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獨處:偉大的美國小說家 強納森‧法蘭岑的社會凝視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68
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2/01/17
個人當初是抱著興奮期待的熱忱翻開本書,可約莫看了十餘頁內容後就馬上冷下來了。且儘管只是開頭的幾頁內容,可那過程相較於突然被人澆了桶冷水,反而更像是獨自待在浴缸內慢慢待水溫流失到令人冷顫的程度。

本書原文初出版於2002年,而各篇寫成的時間則不一,大多落在90年代中後,是本在論述上頗有時代感的作品。而就這點在當今政治冷感、閱讀式微的人類社會,個人認為屬於本作某種不致致命但重大的缺陷。
因我無法確定是否該推薦他人去看過期報紙上社論版的諷刺漫畫,既使畫家構圖犀利、背後寓意發人省思。(且對多數中文讀者而言,這社論內容還是歸屬國際新聞的範疇。)
而那些作者在書中論述裡的開放性與疑問,當今大多不是塵埃落定,就是早已經死了。而對於那些仍舊不確定的,在可預見的未來中,除非外星人入侵地球,否則也大概永遠不會有讓人滿意的對應解答。
此外,書裡也有收入相當文學本位的作品,不過其中所夾帶嚴肅文學的拘謹與學問式的論調或許能嚇跑更多讀者。因此,如“困難先生”一篇,個人認為儘管整體相當有趣,但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無聊乏味也是等程度相應的。

事實上,Franzen的論述雖從物象角度是相當有限,甚至有時略顯枝微末節。不過其在精神層面卻異常深切,從至少是整個世代發展的格局,到生而為人的原始信念。
若就人類思想進程的宏觀而言,本作在當代具有一席之地可能足以使人欣慰。但就現下來看,本書的熱賣程度或許是這世界與社會扭曲變態下的某種不幸證明。
面對這扭曲變態,幸虧多數人並未查覺到其存在。而對於那些有意識的少數,若不願成為犬儒主義的信徒,最容易的大概就是閉上眼,假裝沒看見吧。

這絕非一本好看且更稱不上療癒的書,不過有時確實是親切到令人不舒服,而這不舒服是相當有利於思考的。而對於是否值得因此忍受那20餘年的時空落差與閱讀乏味,我想只能留待讀者自行評斷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16
「愛的方式並非靠近,而是保持距離。」──如何獨處

這句話全數點燃了本書「alone」的重點,失敗的婚姻、父母親不睦、身為小說作家事業創作上等,不論身心靈各方面所歷經的必然孤獨,讓作者思考了關於如何獨處的課題。這不是心理學上的探討,卻絕對是來自文學精神上的研究,也簡單涵蓋了當下整體美國社會的縮影,更點出了在這個越來越喧囂的世界裡,願意或者能夠,找到一處讓自己獨處的「凹槽」有多不容易。此外,關於美國的嚴肅文學也逐漸凋零,不說什麼文學,當今閱讀的人口都逐漸下降,像法蘭岑這類的大論述散文文學,看的人更是廖廖可數。不過得感謝台灣還有書版社願意出這樣的書,因為內容真的頗深沈,閱讀前還需對美國社會內部稍微有點了解,才能融入作者的心境,雖如此,卻也開拓了讀者的眼界,從個人如何獨處的微觀,延伸綜觀了全人類。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7/07
強納森‧法蘭岑的大名時有耳聞,這次從《如何獨處》來測量他的思想的深度,果真名不虛傳!

〈父親的腦〉談的是關於罹患帕金森氏症的父親的一些回憶;〈天下第一市〉思索著如何在「擁擠而多元,被陌生圍繞」的紐約市安身立命;〈撿破爛〉意欲突顯抗拒科技消費主義的困境以及尋找「過時」、破爛的物品的一種自得與救贖;〈困難先生〉則是坦誠並評介自己閱讀一半而不得不放棄的一本小說......

本書收錄的這些文章藉由作者的獨白重重批判了當前的網路科技、人際關係與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同時也不斷批判自己,充滿著自省的能量。
其中最為有名的一篇文章是 1996 年在《哈潑》雜誌上發表的〈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Perchance to Dream: In the Age of Images, a Reason to Write Novels),後來則是更名為〈自尋煩惱?〉(Why Bother?)。

事實上,強納森‧法蘭岑在二十年前的憂心,至今看來似乎沒有任何緩解的現象,網路科技更加盛行、人際關係更加疏離、各種社會文化現象也更趨向紛亂......;
關於文學、關於閱讀的焦慮也始終存在,我想任何一位讀者 (孤獨的讀者?),對這篇文章應該更有所感觸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5/11/14
嚴肅小說讀者可以被培養,但更多時後那是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求。當你終於遇到跌得很慘的時刻、心碎掉暫時找不回每個零件的迷失、在岔路咬緊牙關走向雜草蔓生的孤獨、有形的死亡、無形的消逝這些莫可奈何的事情會讓你知道人生無法用簡單易懂的規則去解釋。所以我們需要嚴肅小說,我們需要扎實的故事陪我們鍛鍊面對人生原始的矛盾和困境。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