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號屠宰場(全新中譯本)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05
5 /5
5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10/06
淺顯幽默的文筆控訴著這殘酷血淋淋的世界。
馮內果以實際參與德勒斯登的經驗為題材描繪出書中主人翁總是身不由己的經歷不一般人生。科幻元素只是其中少數美好的點綴,而第五號屠宰場的出現僅在書的尾聲。
書中不少輕鬆荒謬的行為和人物,把毫無人性的事實凸顯的可笑又悲悵不已。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05
本書表達了對人類文明極盡所能的戲謔,讀起來或許荒誕不羈,但也或許是用字遣詞最真誠、無保留的作品。
而在原作初出版的1969年時,作者於書中看似科幻的時間概念放在現今來看實頗具先見。

馮內果在1945年曾在德勒斯登大轟炸的現場,並成為事後少數的倖存者。本書即是源自作者23歲當時的二戰經驗。
而儘管書中對於戰爭廝殺的描繪不多,但自身感覺本書確實是經歷過戰爭的人才寫得出來。
書中對於轟炸一座沒有軍工產業,只有香菸、單簧管工廠及醫院的德勒斯登是否有必要,
這個問題本身如同反戰一事不亞於反冰河(anti-glacier)一樣,
爭端糾紛或許無可避免,但當人類在扣下板機或按下按鈕的當下,不仿看清準星外及螢幕上的目標,究竟是敵人還是自己。

此外,書中不時提及世上萬物充斥著“沒有為什麼而為什麼”的“就是這樣”,就像人類自信的愚蠢導致天地不仁終將存在一般。但個人認為馮內果想傳遞倒不僅為苟且與安慰的無奈,倒不如說是無奈本身的無需與無用。就像馮內果在另一本書中曾說:Of course it is exhausting, having to reason all the time in a universe which wasn’t meant to be reasonable.
展開
user-img
5.0
|
2019/12/27
劇透警告
「你們也知道,我故鄉的人從有時間以來便不斷互相殘殺……地球人根本是宇宙中的恐怖大王!即使其他星球目前沒有遭受地球人威脅,不久的將來也會如此。因此,請分享你們的祕訣,好讓我帶回地球、拯救大家:你們為什麼能和平相處?」

第五號屠宰場,作者馮內果。曾經是德軍的美國人戰俘,而恰巧在英軍對德國城市德勒斯登的大轟炸下倖存。他不是從萬丈雲端上投下炸彈的勝利者,也不是與其交戰的失敗者,而是處在不知其然的尷尬地位,眼巴巴的看著友軍投下暴雨般的炸彈,落在自己的頭上。這種特異的觀點,促使了這本書的產生。

本書其實沒有明顯連貫的主要劇情,作為有特異能力的主角,不受自己控制的穿梭在自己生命的每段過程,有年輕時,有戰時,有戰後。而作者本來就沒有要給你一個完整劇情的打算,戲謔的手法,就好像人類的歷史只是一連串的玩笑,主角作為洪流下的一個甘草人物,木然的看著歷史經過,以至於終結。

德勒斯登轟炸,是英軍對德軍的一個不設防城市進行的轟炸,成千上萬人民到這裡避難,除了它無軍事價值之外,也是人文古蹟匯集之處,他們總是想,盟軍再怎麼殘酷,也不會浪費人力物力襲擊無戰略地位的城市,破壞千年文化。但是戰爭總是超越理性人的想像,德勒斯登大轟炸是,猶太人集中營是,南京大屠殺也是。在Netflix的紀錄片聽過如下片段:「進入轟炸過後的防空洞,裡面只剩曾經是人類的東西溶化後的液體。」戰後,榮耀的英國皇家軍隊,也將執行這個轟炸任務的隊伍,當成黑歷史,沒有表揚,不再提起。

主角身處在囚禁戰俘的第五號屠宰場中,本來期待迎接的是盟軍的解放,但卻等到了一個人間煉獄。他只能痴笑的看著這個世界,任人間百態流去。與其說這是一部反戰文學,不如說,人類……就是這樣。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4/23
劇透警告
讀馮內果(Kurt Vonnegut)的《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命運為什麼是這樣?就是這樣。

這是一個不存在英雄人物的反戰小說。故事的主要背景是德勒斯登大轟炸,在此背景下刻劃出戰爭的殘酷和它所帶來的不可抹滅的創傷。

1945年情人節前夕,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德國已搖搖欲墜;為了「加速戰爭的結束」,或者也出於報復,盟軍決定對德國東部的大城德勒斯登進行大轟炸。轟炸造成慘烈傷亡,而由於德勒斯登並未部署重兵,又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歐洲古城,因此該次軍事行動成為二戰史上一件相當具爭議性的事件…

什麼是「戰爭」?我們都知道這個字詞所代表的意思,但除非經驗過戰爭,否則可能無法真正瞭解它的殘酷和悲哀。我們從歷史上學習到各種戰爭,學習到兩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戰勝國是誰、戰敗國的下場,也認識了許多的「英雄人物」,但在人類互相屠殺的生存競賽裡,真的存在著英雄嗎?

小說裡的主角比利以及其他的角色,無疑是戰爭中最平凡、也最倒霉的小人物。他們是被捲入屠宰場的無辜者,不存在什麼高貴的情操和為國效命的熱血,只是一群單純的平凡人--才剛度過童年的大孩子們。他們上戰場、被俘虜,只求活著,有時甚至連活下去的意志力都快要喪失…這些美國戰俘被送到德勒斯登,見證了二戰末期歐洲戰場上最慘烈的空襲之一--德勒斯登大轟炸,而這些僥倖存活下來的戰俘,在走出防空地下室後,面對的是已成人間煉獄的古城,同時還必須負起挖掘屍體的工作…

關押戰俘的場所,原來是一座動物屠宰場,而這場大轟炸,使整個城市澈底淪為人肉屠宰場。盟國的轟炸機就在城市上頭轟隆隆的飛過,丟下一顆又一顆的炸彈,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正邪、不分敵我…

戰爭的經驗澈底改變了比利以及那一世代的人的一生。面對生命的無情,面對命運的巨大殘酷,除了反覆地說著「就是這樣」,似乎一點辦法也沒有。誰不想問為什麼?誰不想探問其中的意義?但別多問了,「就是這樣」--說了你不一定能懂,而更多的是無法說、不知道如何說的事。在小說中,比利罹患了很特殊的時空痙攣症,可以穿越到人生中的任意時刻,但他無法選擇要穿越到何時,也無法改變任何事物,只能被動地經驗已被註定的命運,一再地經驗它的無常悲喜。在如此的永劫回歸中,最後的註解總是「就是這樣」。

如果命運終究是如此,在戰爭的巨大陰影下,自由成為空談,生命喪失了意義,人們難以理解自己的處境,那輕蔑嘲諷似乎成為一種能讓人生稍微得以忍受的方式。對於一般人而言,戰爭是荒謬的,而或許以一種特殊的漠然,用一種自我解嘲的方式,最能呈現出其荒謬。小說的敘事是以「黑色幽默」為基底,讓人們看到戰場上許多滑稽可笑之處,但仔細品讀,這些黑色幽默所要表達的,其實是一種一般的敘事難以訴說的深沉無奈和悲哀。

馮內果創造了比利這個特殊的主角,在戰爭中倖存、能穿越時空、二戰結束後多年甚至還被外星人綁架…故事不按照傳統的敘事順序,而是依照比利的時空旅行而開展,讀者透過比利特殊的經驗,和他一起在時空中穿梭,一點一滴拼湊出對這個人的認識,瞭解、同情這個被戰爭所捏碎、束縛的倒楣人,也對德勒斯登大轟炸以及戰爭的可悲產生了一些些粗淺的認識。比利是馮內果切身經驗的代言人,然而,作為一位作家,馮內果並不只是比利,面對人類自我相殘的悲劇,他努力想向經歷過以及未曾經歷過的人證明自己「想聽、想說」--「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是戰俘,我當時在那裡」--他說了自己的故事,在命運的無情而不可抗拒「就是這樣」中,用如此輕盈、卻也如此沉重的方式述說整個時代的不幸,值得身處和平之中但同樣對命運毫無所知的我們仔細地傾聽。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9/19
這本書是反戰文學的經典,在60年代美國越戰期間影響了一代年輕人,
書中用作者擅長的黑色幽默,反諷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
用一句話形容[事情就是這樣],人們彼此殘殺的後果,造成太多無奈,
所以只能用"事情就是這樣"的態度來接受。

馮內果的書都很奇妙,他的文字會把讀者搞混,
跳躍式的敘述手法,一下子在這裡,下一頁在那裡...
因為主角有穿越時空的能力,他對於時間的領悟是全知的。
基本上他同時存在於無數個時間點上,這種概念應該大家都了解了,
畢竟這種梗科幻電影用了數十年了。

作者親身參與過二次大戰,德勒斯登大轟炸時他也在場,
這個慘烈的經驗讓他決定把其寫下來,讓人們反思戰火的無情。
德勒斯登大轟炸是史上最慘烈的事件之一,死傷人物甚至比廣島核爆還高...

我覺得反戰文學每個人都該讀讀看,
就像"西線無戰事"一樣,讀完的啟發會影響你一輩子。
二戰後已經70年了,這幾年世界有一些動盪,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一代的人們沒有經歷過戰火的蹂躪,
忘記了寬容和愛的重要性。
我們需要對此有更多認識,才能避免另一次的不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