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495
3 /5
2位讀者評分
5
0%
4
0%
3
10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15/02/26
  要介紹這本書的內容之前,筆者以爸媽的立場出發先拋個問題。如果,今天你在學校接小孩放學時,在校門口要接到人的當口,孩子班上某位身形弱小的同學,突然一把你的小孩踹倒在地,你打算等多久才處理這件事?
  這個事情不論怎麼解決,我想如果正常的爸媽應該都是15分鐘內──制止、聯絡班導等等的,沒有人會先啥事都不做,然後在事後將近一個月才會大張旗鼓的擬好賠償書、存證信函等去告那個同學吧?
  可是如果把場景國擬人化,你是奧匈帝國國王法蘭茲・約瑟夫,你的孩子是被刺的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打人的則是塞爾維亞王國,那麼,前面誇張的事情就發生了,奧匈帝國幾乎真的是過了將近一個月才開始處理這件要事。
  或許你會覺得:「那個奧匈還真的是怪獸家長阿!」筆者我也同意,不過怪獸家長是怎麼養成的?總是有條發展的路線吧?而這就是瓦夫羅這本《哈布斯堡的滅亡》書中最大的特點。
  在普奧戰爭後的奧地利其實不斷衰弱,特別是被迫改制為「奧匈帝國」之後,由於奧與匈雙方的利益目標不一致,結果雙元帝國不但沒成為「聯合力量」,反而成了雙重牽制。
  這種牽制最直接傷害的是奧匈帝國的軍事。奧地利希望整軍經武以完成自己的外交目標;而匈牙利卻認為這會有損匈牙利的主權獨立而全部阻止,結果自1866年普奧戰爭之後,奧匈帝國的軍事力量急遽衰退,戰術落後;而這被當時的軍事觀察家看在眼裡,人人都對奧匈軍力相當悲觀。
  偏偏當時奧匈的執政高層雖然知道,但是卻樂觀認為透過外交衝折與動員虛張聲勢就可以解決問題,而這也導致奧匈帝國布能把握事件發生後的黃金時刻將事件限縮在地區;而唯一相信奧國的德國卻有自己的如意算盤-施李芬計劃,最後讓戰爭於一個月後全面開打。
  回顧中學教材中的文字,「1914年夏,賽拉耶佛事件發生後,憤怒的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立即道歉認錯,結果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如果只看這樣簡短的敘述,加上國中端對於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的刻意著墨,筆者以為很容易誤導學生產生「前人見識不足而輕啟戰端」的感覺。事實上剛好相反,前人見識頗深,輕啟戰端,但才赫然發現無法收尾。
  以上是本書筆者最覺得有價值與發人思考的部分。可惜的是後半部作者的論述流於較傳統的軍事史,沒有確切的地域觀念的話會讀來無味,而且更可惜的是奧匈軍力既然如此不堪,那如何繼續撐過漫長的1916-18年?這點是讓人覺得可惜,還有待補足的地方。
展開
user-img
3.0
|
2014/12/26
本書是中文書市罕見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戰端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的專書,對於喜愛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人,應該會很有幫助,特別是可以補足大部分歐洲近代史所遺漏的那一大塊-奧匈帝國、巴爾幹半島與斯拉夫人。



奧匈帝國是奧地利與匈牙利合組的二元君主國,在17~19世紀乃是世界主要強權之一,她主要承繼了神聖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刻,連奧圖曼帝國、普魯士與銳不可檔的拿破崙,都是奧匈帝國的手下敗將。但到了二十世紀因為種種因素,已經淪為二流強國,影響力無法跨出巴爾幹半島。



本書從一戰前夕開始敘述,看了這本書可以瞭解到一些問題:

一、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會發生?

二、為什麼巴爾幹半島至今仍然是歐洲的火藥庫

三、為什麼同樣是日耳曼人為統計階層,德國可以如此強盛,而奧匈帝國卻淪為比土耳其還要不堪的魯蛇?

四、想要強行統一不同民族不同政權是見多麼愚蠢的勾當-奧匈帝國部份衰敗的原因乃是帝國內另一個二元君主國(或許可以解釋成一國二治)-匈牙利,為了脫離奧匈帝國,在政策或軍事上完全站在反對甚至扯後腿的立場,整國帝國的國力與資源就在奧兇兩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對立而抵銷掉

五、可以看到最後一個君主專制國家的無能政權如何把好好一個國家帶進毀滅的地步。



我必須說,內容相當瑣碎,甚至連軍隊部屬、議會運作與戰場攻防的細節都交待地鉅細靡遺,相對的就顯得十分繁瑣,必須花相當的時間在字裡行間尋找讀者各自有趣的部份,如果當成歷史系教科書還算允當,但若對一般讀者,除了是歐洲歷史迷,否則會看得有點眼花撩亂。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