會更添真實性。

這是一部值得一讀的作品,在2020年仍有一些犯罪會跟精神疾病扯上關係,也仍有些罪犯企圖以持有精神疾病來脫罪。讀過這本書未必就得讓自己能夠全面地包容那些有精神疾病且犯罪的人,但是希望讀者能夠過這本書來理解,世界上就是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展開
user-img
2.0
|
2017/02/04
讀外文小說翻譯真的非常重要!原本想說這是新譯版,也特別抱著期待的心情買下這本,結果⋯⋯⋯⋯
錯字不少姑且不談,英文的you是沒有性別的,但是中文有你跟妳的分別,別的小說也就算了,偏偏這本有24個人格在替換,這些細節都沒注意,讀起來真的很辛苦!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15
第一次知道「聚光燈」的說法就是在這本書裡,對於人格分裂是非常陌生的,但這本書讓我認識非常多。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09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很有興趣,因為比利雖然有人格分裂,
可是他卻有24種人,他犯了很多罪,不過他卻都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
很多人都以為他在裝傻、還是真的是這樣。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23
解離性人格疾患,又名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就像身體裡同時存在著許多個靈魂,那些人格書中稱他我,每一種人格都穩定發展,他我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思考模式,有時候還會輪流出現來控制主場,而本書的主角比利的人格卻分裂有24人之多,起初大家認為人格只有到十人,沒想到竟隱藏著其他的他我,這再再顛覆了大家對於人格分裂的認知,在臨床病例上還沒有出現過像比利這種患者的案例,理所當然的大家都慌了手腳,不確定該如何處置他,當然像這種案例至今仍存在著很多爭議性,我一開始接觸此書的時候,也是半信半疑,認為會不會是為了自己犯下的罪刑脫罪演的戲碼,但有些事件卻不是一般人所能演出來的,更讓大家摸不著頭緒,我到現在還是無法肯定真有這種事情發生,在網路搜尋了一遍,發現有人也自稱他自己有多種人格,那是幻想還真有其事呢,我想現在還無法給世人一個明確的證據。



遺失時間是書中一再提起的關鍵詞,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轉自維基)甚至那些人格可以彼此溝通,但也有一些不知道彼此存在的情況,這就造成了遺失時間,在上一個人格跟下一個人格轉換的這段時間是空白的,下一個人格往往不知道上一個人格做過或是正在進行的事情,這就造成了許多誤會。比利犯下了搶劫案和性侵案,自己卻渾然不知,身稱是其他人所犯下的罪刑,法律上真的可以約束這類患者的犯人嗎?畢竟就算比利分裂成高達24種的人格,雖然可以看作是獨立的個體,彼此牽制,但不管是原人格還是他我,用的都是同一個體,也就是比利這個人,在外界的眼中,他們看到的是比利而不是存在於內心的人格,那就應該為他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代價。



比利的多重人格成因是來自於小時候繼父的虐待,家庭的環境影響之大甚至可以決定往後納個孩子的人格發展,或許是衝擊過於大,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後果,或許就是在那時分裂,或許比利在當時一心只想把當下的痛苦轉移給他人,所以承受痛苦的人格就出現了,然後一個又一個,在一個……成就了現在的比利。



看到最後我其實是很同情比利的,比利在法律訴訟以及各個精神醫療中心不斷的轉換,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嘗試著不同的療法,不止是精神,就連身體都承受著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煎熬,因為此書描述的是真實事件,所以無法看作是一般小說那樣輕鬆帶過,希望這本書的完整新譯本,能讓讀者認識一下多重人格患者。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17
他的身體裡有24個人格,某些人格出來玩的時候犯罪很衰被抓了,於是就誕生了,這本書。

就算寫著真實故事,轉換人格之後的恐慌與焦慮,不是病友,或許不會這麼有感觸,於是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好奇人類軀殼裡有個複數靈魂的你,這不是小說,是一個人的痛苦與糾結,是一個社會的歧視與病態,是一個世界的虛偽與殘忍。

除了看到奇妙的多重人格生活模式,或許這本書的案例,是要喚醒社會對家庭教育與生存環境的重視。最善良的是承接我們痛苦時,所誕生的堅強人格;最有種的是陪伴我們受傷時,所迸出的強悍人格。

這或許在一個世紀後,不再被人稱之為精神病患,而是一種更堅強人格的蛻變。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7
一、 我≠多重人格

達賴喇嘛在《達賴喇嘛的貓》一書中說到:「思想展示為言語;言語展現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演化為人格。所以要小心觀察自己的『思想』以及它的走向,要讓思想萌發自對眾生的關心與愛……正如影子會跟隨形體一般,我們如何思想,我們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你是否在某些時刻察覺到自己身上帶有不同的影子?我們可能在某些時候行動和心裡所想的是兩回事、在遭受挫折時也有漸漸不想維持平常的表現了…等等,原來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是不一樣的人,是藉由家庭、同儕、社會與自我認同維持著正常的「我」;那是不是代表每一個人都有「多重人格」呢?在書中有提到區別在於「健忘症」:因為各個人格的出現、占用時間,導致其他人格遺失時間的健忘症。而當這個「我」不受到家庭、同儕、社會接納,是否還能維持正常的「我」呢?

二、 受傷的比利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別人的痛苦,但是生病地痛苦依然只屬於那一個人」-大野更紗

小時候玩過人稱遊戲,但試著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總會感到特別彆扭,但對於常常遺失時間、在體內又住著24個人格的比利來說,不稱呼名子無法在體內溝通、更無法與外界連繫。從小倍感寂寞的比利,想像著同伴的到來,這時體內已經逐漸不同、直到8歲時被繼父一連串的虐待,體內人格真正解離……,爾後在學校又因行為怪異受同儕欺侮、進入社會更是不被接納……一連串的困境讓他不得不外出搶劫,直到上了法庭接受醫師診療,比利才知道原來他罹患的是多重人格症狀,而這時面對他的卻是連珠炮發的反擊聲浪與可怕的精神病院。就在比利第一次上法庭後,他的目標是「我想再成為公民。我想從頭再學一次人生」。

三、 自由權予誰

「你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擁有多大的自由」-我的自由年代

在糾結於比利的「混沌期」之餘,我也不禁同情起比利的困境,因為他雖然身負多種人格,卻是每一個人格都曾克盡其職,想要精進自己,例如身具非凡的繪畫天份,比利因此多次販賣作品,並將所得捐給防止虐待兒童基金會;另外比利是絕對不違反傷害小孩與女人的規則,雖然曾受男性惡劣對待,但他也說:「我沒有權利因為查爸,就一竿子打翻所有的男人」種種的良善與真心,比利卻一一遭法庭否決進入更好的治療,因而無法再次「融合」,反而轉送重戒備的心理診所,比利在裡頭寫出了下段文字:「我只是個什麼都不是的活死人,在一個什麼都不是的盒子裡,在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地獄裡。唾液想要流到我乾裂的嘴唇上,這是明確的跡象,告訴我精神病藥物死命想要控制我的身心靈。我該抗拒嗎?讓它贏算了?向第三世界屈服,來逃避鋼門外的悲慘現實?不適應社會的人要活在垃圾桶的鐵顎裡,這樣的人生值得嗎?我在這麼一個鋼筋水泥盒子裡,還有一面會大聲嘲笑、會移動的牆,這樣的我怎麼可能對人類有什麼貢獻?我的腦子裡問題越來越多,像轉速三十三的唱片放在轉速七十八的唱機上,越轉越擰。。。」比利在克服外界質疑與內在的「自己們」不和之餘,卻仍然在人性最幽微之處尋覓通往自由的希望,那麼誰才能讓類似比利的患者、又或者處於世上諸多受到不公對待的人自由呢?

四、 引發的思潮

「透過閱讀,我們除了可以獲得作者思想的結晶,更重要的是,讀書時,我們也在讀『自己』,思索自己處於書中類似的情境時,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種自省能力的培養,也是建立價值觀很重要的一門功課」-李偉文

剛開始觀看這本書時,瀏覽過多個名字,卻沒有概念。但在細讀作者丹尼爾‧凱斯從比利犯案到追溯比歷的過往,才對他體內的各個人格感到不可思議而漸漸沉浸在這些主角的思想、行為中。閱讀本書後才更加認識「多重人格」這個名稱 ,也了解擁有同理心、與發揮同理心是很重要的事。在法庭、醫院中多的是視比利為騙子的人,卻也有一群相信比利、願意為他付出的人,此外世上更是有許多需要我們伸出援手、跨出第一步的人事物;而我認為比利與作者、出版社想帶給我們的即是不要虐待兒童、不要藐視人權、與不要放棄自我生命與希望,而是要時時刻刻愛與關懷!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7/07
人性之複雜難以想像。

若提到多重人格,「24個比利」幾乎可說是每個人腦海中會浮現的一本書。雖說如此,閱讀完這本書仍是件耗時的事,繁複的出場人物,深刻的描寫方式,若不細讀很容易忽略了細微的情節。

儘管本書主角是確實存在於世界,但將之視為一本虛構小說而非寫實紀錄,對我來說似乎較容易閱讀,畢竟身為一個普通人,仍是難以想像如何能在體內住著各自擁有思想的眾多人格。大部分的我們都知道自己偶爾會有不像自己的時候,但卻不曾有過沒有記憶的期間有其他人藉著我們的身體行動的經驗。

閱讀完該本書,我們很容易就對所謂的多重人格起了同理心,就像主角最終被判定因其精神亂而獲得無罪。但我們仍是不瞭解何謂是真多重人格抑或假多重人格,信與不信皆因人而異。

本書中,對我來說仍是有著許多無法理解地方,依著劇情走向,我們似乎被引導著主角多重人格的出現是因受虐,但我們也很清楚有很多受虐的孩子並未走向比利的路;而如此清晰描述的情節也令人升起些許疑惑,有多少人能記得每件事的發生情景?而最大的困惑則是每個人格皆如此鮮明,又是如何生成的?

我想,無法得到解答的問題,未來恐怕也不會有答案,最後也只能自由心證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4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作者將自己也納入劇情裡頭,完整的描述比利所遭遇到的一切以及人格變換帶給她生活上的不同,從頭到尾都讓人非常緊張,即使看完很久卻還是能夠記得看這本書當下所感受到的震撼。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關於多重人格方面的書籍,因為這本書,從此我對這個主題都保有相當高的興趣。一本絕對值得一看的書!!!
展開
user-img
3.0
|
2016/07/04
一個有二十四個人格的人,他的日常生活就像沒日沒夜的攻防戰。

試想有一天,你感覺明明你剛剛在教室睡午覺,下次睜開眼卻已經置身在英國倫敦,那是多麼荒謬的事情,重點是你還不知道該怎麼回去。你奉公守法,有一天警察卻破門而路控告你殺人未遂,所有的影像、罪證都與你吻合,你知道你有多重人格,這時你該怎麼辯解?你有愛人,但在你們相擁的那一刻你卻沒有感覺,直到再度醒來,又已經過了好幾天。

這是,多麼慘烈的混亂,多麼沉重的悲哀。

你跟你的家人會吵架、跟你的摯愛會吵架,他們都是我們人生中最親暱的對象,而且因為愛他們,所以吵的更兇更烈。那麼現在,你會不會跟自己不可分割的另外一個人格吵架?

他的生活像是戰場,而他的內心每天都在打仗。

看到後來,了解了他的生活面貌。我不能說從此我便了解了多重人格,但至少我認識了比利這個人,而他也改變了我對精神病患的一些想法。

從前我一直都認為,精神病者就像炸彈,他們的出現對社會來說就是不安,無論發生的頻率是高是低、失控後的作為是好事壞,應當通通抓進精神病院關。

現下這樣的想法不再有,因為透過這本書,基於感性,我同理了比利。我覺得他們也有他們的人生要過,他本身就已經被束縛了,而社會還要再給他一層枷鎖,這樣的人生實在太可憐、太悲慘了。

但真正悲哀的地方在於,這樣的人生,他卻無法選擇。
展開
user-img
2.0
|
2016/06/16
這單純是一本平反密利根(比利)的書
以下開始我不會打上比利,自己去看完書就會知道為什麼

  這本書令人非常失望,沒有別的,這完完全全就在平反密利根這個人,我不得不說,其中滿多觀點都是密利根從繼父那得到的傷害,轉而變成他多重人格的理由,這理由當然引響到他的強暴案,連密利根在病院與法院都是這樣陳述,但,密利根八、九歲以前早就有少三個以上的人格,這早就是病,而非從繼父那而加重病因或引起病因。

  而每一個人格都在互相推託,把責任卸的一乾二淨,這些人格都是自私的、獨立的,密利根也說他們有不同的樣貌,許多人格也都出現在密利根的油畫當中,其實很難說服人「他」樣貌的不一樣,但,他們的個性卻是栩栩如生,這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尤其許多人格之間的互動,可惜最後跑出一個我覺得的核心人格「老師」,他的出現已經擠壓到比利的空間,看完大家或許能體會,也因為老師的出現,我才慢慢覺得密利根是需要治療後再接受審判的。(每個人看法不同)

  從第二部開始至最後,越來越乏味,我的感受就是一「平反密利根」,很大一部分就是導向讀者去感受密利根從小過的很可憐,嘿!我在看完後覺的「天阿!這理由也太糟糕了。」我們拿非洲施暴者和婦女運動的人來比擬,她們(他們)應該更可憐才對,但她們(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人生,並且去提倡運動,但,她們(他們)都沒有「多重人格」阿!這僅能說密利根不夠勇氣去面對,我想我從小也是有一段受暴時光直至國中二年級,但我並沒有因此出現多重人格,或拿來當理由逃避人生,對比上密利根還犯了強暴罪,就連律師還想用「受害者當下並無抵抗」來幫助密利根脫罪,我僅能說,這本書所導向的觀念真的非常非常糟糕。

  最後我必須再次強調,我很欣賞作者陳述密利根內在矛盾與對話,第二部以前我看的如痴如醉,身陷不已,可惜作者想要表達的就再第二部分至結束,越是看到最後,真的覺得很多部份可以看出密利根的自私、高傲,以及心理機構並沒有以「有犯罪行為的病人」去治療密利根,這是非常可惜的,至於當時政客的抨擊,不予置評,畢竟我們看待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還是很感動有這樣的作品出現,兩顆星不是貶低,而是希望這本書用更多客觀的方式去陳述,並不是導向方式去干擾讀者閱讀。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3/24
從高中時代就知道這本書了,這麼多年,一直沒機會拜讀
看完其實有點小失望,太多關於法庭攻防的流程,令人乏味
而比利的經歷故事,讀來容易讓人覺得像是在看科幻小說
像是一個身體內存在著24個靈魂
但這些事績都是真人真事,Google都能查的到他的新聞

多重人格病症是確實存在於這世界上的
光想想這種病症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一個身體存在著24個人格,而這24個人格又有著各自的性別、性情、口音...
甚至還有著不同的才能,有的人格善於繪畫、有的人格精於電子學、更有的運動神經超群
我在想,這些"人格",真的是從"比利"這個人分裂出來的嗎?
還是所謂的外來靈魂(遊魂)在比利受到傷害,心靈脆弱時趁機附身在他身上的呢?
因為書中沒有解釋為什麼有的人格會天生具有英國腔、斯拉夫腔...
我想,這些跟幾十年前造成轟動的"催眠前世事件",都是屬於未知的神秘領域
希望將來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報告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5/18
我們的存在——《24個比利》&《比利戰爭》

他們一共 24 個人,有男有女,來自不同國家,年齡分佈從 3 歲到 27 歲,智商、樣貌、性情和性向各異,擅長的領域也南轅北轍,包括空手道高手、電子專家、電腦高手、畫家、音樂家、化學和物理專家、詩人、老千、諧星,唯一共通點是,他們全都在同一具身體裡。

1977 年,比利‧密利根(Billy Milligan)在獄中醒來,發現自己即將因綁架、搶劫、強暴三位女性而被判重刑,但他根本毫無犯罪的記憶,萬念俱灰之下企圖自殺。經心理評估後,醫生發現比利的體內竟有多達 24 種人格:主要的「10 人組」、13 名被放逐場外的「討厭鬼」,和融合所有人格的「老師」……

「多重人格」(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指超過一個人格存在,人格之間可能互通,也可能未察覺彼此。關於多重人格的成因,其中一派理論是和童年受虐有關,而比利正是此派理論的案例(註1)——他童年時遭受繼父性侵、凌虐和活埋,為了保護脆弱的核心人格,心理分裂成許多次人格來分擔傷害和痛苦,但他卻開始「遺失時間」:各種人格不預期地上場或退場,使記憶產生空白。此外,每個人格各行其是,當危險人格——毒販、暴力分子,還有多次自殺未遂的核心比利——接管意識,都可能使所有人格身陷險境,而正是在最混沌的時期,比利的兩個人格犯下了他後來被指控的罪行。

《24 個比利》記述比利被捕、受審,早期接受的融合人格治療,以及「老師」向作家交代的完整生命記憶,《比利戰爭》則描繪比利被後移送至利馬醫院後遭受凌虐,和其他病人起身抵抗,以及最終於 1991 年獲釋的過程(註2)。在這十幾年間,比利雖然因精神問題獲得無罪審判(美國史上第一人),卻得不斷承受外界暴力,以及應付與眾不同的內心世界——他的人格既獨立又緊緊相繫,既是家族又互相爭鬥,無法在融合後繼續保有各個人格,也無法將各個人格分離到 24 具身體裡。所以,比利在融合後只感覺「失去」,感覺其他人「走了」,留下他孤獨一人,雖然成了能適應現實的「完整」個體,心靈墳場卻多了 23 具棺木。

因為脆弱而產生強大的心理防衛機制,因為人格解離而凝聚生之慾,最後則因為失去而得以完整。人的存在是否就是混沌與矛盾,多重人格的案例只是讓世人管窺蠡測?

無論如何,比利只能帶著傷痕,以及自己傷害過別人的事實活下去,並祈禱痛苦的循環能在某處終結。

2014 年 12 月,比利的妹妹凱西(Kathy)向《哥倫布快訊》證實比利的死訊——比利死於癌症,享年 59 歲,「我想他終於得以安寧/安息,」(“I believe he is finally at peace.”)結束了迷亂紛擾的一生。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5/14
整本書看完,不知不覺竟已記得每個人格的特徵與個性
看見社會對不了解的事物會一面的採信他人的看法
而很少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與難處
作者不會用很沉重的筆法來描寫
反而可以看見其中某些人格有趣的地方
是否這些人格就像自己的家人
當融合了,真的感覺失去了什麼...
人之所以為人
就是因為每個人特有的人格
但如果是"這些"人格呢?
有多少人會願意真心看待這些人格

看這些人格分裂的書
真的覺得家庭對一個人的心智成長有多大的影響

這本書值得不斷的重複閱讀
除了一再體驗人格分裂的人的辛苦與經歷
並可從中了解這個社會的縮影
展開
user-img
3.0
|
2014/08/17
看玩了

比利的人格分裂 比較像是中國人說的 "附身"

有些人格會寫阿拉伯文 還會寫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文 會說斯拉夫語

這就像附身吧?

剛開始看 會覺得好屌

看到後面 就漸漸變無聊

很多書評都說很棒很好看

但我只覺得還好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8/13
看到這部超級經典的小說出了新的譯本,肯定是非入手不可的,
內容的確更加完整,同時搭配比利戰爭來看實在太過癮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7/03
經典中的經典。

24個比利很早就在台灣出版了,但是我卻到最近才看到這次重新出版的版本。
多重人格是很多小說電玩漫畫戲劇...中常用的主題,老實說也被玩爛了。
但是本書以真人真事為素材描寫,且一次就出現了這麼多人格,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的故事。
不論有沒有接觸過多重人格作品都很推薦。比利在24個人格當中的掙扎、每一個人格的自我表現、外界對於他的紛雜言論...

比利還活著真的是太幸運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