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三版)

79折$ 379
4.5 /5
29位讀者評分
5
69%
4
17%
3
10%
2
4%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5/03
時常有身旁的朋友問我
到底要如何讀書
才能讀得快、又讀得通




但是我自身身為自學讀書方式的一派,
面對這些問題
我覺得沒辦法有條理地跟對方說明




所以我最常用的回答是
「你就先多讀、多看,不用一開始就讀很難的
你可以先看好讀、好懂的
甚至連漫畫書都可以
先透過大量閱讀找到讀書的習慣跟興趣
之後再來建立讀書的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很適合
#已建立起讀書的習慣跟興趣
但是 #希望自己能從書中更深入去得到知識
並 #訓練自己獨立思考判斷的讀者
可以用來幫助自己精進讀書方式的書本




這本書對我而言
最實用的地方在於
一個讀書人對新知識或觀點的分析
#如何在理性及不偏頗的態度下
#做出知識與觀點的區別
#並了解知識的正確以及完整性




我認為這點
對於時常在社群軟體上互相與對方做觀點碰撞
卻忽視了觀點跟知識差距的現代人
是很好的溝通指導




#ChunWeiReadsBooks
#如何閱讀一本書
#知識有正確完整於否
#觀點和知識不該混為一談
展開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閱讀一本書》揭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從最基本的「基礎閱讀」到精益求精的「主題閱讀」。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以嚴謹而清晰的筆調告訴讀者:好的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需要我們帶著問題去讀、去思考、去吸收,最終達到知識內化,同時轉化為生命的養分。

本書架構嚴密,內容涵蓋了如何快速了解一本書的重點、閱讀不同類型書籍的方法以及提升理解力的技巧等。譬如:當我們面對一本陌生且艱澀難懂的書籍時,該如何克服閱讀上的障礙並在有限時間內抓住核心思想呢?諸如此類的提問。

因此,本書的核心目的是幫助我們理解如何透過閱讀來讓心智成長,真正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智慧旅程。

• 主動閱讀與心智成長

作者強調「主動閱讀」是開啟智慧的關鍵。閱讀時,身為讀者應當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 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
2️⃣ 作者如何解釋自己的觀點?
3️⃣ 作者的觀點是否合理?為什麼?
4️⃣ 這本書與你的生活有何關聯?

• 閱讀層次:從基礎到深度的遞進

1️⃣ 基礎閱讀:了解書中的基本信息,適合初學者或閱讀報紙、新聞時的快速瀏覽。

2️⃣ 檢視閱讀:以略讀和粗讀為主,短時間內掌握一本書的框架與重點。

3️⃣ 分析閱讀:深入研讀,逐步解構全書,理解作者的論點並做出批判性思考。

4️⃣ 主題閱讀:將多本書進行聯繫,綜合它們的思想以解決一個更大的疑問/疑惑。

• 我從書中學到的三件事

1️⃣ 不是每本書都該讀完
2️⃣ 不是每一頁都該做筆記
3️⃣ 閱讀方式,因人而異

《如何閱讀一本書》教給我的,並非只是如何讀懂一本書,更是幫助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甄別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浮光掠影。

閱讀的本質不在於讀多少,而在於讀得有意義。閱讀可以是一種娛樂,一種學習,也可以是一種心靈救贖。

願這本書能成為你探索閱讀世界的一盞明燈囉🫶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4/09
這本書很厲害,不愧是“閱讀法”中祖師爺等級,1940年出版,1972年新版,現在2024年來看,大多概念也不過時。最大差別在於現在講求“一本書可以得到一個有用的句子”就夠了。畢竟祖師爺是要你能購從閱讀中得到滿滿的收穫。這本中文是2016年翻譯再版,也九年前了。如果庫存不多的話,猜測這幾年或許會再版?畢竟是經典中經典。

不是很好讀,連閱讀網紅第一次閱讀也是費力的。一位政大哲學系畢業幾十年的朋友看到我讀這本,還喚起他讀這本原文書,怎麼都讀不完的回憶。

個人覺得裡面最有趣的是把書的種類,例如 科普書,哲學書,小說等等如何讀,都有建議,真的是非常細節的書。也因此,很少讀後心得可以寫得那麼詳細,直接看本書,或是當參考書查找也可以,絕對是閱讀人必收藏的書,如果沒有斷捨離走極簡風的話,書櫃中一定要有這本。
展開
user-img
3.0
|
2025/04/09
這是一本非常難啃的書!長期的閱讀習慣,總覺得對於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無法深入的理解,或是想要從書本中吸取更多的知識。所以長久以來,我一直在尋求提升閱讀技巧的方法。有幸得見此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興奮不已!但實際看完之後,才發現是個坑,而且是很深的坑。如果只是想輕鬆閱讀的讀者,這本書是可以不用看了。書中所教的閱讀技巧,對一般的讀者而言,太難了。如果你是一個研究所的學生要寫論文,這本書也許可以幫上你很大的忙,一般讀者就閱讀效率而言,大概只有書中的檢視閱讀可能對你有幫助。當然讀書這種事是見人見智的,有些人讀的深,有些人讀的淺,每個人的讀書目的也不一樣。至於為什麼給三顆星,我個人是覺得,書名給人一種閱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認為可以再多加點副標題,來讓人知道,閱讀可能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4/06
閱讀是「作者」和「讀者」不斷進行對話的過程​‍
⁠‌​‍
⁠‌好作者要盡可能說服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
⁠‌​‍
⁠‌好讀者要盡可能搞懂作者傳達出來的訊息​‍
⁠‌​‍
⁠‌雙方達成「共識」,即完成「溝通」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19
在看完這本書前我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念,每一句都很認真看,可是反而吸收不太下。閱讀完這本後我的閱讀效率大幅提升,可以快速閱讀找到重點。其中就像80/20法則說的,一本書就只有20%,如何快速閱讀,如何精讀等等。這本書整本閱讀完保證不會後悔,會讓你對之後的閱讀能力大幅提升。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1/02
閱讀為何重要?如何提升閱讀效率?

簡介———

本書從探討閱讀的意義、書籍類型和閱讀方法,繼而提出閱讀的四個層次及針對不同書籍類型的閱讀建議。

心得———

從童年起,我們多為應付考試而閱讀,常被迫讀不感興趣的內容。這種經驗加上考試壓力,往往導致成年後對閱讀產生抗拒。

即使嘗試重拾閱讀習慣,仍可能感到些許壓力。然而,若我們能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包括理解閱讀的目的、學會選書和閱讀技巧籍,是否能讓閱讀變得更加輕鬆愉快,甚至成為生活中的樂趣?

本書認為閱讀不僅具有娛樂效果,更能透過與作者對話,加深對世界和自我的理解,促進心智成長。作者認為,心智如同肌肉,需要持續運用以避免退化。例如,媒體常以包裝好的觀點直接灌輸給觀眾,使人們「不需要」再進行思考。

本書重點討論閱讀四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如同建築,可以根據閱讀目的和書藉價值決定閱讀的深度。

作者認為主動閱讀的效果更佳,並說明內在和外在閱讀的技巧和必要性,如運用導讀和摘要等。在選書時,書中建議以快速略讀確認書藉是否值得花時間。此外,書中還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如傳記、自傳、社會科學和哲學著作,提供了具體的閱讀方法。

最引人深思的觀點是,作者認為「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在評論書籍時,讀者應先充分理解作者的觀點和論述,然後才能以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方式適用在閱讀或是日常生活:先理解,後回應,達成有意義的交流。這正正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努力的方向。

個人覺得這本書不算容易閱讀,因為四個閱讀層次彼此相關,所以在章節之間經常看到相互交織的內容。但在閱讀結束後整理內容,會變得更加清晰。

儘管這本書最初出版於1940年,並在1972年進行了修訂,其內容仍然具有實用價值。作者強調,每個人適合不同的閱讀方式,書中的方法僅供參考建議。

這本書推薦給希望增進閱讀技巧的讀者。對於愛書人而言,書中有許多句子值得劃下來收藏。

實用收獲———

閱讀是為了滿足某個目的,把整本書看完並非重要的事。

閱讀小說是滿足人們潛意識或意識的需要,能接觸平時未曾接觸的自我。

喜歡的句子———

如果任何有關真實的作品不再是關心的焦點時,那麼將會有更少的人願意寫作、出版、閱讀這樣的書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查理‧范多倫
譯者:郝明義, 朱衣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臺灣商務
喜愛程度:4/5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9/01
|
電子書
閱讀是一生的事,基於好奇翻開這本指導如何閱讀的書。
從基礎閱讀的看過,到檢視閱讀的讀過,進而利用分析閱讀與作者做一次次的心靈溝通,乃至主題閱讀融會貫通、心領神會。
這不只是閱讀書,也是認識世間萬物的必經歷程,學會讀一本書同時也學會讀懂人事物,這真是一本可以讓人好好思考調整讀書技巧與面對事物的好讀物。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8/03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出版於1940年,在當時,電視跟收音機爭相搶佔大家的注意力,越來越少人閱讀了。作者是學者教授,曾編輯大英百科全書,博覽群書,對閱讀各類書籍都很有自己的見解,為宣揚閱讀的重要性,將自己心得寫成本書。本書介紹四種閱讀方法:基礎、檢視、分析、主題的閱讀法。尤其詳細介紹分析閱讀,並且介紹面對各類書籍應該怎麼讀。
適合給以下的人
學生和學習者:提高學業成績和知識掌握。
專業人士和知識工作者:應對變化,提高訊息處理能力。
愛好讀書的人:深入理解書籍,使閱讀更充實。
Image
Image
🔵如何略讀
❶ 先看重點
① 目錄、大小標
假設作者將自己的觀念轉成文字可能有一百萬字,那這一百萬字的組織架構、母子關係、遞進順序是什麼呢?你是不是要看目錄或大小標題才能知道?所以可以先看這些,再試著預測內容。
② 書封、前言、後序
出版社也想要書賣得好,所以會在書封上拋出本書令人感到最有興趣的部分,讓你想買回家一探究竟。前言就像是作者的寫作動機,動機很重要,就像你現在生活得好好的,也不會沒事研究漢朝的貨幣發行制度,因為就沒那個動機。但如果是研究貨幣學的學生可能就不會這樣了,差別在於有沒有動機。而後序通常包含了作者對這本書的結論以及展望,有結論就先看。
❷ 不求甚解
先快速翻完整本書,看看裡面的大小標題,圖片、表格、另外注意看看有沒有在章節後面提供重點筆記,最好重複多讀3-10次。
我就被搞過很多次,一頁一頁讀,然後卡一個地方卡很久,好不容易搞明白,看下一個章節馬上補充說明跟更清晰的講解。真棒。
❸ 總結摘要
要檢查自己略讀有沒有讀進去就是去檢查能不能回答以下問題:
這本書在說什麼?作者的論點、論據、邏輯正確嗎?完全正確還是部分正確?有沒有沒提到的點?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可以學到什麼?

🔵如何精讀
❶ 釐清脈絡
建立於略讀的基礎上,目前已經可以講出這本書的摘要與結論,接者在這部分,我們要來檢視的是內文推理過程。你可以抓關鍵字,再看邏輯有沒有各種偏誤:滑坡、以偏概全等等、充分不必要等等。
❷ 畫心智圖
通過尋找關鍵字跟多個關鍵字彼此的關聯,可以總結成心智圖的形式。(此為我自己補充)

🔵如何研讀
❶ 問題導向
前面提到的閱讀是以本為單位,但在這邊完全不關心書有沒有唸完,就是抓去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或問題就好。也就是以問題為導向,跟我要解決的問題有關我就看,不然就不看。
❷ 統一用語
假設你挑了十本書,想要看他們是如何分析一個主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大家的語言,或者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一次,不然會看得很亂。就像飲料店,這家的大杯跟那家的中杯可能容量完全相同,彼此交流時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❸ 修正問題
在略讀過那些書之後,你會發現當初自己想要問的問題可能不精準,那就把它做修正。
例如:我想知道蘇聯垮台是不是因為經濟爆炸,在廣泛閱讀後,發現它是有很多個原因互相交互作用影響到的,你也許可以修正為:從總體經濟分析蘇聯垮台的原因
❹ 互相攻訐
看書看多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一本書說聽音樂能幫助學習,另一本書說聽音樂會干擾學習。那你要怎麼辦?聽哪個?
這邊可以使用兩個方法:檢視證據、實測比較
① 檢視證據
他們分別是在怎樣的環境、條件、做了什麼事,得到這樣的結論的?彼此討論的是同一件事情嗎?他們是否有互相批評?
按照上述例子:你可以去研究聽音樂是聽什麼的?純音樂、古典樂、流行音樂?邊讀邊聽還是讀書前聽?
② 實測比較
就做做看實驗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己親身實測,看對自己有沒有效。畢竟讀書就是要對自己有幫助的嘛。但如果你是想知道這個理論到底是不是正確,也許可以參考一下雙盲測試,應該會更貼近事實的真相,因為有些實驗就算當年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不代表現在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

🟡個人想法
首先,這本書觀念歷久彌新、用語古老,想學習閱讀方法的人可以挑選更好啃的工具書做選擇。同時書也有提到一些閱讀小技巧,像是指讀法:可以拿手指指著讀,會讓你比較專心,也可以避免你默念,並且閱讀速度可以用手指做控制,我看過進階做法是指讀配上節拍器,透過節拍器控制閱讀速讀,然後節拍越條越快。
其次,讀書有的時候要有淘金的心態,即使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都對你沒用,但只要有一個地方淘到金了,挖到寶了,那就值得了。
最後,我認為略讀跟精讀都是一般閱讀會廣泛運用到的技巧,而研讀是做專題報導或是深入研究一個主題時才會用到的閱讀技巧,可能是相關工作的人比較會用到,大家可以挑適合的方法去閱讀,我自己是略讀一堆書,精讀一本書,研讀幾本書。

🔴總結
這本書依序介紹三種特別的閱讀技巧:略讀、精讀、研讀。略讀是指先看重點的方式,並且不求甚解,快速翻過去就好,短時間多翻幾次,最後能夠總結出這本書的摘要,像是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結論?精讀是指能夠在略讀的基礎上釐清脈絡,找到論述裡面的關鍵字,並且能找出不同關鍵字彼此的關聯性。研讀是指在看書之前,你就已經有一個問題了,然後你帶著這個問題,一次看很多本書,但是只看你需要的部分,你可以讓不同書之間互為補充,或是看他們彼此攻防,然後最後寫下你的結論。
略讀:目錄大小標、書封加前後,快翻三次,找動機結論
精讀:心智圖,多層、關鍵字、間隔回想
研讀:只看相關,無關不看、補充、攻防

🌐延伸閱讀
雪球閱讀法
極簡閱讀
讀書不靠意志力
展開
2017年曾經短暫進入出版業,因而重啟了我的閱讀習慣。自己本身也算是看得很快的人,當時的自己一直以「閱讀量」作為學習指標,殊不知,這樣的閱讀方式,最終讓自己成為了資訊的容器,而在思考與理解上,卻沒有進步。

直到我開始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簡直當頭棒喝。我才知道閱讀應該要因應目的來決定自己的閱讀方式,而不是「很快讀完、精準抓重點而已」。首先,一本書到底需不需要被讀完,根本不是重點,如果你只是想尋求某個資訊迅速回答你問題,你只要找到解答就好。而,精準抓重點,雖然能讓你省時省力,快速找到答案,到這個階段的閱讀,也都僅停留在「尋找資訊而已」,雖然很有效率的找到,但其實對你的「理解能力」一點幫助都沒有。

過去的自己一直覺得,我似乎「懂」得比別人多(現在想想真的是非常自大),但其實,我只是「知曉的資訊」比別人多而已,充其量,我就只是看書很快,能讓我快速得到很多樣的資訊,在某些場合下,雖然好像能聊、能講的東西很多,但那終究不是經過我「深刻消化」而來。

光是讓我認知這一點,便以無價,更不用說,作者在書中提及的種種閱讀方法,能幫助你達到各種閱讀的目標。另外,若你常常買到不合你意的書、或是覺得看書沒效率的問題,作者介紹了基礎與檢視閱讀的方法,若你已經是閱讀熟手,想要讀得更深入、為了理解而讀,作者同樣大方分享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技巧,這本書真的是榮登我閱讀前10名,非常推薦給想要讀得更好、學習的更深、強化自己的理解思考力的人來讀!

唯一要注意的是,這本書雖然內容價值很高,但作者的敘述方式有點難嗑XD,可能不太適合剛開始閱讀的新手。在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作者態度——你想要增強理解,就讀讀看我這本書吧!你想要快速得到資訊,去查懶人包吧!(誤)

個人激推。

-

歡迎各方愛書人一起聊書:IG @000readsss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7/15
劇透警告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預設讀者是為「增進理解能力」,而不是為獲取資訊跟娛樂而讀書的人。該書將閱讀劃分為四種層次,由低到高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如金字塔般,高層次的閱讀技巧必須以較低層次的技巧為基礎。

全書四篇:第一篇「閱讀的層次」共五章,包括閱讀的活力與藝術、閱讀的層次、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以及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有七章,包括一本書的分類、透視一本書、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意、判斷作者的主旨、公正地評斷一本書、贊成或反對作者,以及輔助閱讀;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計七章,談如何閱讀實用型、想像文學(包括故事、戲劇與詩)、歷史、科學與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書籍;第四篇「閱讀的最終目標」僅二章,分別是閱讀的第四階段:主題閱讀,和閱讀與心智的成長。附錄一為建議閱讀書目,附錄二為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以篇幅而言,第二篇和第三篇各為125頁和108頁,第一篇和第四篇各為51頁和34頁,份量的差異顯示本書的重心在介紹「分析閱讀」的技巧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作者對「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的著墨不多,因為前者是小學畢業、至多到國中畢業階段就應掌握的技巧,也就是基本的讀寫能力;而後者就是所謂的「略讀」,即在短時間內掌握一本書的架構跟重點的技巧。「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其實就是大學做報告、研究所寫論文用的閱讀技巧,根據同一主題,將不同書刊文獻和主題相關的部分,抽離出來對話討論,而不是把所有資料從頭看到尾。「分析閱讀」則是所謂的「精讀」,主要是用在傳達知識的論說性作品,其技巧包含架構、詮釋和評論等三階段十五條規則,作者不厭其煩的說明,但也承認沒有多少人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閱讀一本書。

作者強調,這是一本實用的書,而非理論的書,跟理財投資、時間管理、寫作方法一樣,實際的問題只能採取實際的行動解決,光說不練是不行的。因此,具體功效不在於有多少人信誓旦旦的見證,而在讀者實際按表操課後的心得印證。

作者表示,這套方法並不適用所有的書,因為有些書根本不需要這樣閱讀。換個角度,這本書係從西方人的閱讀觀點切入,其方法亦無法適用於閱讀中國的傳統經典著作,作者在建議閱讀書目部分,也自承對西方傳統以外的文化並不十分在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於1940年出版,在1972年增訂改版,那是收音機、電視取代書本部分功能的年代,作者認為,隨新傳播媒體而來的資訊氾濫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而今網路時代,資訊量倍增於電視時代,透過閱讀提升理解力仍有其必要,我想,這是這本書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我在2020年2月14日購買此書,翻沒幾頁擱下,直到三天前才從書架上拿出來,花三天讀完,間隔三年五個月,果真讀書是一種「心境」,有些書,時機未到是讀不下去的。其實我對閱讀的這四種層次並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大學的某社團活動,郭永先同學帶領的讀書會就分享過,講義我還留著,當時無法虛心學習,自以為是的與她詰辯,如今了然於胸,卻也再無機會與她切磋了!

最後,以一本435頁的厚書來說,誤植比例算少的:第43頁第六行「出版者」的介紹,按文義應該是「書籍」;第92頁倒數第三行如此這「段」,應為「般」;第99頁第七行製造「古」架應為「骨」;第165頁第七行「例」舉應為「列」;第277頁第三行門外漢前應加個「對」會更通順;第412頁第三行的答案選項標錯,全部都是(a),應為(a)、(b)、(c);第427頁第九行之答案(b)應為(c)。僅供參考。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6/27
♚閱讀之必要

數位化時代的到來,閱讀文字越便捷,只要動動手指,隨時都可以透過銀幕觀看各式影音媒體與社群文章,似乎所有的資訊都唾手可得,但資訊的龐大也越來越難以讓我們像古希臘人般,在藝術、數學和運動領域為通才,更難以靜下心完整閱讀一本書。
但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持續在他的個人網站《GatesNoes》分享的書評,每年至少閱讀五十本書,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查理蒙格,也都在九十歲的高齡仍維持大量的閱讀習慣,甚至被兒女揶為書櫥。

閱讀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透過書籍將人類幾千年文明記載,使知識與感受突破空間与距離得以保存。可以說書寫就是一個「編碼」的過程,作者透過累積的文學涵養與思考邏輯將經驗與感受轉寫為文字;而閱讀則是將文字「解碼」,讀者同樣藉由過往經驗與理解,嘗試解讀文字,拼湊出行句,乃至於一本書中試圖闡述的道理與意涵。是故,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一段文字,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讀。

也因此閱讀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趨於成熟,就如同要破譯晦澀難解的暗碼,需要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與工具,偶爾還需要一點奇蹟般的心有所感,才能理解作者書寫的語氣;正確判解語意,要有足夠的聯想力,但也不能天馬行空,方能穿過層層書紙與作者款款而談。

當今的社會,很多人不喜歡閱讀,甚至更多人不懂閱讀。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理解閱讀的目的,甚至將其當作追逐名利的工具,過早的將閱讀用於追求分數、升遷與父母認同,以至於難以純粹的享受閱讀。倘若我們能靜下心好好閱讀一本書,純粹的為了體驗不同的生活、拋下舊有的世界觀,好好與内在對話,放下雜亂的思考,閱讀是能注入能量,使我們觸動自己、改變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有閱讀能力的人,更容易將由文字中得來的閱讀力,運用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更積極與深入地去體驗生活。
他們閱讀一幅畫、閱讀一首歌、閱讀周遭的人、乃至縱覽千年去閱讀一個民族的前世今生,理解它的特性,採能更好的與之對話。深入地閱讀,意味著我們不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而已,我們積極地動用自身的經驗、感受,去與事物映照、互證,進而更深刻的感受人生。



♚如何閱讀

基礎閱讀,在於對文句有基礎理解。

可以掌握字與語法、理解一段話字面的涵義,但也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這樣的閱讀能力近於國高中學生。正如工作經驗一樣,有些人是累積十年工作經驗,有先人是將工作第一年的經驗拿來用十年,許多成年人仍將閱讀的層次停留在這個階段而不自知。
正因沒有抓到說話者想傳遞的核心,常覺得句子間反覆,摸不著頭緒,此時多半是間段、單向的輸送。


第二層次的閱讀,在於檢視整理内容。

可以簡單概述書籍内容、作者的陳述方式與書寫目的,能藉由導論與目錄抓取作者的核心思想,故在閱讀時能更迅速、精確。
因為在閱讀全文前就已經掌握對方想傳達的內容,所以不必拘泥於句讀間,只要揀選關鍵的段落映證走在理解作者的道路上,雖然資訊的傳輸仍是單向的,卻屏除了雜訊干擾。


第三個層次的閱讀,在於分析閱讀。

事前蒐集作者生處的時代背景,基於獨有時代的特殊性,導致他產生了文字中的觀點或感受,而這樣的觀點或感受,作者所引述的資料儲備是否足以支撐他的看法,是否解釋當下的狀態,對未來提出或試圖解決什麼問題,是否仍有缺漏之處可以優化,而這幾筆又該在那些地方增添,此時讀者也開始了與作者的對話。

當這些內容增添上去後,再次檢閱是否偏離了作者想傳達的核心,或者讓文章變得笨重、難以閱讀,更能深化學習。

megapx
(www.pinterest.com/pin/113082640635532179/)

第四個層次,自發性主題式的閱讀。

針對一個想要探討的主題,尋找多本合適的書來交互參照、對談,確認其中的常識是否是多個作者共同肯定,而作者間是否彼此有師承關係。
層次性的去理解一個觀點是如何推演,或觀察不同流派間的看法爭議,造成爭議的理由是什麼,最終是否取得大眾共識或衍變成不同流派。主題式的閱讀即一個人的讀書會,不再是與單一作者間的問答,而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各位大師匯聚一堂,暢所欲言且相互答辯,最終形成並映證自己獨有的觀點。


♚閱讀的模樣


現今年代資訊蓬勃發展,但也讓我們處於資訊過載的狀況無法充分思考,又因演算法我們往往只迷於有趣的領域鑽研,養成了我們拒絕接受陌生事物的習慣,我們總能找到與自身相似且鏗鏘有力的觀點,使我們愈發肯定原先的看法。

而閱讀,恰恰是使我們抽離原先禁錮我們思想牢籠的機會。
因為閱讀時我們被迫捨棄自我,在沿著作者的思維脈絡的旅程中,即使不同意其觀點也得捕捉者的想法才能往下閱讀,在這樣的過程中,迫使我們注意到了他者的存在,而不是無限地將注意力放在「我」身上,更綜觀地釐清群己關係,甚至在閱讀結束後,對於原先的事件有了全新的詮釋,進而重新審視我與世界的關係。


不少智者甚至會刻意閱讀與自身立場相悖的觀點,迫使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件,有人稱之為「辯證思維」,因為僅從習慣的單一面向容易深陷其中,使我們喪失全局觀,看不到完整的真相,便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說到底,人生很多時候是禍福相依,從單純的事件,難以區分出凶吉,無端的讚美可能是「捧殺」,苦難也有磨練出心性的可能,閱讀恰能使我們具備多種思考模型,抽離當下的情緒,進而穩定心態,過好當下的人生。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2/03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有人學識豐富,而你只是一本接一本,迷失在書海?暢銷作家教你快速篩選、主動閱讀,少走冤枉路《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1940年由Mortimer J. Adler與Charles Van Doren所著,不愧是關於閱讀的經典,儘管已經是上個世紀出版的書籍,網路上仍然可以找到許多近期上傳的書摘。為了讓你能接收到新資訊,我打算著重分享本書的後半段,較少人整理的「如何閱讀不同種類的書」。

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我跳脫出從前「被動接受」的思維,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彷彿對美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針對一幅畫作出評論。

過往讀到一些書,覺得整本書讀完還是抓不到重點,心中充滿疑惑,懷疑自己閱讀能力有問題,直到讀到書中一段形容「爛書」的話:「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一個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認為,人們可以擁有兩種思維: 固定型思維 和 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潛能是未知的(they believe a person’s true potential is unknown)。


作者的生活哲學與幾十年後才出現的「成長型思維」不謀而合,認為主動閱讀能夠幫助心智充滿活力。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如果我們不經常動腦,心智就會萎縮。當智力、品德與心靈停止成長,也就邁向了死亡。


我將這句話送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鍛鍊就會萎縮」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維持在良好狀態。主動閱讀,主動思考吧!


完整閱讀筆記收錄在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2/03
|
電子書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有人學識豐富,而你只是一本接一本,迷失在書海?暢銷作家教你快速篩選、主動閱讀,少走冤枉路《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1940年由Mortimer J. Adler與Charles Van Doren所著,不愧是關於閱讀的經典,儘管已經是上個世紀出版的書籍,網路上仍然可以找到許多近期上傳的書摘。為了讓你能接收到新資訊,我打算著重分享本書的後半段,較少人整理的「如何閱讀不同種類的書」。

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我跳脫出從前「被動接受」的思維,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彷彿對美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針對一幅畫作出評論。

過往讀到一些書,覺得整本書讀完還是抓不到重點,心中充滿疑惑,懷疑自己閱讀能力有問題,直到讀到書中一段形容「爛書」的話:「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一個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認為,人們可以擁有兩種思維: 固定型思維 和 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潛能是未知的(they believe a person’s true potential is unknown)。


作者的生活哲學與幾十年後才出現的「成長型思維」不謀而合,認為主動閱讀能夠幫助心智充滿活力。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如果我們不經常動腦,心智就會萎縮。當智力、品德與心靈停止成長,也就邁向了死亡。


我將這句話送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鍛鍊就會萎縮」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維持在良好狀態。主動閱讀,主動思考吧!


完整閱讀筆記收錄在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2.5
|
2022/07/22
目錄架構很棒,但是內容過度冗長且重複,為了敘述而敘述,為了論述而論述。

令人最不滿意的是翻譯,因為翻譯的很差導致更難閱讀,多餘的字讓句子不通且順難以理解。

整體上只是想反應翻譯真的令人無言,翻譯站名兩個人,郝明義居然在譯者序直接說全部都是朱衣翻譯的,那還站名做什麼,感覺就是看完翻譯如此這般,在譯者序撇清責任。

支持重譯,明明就是經典著作。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5/21
書評:如何閱讀一本書(三版)
How to Read a Book, by Charles Van Doren and Mortimer J. Adler

總評價: ★★★★☆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度: ★★★✫☆
翻譯與排版: ★★★✫☆
----------------------------------------------

【內容】
本書是講「如何讀一本書」的方法論的書。初著於很久之前的1940,最終更新版為半個世紀前的1972。有略為帶到「如何讀懂一本書」(p.101),但主要訴求在談「如何讀一本書的方法與層次」。

整體篇幅很長lengthy。中文本435頁、扣除附錄後本文為341頁。寫作上行文方式相當冗長,主要是因過於詳述以確定作者與讀者之間對於用字的理解接近相同,及在講述各部份時不斷舉例各種名作在該部份的例子與其特性等導致。且在鄰近篇幅會多次以類同的句子重複敘述相同的主述主張。編寫上其將要把事情講清楚的意念,排在優先於效率性太多的地位。

整體來說,是個主張有系統性、清楚敘述閱讀有不同方法與層次的正論的書。並且有一章節就幾種不同的書籍類型,表述因其類型特性差異所應有的不同的對應準備。

其論述主軸的基本假設是:書的作者很認真的就該主題要講述與教導讀者一些事,而讀者很認真想要從中學習到作者較讀著為高明的部份之論述型的書籍。但也提到會有一些是這之外的狀況,讀者應就其閱讀或研究的類型與目的,讀者與作者與著作的條件狀況等判斷。

對一般應用上,主要大概分兩點:並不一定只是跟著作者與書中所言所想跟著走,可以聽得懂作者想講什麼之後就結束了(p.341)。一本書也不一定是要一翻開就從頭按順序讀到尾每個字每句話都讀。要記得你真正比較寶貴的東西,通常是時間。

以本書主述的閱讀的四個層次(p.26)來說,最後一個層次的「主題閱讀」(p.307),其目標或目的其實已跳脫書名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了。畢竟去「讀一本書」這件事通常只是個工具或是手段。如p.252所講對新聞記事型的判斷準則,其實也適用在所有類型的閱讀題材上。

另本書的限制是:因於很久之前著述,當時只有收音機電視等而無電腦網路之類,加上書籍之出版門崁與素質、訴求等,與一般人對書籍需求的改變。對於主題式、研究式的閱讀或研究進行方式上讀者應自行依時代環境工具等之改變,進行調整。


【實用價值】
對於會主動逛書店書局的人,應有價值。

應用方面除如同書名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也可作為「如何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購買」、「如何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花多少時間閱讀」之用。

但具體的適用範圍應該是在自由閱讀非課程指定、非娛樂用書自行購置閱讀30本以上、或是研究所以上的人才會較有意義。主要是在閱讀方式的調整、與對書籍品質、作者述說方式用意等的調性判斷上(p.136),還是需要一些經驗與比較基準才能判斷其高下優劣。否則光是有方法論也會難以判斷其眼前素材的價值高低。


【翻譯與排版】
一般是OK,但是這麼久了的書、且出到三版了還是有一些明顯的誤植實在是不夠嚴謹。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6
|
電子書
本書非常適合給想看書增進自己,但是常常看一看就覺得想睡覺放棄的人,本書點出很多閱讀時所感到的困惑,有時候就是這樣的困擾干擾著我們好好的讀一本值得讀的書,如果想閱讀但是還找不到閱讀樂趣的人,這本書能夠幫你堅定信心。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9/27
雖然無法精讀 但是大義略讀下 也是可以吸收完整

購買本書超過十年以上,卻沒有機緣完成。一次參訪六龜圖書館之時,在二樓大書庫看到本書,突然間想到借閱,然後大約花了三四天時間看完本書,完成附錄二的閱讀測驗。參照網路資料與以往閱讀經驗,完成本篇,當作2021年牛年新春祝福!


閱讀的4個層次,特別以粗體字印刷,即便是略讀也很容易看懂

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讀懂書裡的段落、章節,無論讀懂到什麼程度,都可以歸類在基礎閱讀。比識字差不多,"貓在鋼琴上跳舞",只要知道文字即可。

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先是略讀, 粗讀: 回答問題

幾乎讀者都停留在此,很多文學類作品幾乎都消遣用,很難也很少思考深層的的意義。科學技術方面書籍,大多以實用為主,以PLC實用電路為例,先說明電路圖,當然以SYMBOL開始說明,AB接點,馬達,電力等代表符號。接者是各個經典電路,自持,馬達正反轉等,通常高級的範例在二樓或三樓的電梯電路。此書一班適用範圍在高工的一二年級參考書籍。這本書與閱讀者相當有關,但是卻不一定有後續影響。其他工具說,如電腦程式WORD如何入手?大多讀者都會看,隨者時間與程式版本變化,幾乎都會進入敬字亭中。

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很細膩的分析

原則上到達這個階段就很難也很少讀者這樣做,等於是讀書心得等級,之前劣者曾寫過一篇"戰爭與和平歷史論"專注於由小說中的文字推演中作者的歷史觀。至於小說中龐大的細節就幾乎跳過不談。大概也只有到詮釋書籍內容,但是是否可以知曉作者意圖,則不一定。評論一本書,已經類似翻案文章,王安石的孟嘗君傳已經接近這個程度。同時最能批評的讀者也是最能閱讀的讀者。

"你對自己所聽到的要有回應,還要注意到對方背後的意圖。同時,你還要能有自己的主見,當你有自己的主見時,那就是你的主張,不是作者的主張了。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賴別人為你做判斷,那你就是在做奴隸,不是自由的人了。思想教育之受推崇,正因如此。"

接者就是閱讀各種不同文類書籍的方法,整整占據一大篇,每一文類一章節,知識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其中各種文類對於以上的原則都各有變化。文學戲劇類由確認主旨到提供體驗。科學與數學的基本文本很多是科學家提供給外行人閱讀,了解該學科的發展與方向。哲學書籍則透過不同的對話錄,哲學散文,對於異端學說的辯護與攻擊,系統化的論說如康德三大批判,或是簡單的格言說明。

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整個行為部分類似論文研究,提出問題,找出前人的各種研究背景文獻分析,說明自己的研究計畫與方法,然後就是執行結果,在此轉化為爬梳書籍中各種不同的敘述立場,整理各個書籍之間的衝突,順序,成為讀者立論基礎,就是成果。

此種閱讀需要釐清讀者自身的立場,大量使用各種普通與專業工具書,在準備主題之前,可以利用圖書館資料大量研究主題的相關書目,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目索引等資料,然後才能閱讀主題書籍,找出可用的書目。

閱讀是一種心智成長,主動閱讀成為一生的目標。
引用書籍中幾個重要語句。

必須要能閱讀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不反對娛樂性的作品,我們要強調的是這類書無法讓你增進閱讀的技巧。為了訊息而閱讀,就跟為了娛樂閱讀一樣,沒法幫助你心智的成長。也就是說必須適量篩選閱讀書籍。

找出對自己有特殊價值的書,教會我們關於閱讀和生命的事情,幫助自己不斷地成長。

我們的身體有其成長的限制,但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

想獲得真正自由就必須高度自律。村上先生就是每天跑步每天寫作。

身體力行,回歸到培根的那一句話"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

書寫日期 2021/02/11
展開
user-img
2.0
|
2021/09/10
此書翻譯的錯誤真的很多,希望有別的出版社和別人來重新翻譯出版這本書。原文版本內容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22
撇除解構閱讀本身,
這本書不當做實用型讀物,也完全可以勝任做為純粹的文學,品味極高,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即便是透過翻譯,依然能夠藉由文字的媒介和作者達到心靈上的溝通,本書所達到的美,讓編者所說的『盛宴』絕不是誇大,是在翻譯書上少有的體驗。

感謝作者和譯者用高規格打造這本書,我玩的很開心。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