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三版)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79
4.5 /5
19位讀者評分
5
68%
4
16%
3
11%
2
5%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3/06
2017年曾經短暫進入出版業,因而重啟了我的閱讀習慣。自己本身也算是看得很快的人,當時的自己一直以「閱讀量」作為學習指標,殊不知,這樣的閱讀方式,最終讓自己成為了資訊的容器,而在思考與理解上,卻沒有進步。

直到我開始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簡直當頭棒喝。我才知道閱讀應該要因應目的來決定自己的閱讀方式,而不是「很快讀完、精準抓重點而已」。首先,一本書到底需不需要被讀完,根本不是重點,如果你只是想尋求某個資訊迅速回答你問題,你只要找到解答就好。而,精準抓重點,雖然能讓你省時省力,快速找到答案,到這個階段的閱讀,也都僅停留在「尋找資訊而已」,雖然很有效率的找到,但其實對你的「理解能力」一點幫助都沒有。

過去的自己一直覺得,我似乎「懂」得比別人多(現在想想真的是非常自大),但其實,我只是「知曉的資訊」比別人多而已,充其量,我就只是看書很快,能讓我快速得到很多樣的資訊,在某些場合下,雖然好像能聊、能講的東西很多,但那終究不是經過我「深刻消化」而來。

光是讓我認知這一點,便以無價,更不用說,作者在書中提及的種種閱讀方法,能幫助你達到各種閱讀的目標。另外,若你常常買到不合你意的書、或是覺得看書沒效率的問題,作者介紹了基礎與檢視閱讀的方法,若你已經是閱讀熟手,想要讀得更深入、為了理解而讀,作者同樣大方分享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技巧,這本書真的是榮登我閱讀前10名,非常推薦給想要讀得更好、學習的更深、強化自己的理解思考力的人來讀!

唯一要注意的是,這本書雖然內容價值很高,但作者的敘述方式有點難嗑XD,可能不太適合剛開始閱讀的新手。在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作者態度——你想要增強理解,就讀讀看我這本書吧!你想要快速得到資訊,去查懶人包吧!(誤)

個人激推。

-

歡迎各方愛書人一起聊書:IG @000readsss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7/15
劇透警告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預設讀者是為「增進理解能力」,而不是為獲取資訊跟娛樂而讀書的人。該書將閱讀劃分為四種層次,由低到高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如金字塔般,高層次的閱讀技巧必須以較低層次的技巧為基礎。

全書四篇:第一篇「閱讀的層次」共五章,包括閱讀的活力與藝術、閱讀的層次、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以及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有七章,包括一本書的分類、透視一本書、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意、判斷作者的主旨、公正地評斷一本書、贊成或反對作者,以及輔助閱讀;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計七章,談如何閱讀實用型、想像文學(包括故事、戲劇與詩)、歷史、科學與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書籍;第四篇「閱讀的最終目標」僅二章,分別是閱讀的第四階段:主題閱讀,和閱讀與心智的成長。附錄一為建議閱讀書目,附錄二為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以篇幅而言,第二篇和第三篇各為125頁和108頁,第一篇和第四篇各為51頁和34頁,份量的差異顯示本書的重心在介紹「分析閱讀」的技巧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作者對「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的著墨不多,因為前者是小學畢業、至多到國中畢業階段就應掌握的技巧,也就是基本的讀寫能力;而後者就是所謂的「略讀」,即在短時間內掌握一本書的架構跟重點的技巧。「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其實就是大學做報告、研究所寫論文用的閱讀技巧,根據同一主題,將不同書刊文獻和主題相關的部分,抽離出來對話討論,而不是把所有資料從頭看到尾。「分析閱讀」則是所謂的「精讀」,主要是用在傳達知識的論說性作品,其技巧包含架構、詮釋和評論等三階段十五條規則,作者不厭其煩的說明,但也承認沒有多少人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閱讀一本書。

作者強調,這是一本實用的書,而非理論的書,跟理財投資、時間管理、寫作方法一樣,實際的問題只能採取實際的行動解決,光說不練是不行的。因此,具體功效不在於有多少人信誓旦旦的見證,而在讀者實際按表操課後的心得印證。

作者表示,這套方法並不適用所有的書,因為有些書根本不需要這樣閱讀。換個角度,這本書係從西方人的閱讀觀點切入,其方法亦無法適用於閱讀中國的傳統經典著作,作者在建議閱讀書目部分,也自承對西方傳統以外的文化並不十分在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於1940年出版,在1972年增訂改版,那是收音機、電視取代書本部分功能的年代,作者認為,隨新傳播媒體而來的資訊氾濫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而今網路時代,資訊量倍增於電視時代,透過閱讀提升理解力仍有其必要,我想,這是這本書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我在2020年2月14日購買此書,翻沒幾頁擱下,直到三天前才從書架上拿出來,花三天讀完,間隔三年五個月,果真讀書是一種「心境」,有些書,時機未到是讀不下去的。其實我對閱讀的這四種層次並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大學的某社團活動,郭永先同學帶領的讀書會就分享過,講義我還留著,當時無法虛心學習,自以為是的與她詰辯,如今了然於胸,卻也再無機會與她切磋了!

最後,以一本435頁的厚書來說,誤植比例算少的:第43頁第六行「出版者」的介紹,按文義應該是「書籍」;第92頁倒數第三行如此這「段」,應為「般」;第99頁第七行製造「古」架應為「骨」;第165頁第七行「例」舉應為「列」;第277頁第三行門外漢前應加個「對」會更通順;第412頁第三行的答案選項標錯,全部都是(a),應為(a)、(b)、(c);第427頁第九行之答案(b)應為(c)。僅供參考。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6/27
♚閱讀之必要

數位化時代的到來,閱讀文字越便捷,只要動動手指,隨時都可以透過銀幕觀看各式影音媒體與社群文章,似乎所有的資訊都唾手可得,但資訊的龐大也越來越難以讓我們像古希臘人般,在藝術、數學和運動領域為通才,更難以靜下心完整閱讀一本書。
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持續在他的個人網站《GatesNoes》分享的書評,每年至少閱讀五十本書,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查理蒙格,也都在九十歲的高齡仍維持大量的閱讀習慣,甚至被兒女揶為書櫥。

閱讀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透過書籍將人類幾千年文明記載,使知識與感受突破空間与距離得以保存。可以說書寫就是一個「編碼」的過程,作者透過累積的文學涵養與思考邏輯將經驗與感受轉寫為文字;而閱讀則是將文字「解碼」,讀者同樣藉由過往經驗與理解,嘗試解讀文字,拼湊出行句,乃至於一本書中試圖闡述的道理與意涵。是故,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一段文字,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讀。

也因此閱讀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趨於成熟,就如同要破譯晦澀難解的暗碼,需要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與工具,偶爾還需要一點奇蹟般的心有所感,才能理解作者書寫的語氣;正確判解語意,要有足夠的聯想力,但也不能天馬行空,方能穿過層層書紙與作者款款而談。

當今的社會,很多人不喜歡閱讀,甚至更多人不懂閱讀。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理解閱讀的目的,甚至將其當作追逐名利的工具,過早的將閱讀用於追求分數、升遷與父母認同,以至於難以純粹的享受閱讀。倘若我們能靜下心好好閱讀一本書,純粹的為了體驗不同的生活、拋下舊有的世界觀,好好與内在對話,放下雜亂的思考,閱讀是能注入能量,使我們觸動自己、改變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有閱讀能力的人,更容易將由文字中得來的閱讀力,運用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更積極與深入地去體驗生活。
他們閱讀一幅畫、閱讀一首歌、閱讀周遭的人、乃至縱覽千年去閱讀一個民族的前世今生,理解它的特性,採能更好的與之對話。深入地閱讀,意味著我們不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而已,我們積極地動用自身的經驗、感受,去與事物映照、互證,進而更深刻的感受人生。



♚如何閱讀

基礎閱讀,在於對文句有基礎理解。

可以掌握字與語法、理解一段話字面的涵義,但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這樣的閱讀能力近於國高中學生。正如工作經驗一樣,有些人是累積十年工作經驗,有先人是將工作第一年的經驗拿來用十年,許多成年人仍將閱讀的層次停留在這個階段而不自知。
正因沒有抓到說話者想傳遞的核心,常覺得句子間反覆,摸不著頭緒,此時多半是間段、單向的輸送。


第二層次的閱讀,在於檢視整理内容。

可以簡單概述書籍内容、作者的陳述方式與書寫目的,能藉由導論與目錄抓取作者的核心思想,故在閱讀時能更迅速、精確。
因為在閱讀全文前就已經掌握對方想傳達的內容,所以不必拘泥於句讀間,只要揀選關鍵的段落映證走在理解作者的道路上,雖然資訊的傳輸仍是單向的,卻屏除了雜訊干擾。


第三個層次的閱讀,在於分析閱讀。

事前蒐集作者生處的時代背景,基於獨有時代的特殊性,導致他產生了文字中的觀點或感受,而這樣的觀點或感受,作者所引述的資料儲備是否足以支撐他的看法,是否解釋當下的狀態,對未來提出或試圖解決什麼問題,是否仍有缺漏之處可以優化,而這幾筆又該在那些地方增添,此時讀者也開始了與作者的對話。

當這些內容增添上去後,再次檢閱是否偏離了作者想傳達的核心,或者讓文章變得笨重、難以閱讀,更能深化學習。

megapx
(www.pinterest.com/pin/113082640635532179/)

第四個層次,自發性主題式的閱讀。

針對一個想要探討的主題,尋找多本合適的書來交互參照、對談,確認其中的常識是否是多個作者共同肯定,而作者間是否彼此有師承關係。
層次性的去理解一個觀點是如何推演,或觀察不同流派間的看法爭議,造成爭議的理由是什麼,最終是否取得大眾共識或衍變成不同流派。主題式的閱讀即一個人的讀書會,不再是與單一作者間的問答,而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各位大師匯聚一堂,暢所欲言且相互答辯,最終形成並映證自己獨有的觀點。


♚閱讀的模樣


現今年代資訊蓬勃發展,但也讓我們處於資訊過載的狀況無法充分思考,又因演算法我們往往只迷於有趣的領域鑽研,養成了我們拒絕接受陌生事物的習慣,我們總能找到與自身相似且鏗鏘有力的觀點,使我們愈發肯定原先的看法。

而閱讀,恰恰是使我們抽離原先禁錮我們思想牢籠的機會。
因為閱讀時我們被迫捨棄自我,在沿著作者的思維脈絡的旅程中,即使不同意其觀點也得捕捉者的想法才能往下閱讀,在這樣的過程中,迫使我們注意到了他者的存在,而不是無限地將注意力放在「我」身上,更綜觀地釐清群己關係,甚至在閱讀結束後,對於原先的事件有了全新的詮釋,進而重新審視我與世界的關係。


不少智者甚至會刻意閱讀與自身立場相悖的觀點,迫使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件,有人稱之為「辯證思維」,因為僅從習慣的單一面向容易深陷其中,使我們喪失全局觀,看不到完整的真相,便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說到底,人生很多時候是禍福相依,從單純的事件,難以區分出凶吉,無端的讚美可能是「捧殺」,苦難也有磨練出心性的可能,閱讀恰能使我們具備多種思考模型,抽離當下的情緒,進而穩定心態,過好當下的人生。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2/03
|
電子書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有人學識豐富,而你只是一本接一本,迷失在書海?暢銷作家教你快速篩選、主動閱讀,少走冤枉路《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1940年由Mortimer J. Adler與Charles Van Doren所著,不愧是關於閱讀的經典,儘管已經是上個世紀出版的書籍,網路上仍然可以找到許多近期上傳的書摘。為了讓你能接收到新資訊,我打算著重分享本書的後半段,較少人整理的「如何閱讀不同種類的書」。

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我跳脫出從前「被動接受」的思維,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彷彿對美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針對一幅畫作出評論。

過往讀到一些書,覺得整本書讀完還是抓不到重點,心中充滿疑惑,懷疑自己閱讀能力有問題,直到讀到書中一段形容「爛書」的話:「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一個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認為,人們可以擁有兩種思維: 固定型思維 和 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潛能是未知的(they believe a person’s true potential is unknown)。


作者的生活哲學與幾十年後才出現的「成長型思維」不謀而合,認為主動閱讀能夠幫助心智充滿活力。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如果我們不經常動腦,心智就會萎縮。當智力、品德與心靈停止成長,也就邁向了死亡。


我將這句話送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鍛鍊就會萎縮」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維持在良好狀態。主動閱讀,主動思考吧!


完整閱讀筆記收錄在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2/03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有人學識豐富,而你只是一本接一本,迷失在書海?暢銷作家教你快速篩選、主動閱讀,少走冤枉路《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1940年由Mortimer J. Adler與Charles Van Doren所著,不愧是關於閱讀的經典,儘管已經是上個世紀出版的書籍,網路上仍然可以找到許多近期上傳的書摘。為了讓你能接收到新資訊,我打算著重分享本書的後半段,較少人整理的「如何閱讀不同種類的書」。

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我跳脫出從前「被動接受」的思維,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彷彿對美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針對一幅畫作出評論。

過往讀到一些書,覺得整本書讀完還是抓不到重點,心中充滿疑惑,懷疑自己閱讀能力有問題,直到讀到書中一段形容「爛書」的話:「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一個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認為,人們可以擁有兩種思維: 固定型思維 和 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潛能是未知的(they believe a person’s true potential is unknown)。


作者的生活哲學與幾十年後才出現的「成長型思維」不謀而合,認為主動閱讀能夠幫助心智充滿活力。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如果我們不經常動腦,心智就會萎縮。當智力、品德與心靈停止成長,也就邁向了死亡。


我將這句話送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鍛鍊就會萎縮」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維持在良好狀態。主動閱讀,主動思考吧!


完整閱讀筆記收錄在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2.5
|
2022/07/22
目錄架構很棒,但是內容過度冗長且重複,為了敘述而敘述,為了論述而論述。

令人最不滿意的是翻譯,因為翻譯的很差導致更難閱讀,多餘的字讓句子不通且順難以理解。

整體上只是想反應翻譯真的令人無言,翻譯站名兩個人,郝明義居然在譯者序直接說全部都是朱衣翻譯的,那還站名做什麼,感覺就是看完翻譯如此這般,在譯者序撇清責任。

支持重譯,明明就是經典著作。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5/21
書評:如何閱讀一本書(三版)
How to Read a Book, by Charles Van Doren and Mortimer J. Adler

總評價: ★★★★☆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度: ★★★✫☆
翻譯與排版: ★★★✫☆
----------------------------------------------

【內容】
本書是講「如何讀一本書」的方法論的書。初著於很久之前的1940,最終更新版為半個世紀前的1972。有略為帶到「如何讀懂一本書」(p.101),但主要訴求在談「如何讀一本書的方法與層次」。

整體篇幅很長lengthy。中文本435頁、扣除附錄後本文為341頁。寫作上行文方式相當冗長,主要是因過於詳述以確定作者與讀者之間對於用字的理解接近相同,及在講述各部份時不斷舉例各種名作在該部份的例子與其特性等導致。且在鄰近篇幅會多次以類同的句子重複敘述相同的主述主張。編寫上其將要把事情講清楚的意念,排在優先於效率性太多的地位。

整體來說,是個主張有系統性、清楚敘述閱讀有不同方法與層次的正論的書。並且有一章節就幾種不同的書籍類型,表述因其類型特性差異所應有的不同的對應準備。

其論述主軸的基本假設是:書的作者很認真的就該主題要講述與教導讀者一些事,而讀者很認真想要從中學習到作者較讀著為高明的部份之論述型的書籍。但也提到會有一些是這之外的狀況,讀者應就其閱讀或研究的類型與目的,讀者與作者與著作的條件狀況等判斷。

對一般應用上,主要大概分兩點:並不一定只是跟著作者與書中所言所想跟著走,可以聽得懂作者想講什麼之後就結束了(p.341)。一本書也不一定是要一翻開就從頭按順序讀到尾每個字每句話都讀。要記得你真正比較寶貴的東西,通常是時間。

以本書主述的閱讀的四個層次(p.26)來說,最後一個層次的「主題閱讀」(p.307),其目標或目的其實已跳脫書名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了。畢竟去「讀一本書」這件事通常只是個工具或是手段。如p.252所講對新聞記事型的判斷準則,其實也適用在所有類型的閱讀題材上。

另本書的限制是:因於很久之前著述,當時只有收音機電視等而無電腦網路之類,加上書籍之出版門崁與素質、訴求等,與一般人對書籍需求的改變。對於主題式、研究式的閱讀或研究進行方式上讀者應自行依時代環境工具等之改變,進行調整。


【實用價值】
對於會主動逛書店書局的人,應有價值。

應用方面除如同書名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也可作為「如何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購買」、「如何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花多少時間閱讀」之用。

但具體的適用範圍應該是在自由閱讀非課程指定、非娛樂用書自行購置閱讀30本以上、或是研究所以上的人才會較有意義。主要是在閱讀方式的調整、與對書籍品質、作者述說方式用意等的調性判斷上(p.136),還是需要一些經驗與比較基準才能判斷其高下優劣。否則光是有方法論也會難以判斷其眼前素材的價值高低。


【翻譯與排版】
一般是OK,但是這麼久了的書、且出到三版了還是有一些明顯的誤植實在是不夠嚴謹。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6
|
電子書
本書非常適合給想看書增進自己,但是常常看一看就覺得想睡覺放棄的人,本書點出很多閱讀時所感到的困惑,有時候就是這樣的困擾干擾著我們好好的讀一本值得讀的書,如果想閱讀但是還找不到閱讀樂趣的人,這本書能夠幫你堅定信心。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9/27
雖然無法精讀 但是大義略讀下 也是可以吸收完整

購買本書超過十年以上,卻沒有機緣完成。一次參訪六龜圖書館之時,在二樓大書庫看到本書,突然間想到借閱,然後大約花了三四天時間看完本書,完成附錄二的閱讀測驗。參照網路資料與以往閱讀經驗,完成本篇,當作2021年牛年新春祝福!


閱讀的4個層次,特別以粗體字印刷,即便是略讀也很容易看懂

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讀懂書裡的段落、章節,無論讀懂到什麼程度,都可以歸類在基礎閱讀。比識字差不多,"貓在鋼琴上跳舞",只要知道文字即可。

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先是略讀, 粗讀: 回答問題

幾乎讀者都停留在此,很多文學類作品幾乎都消遣用,很難也很少思考深層的的意義。科學技術方面書籍,大多以實用為主,以PLC實用電路為例,先說明電路圖,當然以SYMBOL開始說明,AB接點,馬達,電力等代表符號。接者是各個經典電路,自持,馬達正反轉等,通常高級的範例在二樓或三樓的電梯電路。此書一班適用範圍在高工的一二年級參考書籍。這本書與閱讀者相當有關,但是卻不一定有後續影響。其他工具說,如電腦程式WORD如何入手?大多讀者都會看,隨者時間與程式版本變化,幾乎都會進入敬字亭中。

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很細膩的分析

原則上到達這個階段就很難也很少讀者這樣做,等於是讀書心得等級,之前劣者曾寫過一篇"戰爭與和平歷史論"專注於由小說中的文字推演中作者的歷史觀。至於小說中龐大的細節就幾乎跳過不談。大概也只有到詮釋書籍內容,但是是否可以知曉作者意圖,則不一定。評論一本書,已經類似翻案文章,王安石的孟嘗君傳已經接近這個程度。同時最能批評的讀者也是最能閱讀的讀者。

"你對自己所聽到的要有回應,還要注意到對方背後的意圖。同時,你還要能有自己的主見,當你有自己的主見時,那就是你的主張,不是作者的主張了。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賴別人為你做判斷,那你就是在做奴隸,不是自由的人了。思想教育之受推崇,正因如此。"

接者就是閱讀各種不同文類書籍的方法,整整占據一大篇,每一文類一章節,知識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其中各種文類對於以上的原則都各有變化。文學戲劇類由確認主旨到提供體驗。科學與數學的基本文本很多是科學家提供給外行人閱讀,了解該學科的發展與方向。哲學書籍則透過不同的對話錄,哲學散文,對於異端學說的辯護與攻擊,系統化的論說如康德三大批判,或是簡單的格言說明。

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整個行為部分類似論文研究,提出問題,找出前人的各種研究背景文獻分析,說明自己的研究計畫與方法,然後就是執行結果,在此轉化為爬梳書籍中各種不同的敘述立場,整理各個書籍之間的衝突,順序,成為讀者立論基礎,就是成果。

此種閱讀需要釐清讀者自身的立場,大量使用各種普通與專業工具書,在準備主題之前,可以利用圖書館資料大量研究主題的相關書目,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目索引等資料,然後才能閱讀主題書籍,找出可用的書目。

閱讀是一種心智成長,主動閱讀成為一生的目標。
引用書籍中幾個重要語句。

必須要能閱讀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不反對娛樂性的作品,我們要強調的是這類書無法讓你增進閱讀的技巧。為了訊息而閱讀,就跟為了娛樂閱讀一樣,沒法幫助你心智的成長。也就是說必須適量篩選閱讀書籍。

找出對自己有特殊價值的書,教會我們關於閱讀和生命的事情,幫助自己不斷地成長。

我們的身體有其成長的限制,但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

想獲得真正自由就必須高度自律。村上先生就是每天跑步每天寫作。

身體力行,回歸到培根的那一句話"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

書寫日期 2021/02/11
展開
user-img
2.0
|
2021/09/10
此書翻譯的錯誤真的很多,希望有別的出版社和別人來重新翻譯出版這本書。原文版本內容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22
撇除解構閱讀本身,
這本書不當做實用型讀物,也完全可以勝任做為純粹的文學,品味極高,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即便是透過翻譯,依然能夠藉由文字的媒介和作者達到心靈上的溝通,本書所達到的美,讓編者所說的『盛宴』絕不是誇大,是在翻譯書上少有的體驗。

感謝作者和譯者用高規格打造這本書,我玩的很開心。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8/09
都已經是三版以上的老書了,卻還是發生許多校對上的錯誤,試舉幾例:
「或許絕大多數過過當我們認同其中戀愛的角色時」(頁222)
「如果我們不關心過過我們對許多確實發生過」(頁240)
「這個新世界與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並非截然不同過過事實上」(頁240)
「我們可以指出柏拉圖一個中心思想的原則是什麼過過他認為」(頁286)

以上到底在「供三小」呢?在書價越來越貴的年代,書的品質卻沒有跟著提高,出版社還得仰賴細心的讀者幫忙免費校對,以上就當成是做功德唄。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4/20
這本書給了我一種閱讀的新體驗,不僅完整拆解了閱讀的步驟與過程,也詳述了“精讀”一本書的重要性。真正愛書的人,應該要懂得與作者和書籍產生對話與連接,也就是從一個被動接收知識與資訊的狀態,轉為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進而產生自己新的啟發與構想。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2/07
從這本書學到很多。尤其是主動式閱讀模式以及閱讀作為一門需要練習的技術,講解得很清楚。讀了這本書的人,大概都會改變一些閱讀方式吧。

作者示範如何閱讀哲學書的章節,讀了很有趣,竟然可以把哲學書拆解的這樣清楚。

當我們鼓吹買書、號召閱讀,甚至是復興書店的時候,所謂的閱讀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們說得清楚閱讀的訴求是什麼嗎?讀了這本書之後,不禁覺得這些問題其實是很值得提出來討論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8/11
這本書對我的閱讀幫助非常巨大,雖然是翻譯書但文字親切容易理解,無論內容或翻譯品質都有一流的水準。
展開
user-img
4.0
|
2018/01/10
我首先感謝臺灣商印把舊版書的內容放大了
但是原本目錄的分析性綱要怎麼消失了!?
而且新書中的第42頁仍保留艾德勒所寫:談到這裡……我們盡可能講目錄寫的完整又清楚……。
可是完整的目錄消失了……
除了陳述這個問題外,我想了解新版跟舊版,還有哪些其他的變動,因為我要把舊版的筆記(不是我的書),抄到新版上。
『我需要了解還有哪些變動』
也感謝商印出版這本好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23
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 或許閱讀書籍已不是現代人對於充實自我最佳或最快的方式. 但我還是喜歡握著書本, 手指循著文字的軌跡來探尋作者想要呈現的知識或是觀念.

這本書裡將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 分別是基礎閱讀, 檢視閱讀, 分析閱讀以及主題式閱讀. 四種層次的閱讀方式分類我覺得很實用, 可以讓自己了解對於一本書該投資多少時間在上面.

一般來說, 基礎閱讀僅僅只是對於文字的理解而已, 而檢視閱讀則是透過章節, 提要或是索引的瀏覽來判斷是否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分析閱讀的前奏曲, 在書店選書的時候可以派上用場.

主題式閱讀這部分則是透過相關性的書本來進行知識的交叉比對, 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知識, 個人認為有冶煉知識的意涵在裏頭. 對於一般人而言或許比較沒辦法投入大量的時間在這種層次閱讀上. 但對於研究型的工作者來說是在適合不過的.

除了對於閱讀進行層次的分解, 與書本如何互動而避免造成為了閱讀而閱讀的方法, 這本書也提供了一些我個人覺得還不錯的方式, 有興趣的話, 大家快去買來典藏吧.

PS: 此書為翻譯本, 讀起來有些時候還是覺得有冗字之感, 但無礙於方法或觀念的傳遞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8/27
能與這本書相遇是一件太幸運的事!!!!

這本書架構非常清楚,主要在討論該用多少力氣來讀不同種類 不同層次 的書,以及讀完一本書要有能力回答哪些基本問題,提供許多如何掌握讀書的技巧與規則,邏輯清晰 非常受用!不過照做的話 會粉碎不少閱讀樂趣,而且部分提到語義學、詞義學、文法等比較適用於英文觀念。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5/02
這本書主力在於說明「讀者的義務」為何,亦即ㄧ步ㄧ步說明何謂「閱讀層次的理想標準」,此外,並以此標準,分別彈性地套入七種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總體而言,是ㄧ本勉勵讀者自我訓練,以期達到自己應有的閱讀層次的閱讀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