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

中文書
自然科普
9折$ 468
5 /5
3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0/01/08
行文敘述非常流暢,忠實的呈現一些備受爭議的「科學辯論」其實壓根不是辯論,而是有人刻意起爭議,吸菸有害健康、氟氯碳化物破壞臭氧層、DDT破壞生態、酸雨危害環境、全球暖化,這些議題現在都是大家同意的共識,然而,當年可不是這麼一回事,有這麼一小群人,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力抗科學界的共識。原來全球暖化在1990年代在科學界是普遍被接受的主流觀點,然而,某些人利用權位、政治影響力來扭曲事實,透過主流媒體大起爭議,營造出一種全球暖化在科學界「還沒有共識」的幻象,誤導公眾輿論和政治決策。這些起爭議者,如 Frederick Seitz 和 Fred Singer 之流,都不是氣候科學領域的專家,但他們都受過學術訓練,知道該怎麼攻擊科學研究,利用偏頗的方式詆毀這些研究成果,利用雄厚的資金來打通媒體通路,大幅增加曝光率。非學術圈的一般大眾就會以為全球暖化仍是一項有待商榷的議題,不知道學術圈的主流共識就是全球暖化正在發生且是人為造成的。這些誤導一度相當成功,美國當年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可見一般。

不只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吸菸有害健康等等環境議題,「同一批人」都跳出來起爭議,無視科學界的共識,極盡所能的誤導大眾與政客。這一批人都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但很熟悉科學運作方式,知道如何用科學對付科學,雞蛋裡挑骨頭揪著細部缺陷,抹黑成重大缺失。這些「學術流氓」背棄學術精神,拿著菸草公司與化石燃料公司的錢,還指控其他學者帶有政治偏見,真的是令我作噁。這些爭議者自己做的研究通不過同儕審核那關,便攻擊整個「科學」本身,質疑整個學術界都墮落了。這些起爭議作為,推遲了政府對重要議題展開行動的時機,讓整個社會付出巨大成本。作者剖析,這幾個學者出身於冷戰背景,有極度強烈的反共意識,擁抱絕對的自由市場原則。蘇聯倒台後,為了尋找下一個「對手」,便把矛頭對準環保倡議上,這些倡議試圖「管制」企業,對他們來說便是自由世界大敵,便把環保「抹紅」當成共產主義對付。好險這些反共反到頭殼壞掉的老番顛差不多死光了 (剩下一個也年事已高),但拿著企業的錢進行政治遊說、進行偏頗研究的人還是會一直存在,我們實在該多加提防。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20
這本書的主軸還是點出戰犯,而我一直覺得找戰犯這種事情很空虛。作者最後也說問題其實不是科學,而是政治。也就是說在政治哲學衝突之下,就是會有人分門派,建構各自對現實的理解然後站在各自的平行線對著對面叫囂。這樣的話知道那些人是誰很重要嗎?他們剛剛好都是某種政治立場很重要嗎?理論是豐饒論還是悲觀論很重要嗎?我會這麼空虛一部分也是來自於自己的觀察。拿台灣跟美國對比就會發現那個政治主義跟科學理解的配對並非絕對。反正要跟對方不一樣就對了,為了政治立場,背後的科學理解是豐饒悲觀,是挺反暖化根本不是重點。

所以作者能達到的結論也很容易預料得到,就是民眾要培養對科學議題跟科學專家的評判能力。即便我舉雙手同意,但跟作者一樣認知到這其實還是政治問題時,結論就不免很空虛。

書中兩大戰犯Frederick Seitz跟Siegfried Fred Singer在許靖華那本「氣候創造歷史」(氣候這本很差勁,遠不如許先生早年的「大滅絕」)也被提到。現在看來這幾個人都反對暖化互相引用也不令人意外。這些關注自己專門領域之外的老科學家在非主流科學場域能互相取暖的原因就是這類論點有政治價值啊。這種事情在台灣也很多,能利用的話性愛專家談科學都可以信,或者找個過去很有名的科學家來談他專業外的東西就好了。

等科學史家整理文獻來抓出戰犯可能比八卦記者找利益關係慢得多。但對於自以為正義的道德者大概還是得要有史家的眼光跟充足的知識與判斷力。(再次推薦「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這本書是很紮實的誠意之作,註解就有七十幾頁。如果喜歡看故事很值得一看。或許罵完之後的空虛感只是我個人的問題。

類似主題比較不空虛的可以考慮這本
販賣恐懼:脫軌的風險判斷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10
這本書讓我知道原本努力不懈研究真相的人,會刻意扭曲同儕的研究成果,還有就是不要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物,就好比有人說抽菸一定會致癌,你相信了,但事實卻是抽菸的人不一定會致癌只是比其他人機率高,大致上就是這樣還蠻不錯的一本書,可以用不同角度去觀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