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405
5 /5
4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8/09/14
身為一個犯罪被害人,我也是因此大學才選擇去唸法律系,即便後來因為許多因素,而沒有真正進入司法維持正義的體系及殿堂裡......

這本書我花了比預期還長二倍的時間才看完,數度淚流不止。 誠摯地呼籲每一個贊成死刑的人,若你本身或是至親至愛,都不是任何刑事犯罪的被害人,你所以為的正義,其實是很片面又破碎的。 不用再浪費時間去看網紅或名嘴專家怎麼討論這個議題,只要靜下心來翻閱這本書就好,真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24
梅岡城故事披露了美國1930年代的種族問題,但種族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南方各州。在南北戰爭結束後,雖然解放黑奴的北方聯邦政府打敗了南方聯盟政府,但在1880年代,北方聯邦軍撤離後,南方黑人又重回了黑奴了身份。1960年代,是美國人權運動達到高峰的年代,但與此同時,南方的種族運動也逐漸達到顛峰,三K黨讓黑人聞之色變。人權律師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 )畢業於哈佛法學院,致力於替死刑犯伸張正義。原書名為: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意為《憐憫:一個關於正義與救贖的故事》,在看完這本書後,我較無法理解為何中文將之翻譯成「不完美的正義」。事實上,布萊恩看到許多黑人蒙受不公的對待與悲慘的遭遇,最後被關到死刑房中,等待死刑的執行,精神與肉體飽受摧殘。尤其是黑人青少年、精神受創者、被誣陷者,生活在飽受種族歧視的美國南方,動輒得咎,在白人至上的社會裡,除了生活在經濟貧困的環境中,無法獲得一般的生活品質外,更飽受醫療體系、司法體系、監獄體系、警察體系、教育體系的排斥與惡意對待。故Just Mercy才可表達布萊恩的心聲,他所述說的是一個關於正義與救贖的故事:他幫助被關入死囚室但實際上並未犯罪的華特,展開一段正義的司法辯護,並為華特贏得無罪的救贖。並未如同梅岡城故事一般,無罪的黑人被判有罪,在等待處決期間因逃亡而被開槍射殺。華特逃過了一劫,但實際上,成千上萬的美國黑人仍處於惡劣的環境中,因等不到富有憐憫心的律師,最終絕望地在死囚室中,等待被處決的哪一日到臨。在讀完此書後,深刻感到人性中普遍缺乏同情的一面,容易因情緒衝動而犯下大錯。而憐憫之心,或許才是教導人類免於犯罪或獲得救贖的最佳管道。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8/20
這一兩年,台灣拯救死刑犯,雖然屢屢有所進展,但是人民對於死刑判決的執念,卻是越來越執著,每每遇到殺人行凶的案件,「死不足惜」、「以死謝罪」、「活著幹嘛怎麼不去死」等等的聲音不斷在臉書上來回激盪,彷彿是我們維繫這社會不墜的唯一浮木一般,甚至連殺貓者,也被眾人皆曰可殺。然後呢?他們死了之後呢?我們是不是在等待下一個死刑犯,再以殺,來宣洩我們對這般地獄景象的無能為力?

殺人者,是不是遠遠不僅僅是他們做過的惡而已?

這是作者想要理解、耙梳的,再一樁樁的不得假釋永久監禁和死刑犯的拯救過程中,作者記錄著每一個犯人面對無法掙脫的生命泥沼、然後再被漏洞擺出的刑事制度一棒打入地獄的辛酸,這些犯人,似乎只能被當成社會的垃圾,準備被「處理掉」。作者想告訴我們,如果還有一絲可能,讓我們在試著多理解這些瑕疵品,再修補瑕疵的過程,其實被拯救的,是我們自己。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31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版「流浪法庭三十年」

然而,兩書雖皆紀述人民在司法汪洋裡沉浮哀鳴的故事,
但主軸與討論的問題點卻有顯著的差異:
「流」將焦點放在司法制度的巨大、僵化、無效率所帶來的惡害。
「不」則是將主題放在美國所特有的:種族問題、貧富差距、未成年犯罪的極刑所帶來的不義。

更具體而言,這些問題包含:
1.有色人種於白色司法體系(主要由白人所組稱的檢警、法官、陪審團)結合美國南方蓄奴文化遺毒導致的草率定罪、量刑過重不公平對待。
2.經濟弱勢者在司法體系裡無法受到充分的權利保障導致草率審理過程所造成的冤獄與量刑過重。
3.在2012年以前,美國多數洲的法律允許對未成年人判處不可假釋的無期徒刑,等於宣布一個14歲的孩子餘生皆將在牢裡度過。而兼具有色人種與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更是此些制度下的「主流」受害者。

全書以作者第一人稱口吻穿插記述了其在華特.麥可米利安冤案的奮鬥過程與其長期擔任公益律師所見聞的司法不公之處,主題沉重,但賴其生動文筆且與幽默天性,讀來並不吃力。雖美國司法問題與我國未必相同,仍是相當有趣且值得一讀的作品。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