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2秒間:擷取關鍵資訊,發揮不假思索的力量(典藏紀念版)

中文書
心理勵志
9折$ 288
4.5 /5
5位讀者評分
5
60%
4
4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4/19
劇透警告
【要依靠直覺,還是深思熟慮?判斷的誤差,讀《決斷兩秒間》】

✒️「少即是多,那些額外的資訊根本不是什麼優勢,其實你只需要些許的資訊,就能夠直探某個複雜現象的背後意義。」──決斷2秒間

我以為我看的是《決斷兩秒間》,但感覺更適切的書名是──《雜訊》。然後也不是全然地推崇瞬間的決斷力,一樣致力在深思熟慮與直覺思維之間取得平衡。而所謂的直覺,其實更偏向長期專業經驗的積累,培養出那些覺得不對勁,但又很難說出所以然的「第六感」。例如文物專家判定文物的真偽、網球專家看選手動作就知道這一球會觸網、火災現場迅速的指揮判斷等等。

故事十分旁徵博引且精彩,且絕對不是只有「決斷」!還有很多是關於伴侶關係、敘事邏輯、刻版印象、社會實驗等面向的社會心理知識。如果只把主軸放在「決斷」,可能會覺得作者是一直在拐彎,偏離軌道。

📕談論「薄片擷取」,薄片擷取意指我們的潛意識有一種能力,只憑藉些微的「經驗薄片」,就能夠掌握情境與行為的模式。強調用短時間的觀察資訊就很足夠判斷一個人。

例如陌生人的性格、一對夫妻未來的婚姻狀況、藉此找員工等等。

🛑大部分時都能依靠因經驗累積而得來的直覺。

但話鋒一轉,只依靠直覺不會出事嗎?
就像名字、職業那樣,講「仁君」會想到是男生,但可能是算命特意幫她取男性的名字;講醫生可能直覺會想到男生,護士則會直覺想到女生。

📕「人類大腦能夠以跳躍方式獲取結論的部位,科學家稱之為適應潛意識。」

單靠直覺還是會有錯誤發生,所以會有所謂的「哈定謬誤」,選舉候選人找了外在形象不錯,但實際上卻才智平庸的人;警察攔人時會特別盤查黑人、刺青的人;都是太依靠經驗而產生的各種「謬誤」。

所以,到底要怎樣呢?又要推崇直覺的好,但有時又會陷入了偏見。

結論:我們要透過不停的反覆練習,擴充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並學習快速切換模式,在直覺與深思熟慮中游走,加強快速決斷的能力。

其餘還講了,改變後設立場後所造成的改變、商品的外在形象會影響看物的本質等等。你所講述的並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的三角盲測等等,十分有趣。

總之,本書根本包山⛰️包海🌊!推給對社會科學、心理學,或喜愛各種故事的人。



摘錄句子:
📝在世人眼中,一項決策的品質與其耗費的時間精力成正比。當醫師面臨一場相當困難的診斷時,他會讓病人接受更多檢查;當我們對聽到的言論產生疑問時,也會多方諮詢。我們總認為蒐集的資訊越多,思考的時間越長,對我們的幫助就越大;其實我們只信賴有意識的決策。然而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尤其是在壓力沉重的時刻,我們的瞬間判斷與第一印象是幫助理解周遭狀況更好的工具。

📝我們人類都有一種「說故事的問題」我們總是急於解釋其實自己並不明白的事情。

📝我們過生活的方式,其實多半有如飛機的自動駕駛;我們思考與行為模式──尤其是當下立即的反應,受到外界力量的影響程度遠超出我們的認知。

📝然而我們也要承認並瞭解,這樣的快速認知有時也會讓我們誤入歧途。

📝簡而言之,當你將思緒化為文字時,你獲致靈光一現的洞察力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當我們進入自己擅長的領域,面對自己關注的事物時,通往的經驗與當下的熱情將會根本改變我們第一印象的本質。

Ps:老子《道德經》的「五色令人盲」、《呂氏春秋》的疑鄰盜斧,也是這種意思吧~前者是太多會干擾,而後者是先入為主的偏見。
展開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被眾師長叮嚀囑咐,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先經過縝密的思考,也就是「三思而後行」。

這本書要談的是另一個理念,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直覺」、「第六感」,在某些情況下,其實是可以比我們再三的思考還要更值得信任的;反之,在做某些決斷之前,我們縝密的思考反而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

🧠「生活中總有某些時刻,尤其是在壓力沉重的時刻,我們的瞬間判斷與第一印象是幫助理解周遭狀況更好的工具。」

-
書中一共有六個主要章節,以六個主題故事來延伸說明該章要提的理論。在閱讀的過程中,完全不需要擔心會忘記前面在寫甚麼,因為作者會在每一章後面的某一段點到。我覺得這樣很棒,就好像考前複習發現自己沒忘記一樣驚喜(?)

---
🧠「我們潛意識那部巨大的電腦,會默默吸收咀嚼各式各樣的資料,包括我們經歷的事件、閱讀的書籍、觀看的電影等等,然後形成一個觀點,內隱聯想測驗要揭露的正是這樣的觀點。」

人腦真的是非常神秘難解的器官,就連書中所提到的許多理論也難以解釋,它們只能告訴你有這件事發生,卻不能告訴你為什麼。

雖然書中提到幾種例如「薄片擷取」、「內隱聯想」、「哈定謬誤」或「語文遮蔽效應」等這樣我們較少接觸心理學的讀者不可能認識的名詞或理論,但這本書是用非常淺白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這些理論,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趣又好消化的知識類書籍(要當故事書看也是非常可以)。

🧠「真正成功的決策有賴於在深思熟慮與直覺思維之間取得平衡。」

我自己算是非常不信任自己直覺的人,但是這本書讓改觀許多,我想我們都更應該相信自己一點,偶爾還是可以省點心,把決定交給我們的大腦經驗吧!

這本書推薦給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甚至是所有像我一樣喜愛看故事長知識的讀者!
展開
user-img
4.0
|
2019/06/17
這本書談的其實就是《快思慢想》中的兩種心智系統,一種是我們一般認知的「思考」,在大腦中進行有意識的、慢慢推敲思維推理,另一種則是難以察覺的心智捷徑,無意識了快速聯想和判斷,在本書中著重描述後者,並以「薄片擷取」來描述這種2秒內的快速判斷,作者大力推崇這種「快思」,並指出在許多時候,快思的判斷結果比慢想來的好。當然,作者也明確指出,這種薄片擷取有時也會出錯,甚至錯得離譜,必須審慎決定採用快思或慢想的時機。

不過整體來說,感覺作者有點太過推崇快思的好處了,儘管作者有指出快思的缺點,但除了第三章以外,通篇都在描述快思的好處和慢想的壞處,也沒說明到底何時該決斷2秒內,何時該慢慢思考。對於許多研究結果有時也會有過多的解讀,畢竟作者並非心理學家,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及《快思慢想》,畢竟這本書初版可是2005年,不過好處是翻譯非常流暢,比起《快思慢想》可讀性高出十倍,對於該書翻譯失望了人來說,是可以讀讀這本充飢。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5/08
很有趣的論點,翻譯得很流暢易讀,透過極短時間片段資訊的擷取也許就能達到80%的全貌判斷,過多資訊可能妨礙正確判斷。不過,書中也提出2秒決斷可能具有盲點,人的主觀偏見很難避免,因此需盡量去除這些方能得到更好的解。
一本值得利用閒暇時間讀的書,引人入勝,不講大道理,卻提供了不同於一般生活經驗的觀點。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5/15
我找不到太多的詞彙可以形容 Malcolm Gladwell 這位作家,他才華洋溢、觀察敏銳、並優雅的出入在心理學、社會學、商業等諸多領域,而且都留下極為獨到的觀察及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我個人覺得翻譯非常流暢、書的封面小標也非常一語中的、封面也蠻好看的,是一本沒什麼地方能挑剔的好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