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450
4.5 /5
4位讀者評分
5
50%
4
25%
3
25%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09/28
由棉花看資本主義

歷史學家用其敏銳的觀察力與組織能力,擷取客國多年的資料,發現棉花與紡織品世紀以來連續的大大小小成長與衰退的數據一一表列,建構棉花帝國的成長與轉移。

讀者的作用不僅僅在被動接受書籍內說明與內涵的各項解釋,更進一步補足說明書籍以外的世界。完成書籍作者隱含線索卻未說明回答的其他面向問題。

作者選了一個重要的經濟作物-棉花闡述資本主義的來龍去脈。大部分的人都是以工業革命當作近現代的起源,實則不然,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約翰·歐內斯特·霍布斯邦(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以十九世紀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總結時代。革命範圍很廣,思想的革命、經濟的革命、政治的革命、土地的革命、宗教的革命、世俗界的革命、藝術的革命、科學的革命。一切是由雙元革命開啟(法國大革命、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三者互相糾結,互蒙其利互相輔佐成長,有些時候卻又成為自己墳墓的掘墓人!而棉花及背後代表的資本主義,通過帝國與殖民而壯大,革命給予轉變契機,又帶給整個種植與編織工業的人們希望與轉變,互相影響而優劣並陳。

經濟作物泛指利潤作物,相對於糧食作物,為了利潤而種植的農作物。區分市場上的作物和自給作物,後者是指生產者自己的牲畜或作為生產者家庭的食物種植的作物。在早些年,經濟作物通常只是農場總產量的一小部分,而今天,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幾乎所有的作物主要是為了收入而種植。

以台灣為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經濟作物有百種,存在於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如:茶、樟樹、甘蔗、菸草、香蕉,糖等;有些只剩下歷史意義,逐漸被人所遺忘,像百多年前為台灣第三大出口產業:藍染的原料作物「馬蘭」,昔日恆春三寶之一的「瓊麻」,現在多以食用為主,但早年卻是以纖維出口聞名的「鳳梨」等,最新如Noni諾麗果的保健食品檄樹,譽為超級食物的紅藜麥。日據時代最有名的經濟作物就是米與糖,兩者生產所需的地理條件與天候類似,早年常說米糖相剋,兩者都是經濟作物,外銷日本與其他國家,如果農家可以依據國際市場行情選擇作物,在殖民政府日本本島只缺糖不缺米的前提下,種植者不能聽命行事話對於統治當局的國民需求就會帶給日本當局很多後續問題。

以世界各種大量的經濟作物來說,有穀類(小麥、黑麥、玉米、大麥、燕麥)、產油作物(如葡萄籽、芥菜籽)、油料作物(如大豆),蔬菜(如土豆)、水果類,花卉類,菇類等。樹果或頂果(如蘋果、櫻桃)和軟果(如草莓、覆盆子)。其他如熱帶之咖啡、可可、甘蔗、香蕉、橙子、棉花和黃麻。油棕果實被用來製造棕櫚油。椰子也是類似的作作物,藥材如紅景天,藏紅花也是特別的經濟作物。重要的是本書的主角棉花,目前依然支撐非洲與中南美國家部分經濟。

作者之所以選擇棉花這個作物,相比與其他大宗散裝物質(非農產品如煤,鐵,木材不算),大豆,玉米,蔗糖為重要農產品。只有此種作物非糧食,必須經過加工才能轉為商品,同時也是初級工業化紡織工業必須的原始材料,即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非常重要的作物。世界第一紡織大國中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地。美國南方曾經是世界最重要的產地,依靠這個作物撐起世界工業製作大國工業開端,歷史事實逼使讀者重視這個作物!更不要說工業化之後第一個列強的經濟侵略戰。全球國家間的霸權與財富轉移。英國利用本身工業化與殖民地統治的行政手段將傳統印度的手工編織作物完全打敗,轉移當地農作物生產習慣為棉花,成為原始材料供給地與終端商品的銷售市場,中世界的世界織品大國就這樣淪為貧窮國家行列。仄者以棉花為例,解釋全球資本主義以及現代世界的形成與重塑的故事。不只解釋世界的某個地區的資本主義,而是從全球史的框架,以資本、人員、物資和原材料的全球流動為主要內容,來重新解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本質。

本書榮獲2015年度美國史學最高獎班克羅夫特獎,也是普利茲獎入圍作品,書寫的年代跨度大,由十七世紀開始到現代,地理範圍廣,由主要棉花產地,埃及,東亞,中南美洲慢慢跨越世界各地,如美國南方家園,新興產業國埃及,其他種植棉花基地中南美與墨西哥。很多新穎的觀點,如奴隸制、鄉村等經濟形態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國家在塑造市場和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商人、資本家與政治家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等問題。也許有一些流水帳;各項產量數字,超越這些數字即可通徹了解整個資本主義的形成轉變與預期日後發展。

棉花生產於世界各地,中南美,東南亞,西非當地的簡略編織手工業發達,端賴冒險時代的航海艱辛,美洲原住民的悲慘故事,原土地上的原住民被趕或者因為病菌而人口大減。歐洲慢慢開始有了簡單的棉花紡織工業。在美洲方面引進非洲黑人奴隸的補足中南美洲缺乏的勞動力,同時黑奴成本超低無比。經濟作物的開端是蔗糖,接著是棉花。這些是所謂的戰爭資本主義,也可以說是帝國主義的濫觴及全球化貿易與早期資本主義。利用帝國主義一方面助長帝國的勢力,也壯大宗主國內各項產業發展,大量的免費勞力奴隸與爭奪資源是這個時候的重點。

工業資本主義也因為工廠的建立而慢慢萌芽,全球貿易的需求與市場需求帶動工業化的起源,整個紡織工業垂直整合,不斷尋找原料,加工技術的替代方案,由東亞各先進紡織國家偷竊盜取重置,整段故事絕對比現在的工業間諜更有深度,已經是全民運動,甚至於是傾全國之力,以往沒有所謂專利的觀念,偷的到取的到就是本事,一點一滴的模仿與抄襲,地主國發展同樣製程的工廠。美國南方幾個棉花殖民地時代的重鎮如佐治亞州薩凡納 Savannah與北卡羅來納的威爾明頓Wilmington都有相同的歷史,現在古蹟甚多。這些地方附近平原土地肥沃。用奴隸貸款後,買入種子和必要資材,加入生產"白色黃金"的行列。工業化的機器需要大量資本。資本家利用奴隸抵押,得到簡單資本。

在大西洋的彼岸的英國,國內沒有奴隸,必須招募農村閒暇人力入工廠做工。市場的跨大鼓勵技術的創新,英國勞力缺乏下也助長使用機器,工業革命的開端蒸氣機係使用於織布機。如果沒有金銀過多通貨膨脹怎麼會有工資高漲,如果沒有市場需求,怎麼有技術更新的需求?所以學者斷言因為美洲市場的出現,導致東西方國力成長的大分流。此時工業資本主義與戰爭資本主義交互影響,互助而又互相鉗制,美國的北方工業靠南方的原料開始成長。

工業勞動力在剛開始也類似奴隸一般生活,婦女與童工,多種管理手段與監牢無異,生產力大增打敗家庭手工業,工廠收納失業的人們,繼續被剝削的日子,美國帝國的興起來自於黑奴的壓榨勞力與近乎無成本的生產與成長曲線。雖然南北戰爭是一個轉捩點,工業資本主義將戰爭資本主義逐出,北方機械化工業打敗傳統的農業勞力。但是戰後為了重啟南方經濟,利用各種行政手段,黑人的地位依然沒有與白人等齊。這些都是日後的分裂因子,種族對立與衝突自古其來有自,2020的BLM運動來自古老的吶喊。工業化成為自己的掘墓者,沒有馬克思主義之前的無產階級工人,童工與女工被壓榨的世界,永遠都是資本家得利。雖然資本家獲得冒險的代價,但是贏者全拿是否公平?

美國的南北戰爭,背後也導致第一次的全球原物料缺乏危機。在南北戰爭前,美國棉銷售整個歐洲各工業國家,德法英都有且比例不低,甚至比例都有高達七成以上。 各國綿花業著對於廢除黑奴制度之後,是否能繼續供給如此龐大數量,又價格低廉的棉花感到憂心。北軍實施港口封鎖,戰爭不結束棉花原料不出口,棉花產業的衝擊十分巨大。為了解決原料缺乏,各國政府也作了各式努力。分散風險與保證原料來源,殖民帝國與其他農產國家紛紛學習在自己國內發展經濟作物或是加強對殖民地內部的控制與建設。法國,德國紛紛在自己的殖民地內大力推廣棉花種植,非洲的多哥就是其中之一,比利時的剛果,法國的阿爾及利亞,英國的埃及也開始推廣種植棉花,全世界的棉花產量大增。有些國家政府因被殖民,不能保護自有產業。有些生產地點沒有基礎建設,港口、鐵路、沒有大量的可雇用勞工。這些都是後來是否搭上棉花帝國供應鏈的因子之一,先期的奴隸制度只有取得成本低廉之優點,但是管理花費很大,而且效率低落,容易暴動等問題。工業資本主義成為正統取而代之。

很多轉種棉花的農場主人看似搭上成長順風車,卻因各國的產量大增,獲利減少反而造成很多農場主人無力付出貸款資金。甚至於該地區糧食不足,農家更是苦不堪言。貸款的利率多少是決定剝削與協助產業的重點。中國的青苗法看似協助農民度過青黃不接的生產期間,或者使用未來的產物抵押貸款,這些商業手段無可厚非,但是在農產品持續下跌下卻成了穀賤傷民。農民種植經濟作物反而造成自己貧困,貸款永遠有利於資本家,甚至貧富不均。土地兼併等問題。土地的改造為單一作物,如前所述農村的剩餘勞力輸出到工廠,更大量的種植,原始地貌改變,各種污染的出現,全球環境的破壞等問題。

日本是新興工業國,也追尋其他帝國的成長方式。朝鮮中國東三省等地鼓勵種植棉花,俄國,西非,印度也開始這個趨勢,延請各國專家,試圖遍地種植棉花,有的獲得成功、有得是心血白流。棉花工業一面改造著世界,卻把自身的地位逐漸逼出舞台。既然有需要大量需要勞工、也少不了對於勞工的壓迫、剝削。十分諷刺的,有些控制手段需要國家來介入。這樣反而削弱了棉花業的主導權,增加了勞工爭取權力的可能性。南方國家因為地利重新拾回棉花生產國的地位,但是工業時勢的不斷推移更新,生產棉花工業重心如今早以物換星移,人是全非。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英國已經放棄紡織工業,這段歷史變成百年孤寂一書中易家蘭脫口而出的那句:「時間不只是流過而已,它是循環不息的」

閱讀本書經過了漫長的轉折,可能長達數年。由閱讀開始談到的戰爭資本主義到工業資本主義,積累相關名詞之後而開始擱置。本書敘述由棉花的起源地開始,全球化是來自於尋找紡織成品,原始資本累積與日後之後的延伸可能性,資本主義一但開始,如同生命一班自動尋找出路,充斥世界不斷壯大。以上的情節實際上與晚明的對外貿易有相當直接關係。繼開拓美國殘忍征服原住民之後,引進黑奴是為了生產蔗糖,祕魯發現白銀是成為西班牙重要資源。

白銀由大帆船搭載自秘魯越過大洋而來,到菲律賓集散地換船然後與中國交貨絲綢,瓷器與茶葉等貿易商品,印度棉花紡織品,印尼等地的香料,這些商品建構世界全球貿易,日本利用白銀也和中國交換商品,這也是世界貿易的旁枝。世界貿易開始,西班牙葡萄牙並非不想利用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大門,一切都是經濟實力,出口產品收入僅佔中國經濟力約十分之一,卻是西歐等國全國產值,加上明朝的軍隊依然強大,打不過也能遵循中國的貿易規則,在南方一嶼交易。殊不知貿易的利潤卻壯大西歐各國,踵武前嫌的荷蘭英國繼續這條貿易路線。

接者閱讀其他有關貿易相關書籍。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慕蘭的大分流 The Great Divergence,李隆生教授之清代的國際貿易:白銀流入、貨幣危機和晚清工業化,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影響等學術著作。旁及決戰熱蘭遮,維梅爾的帽子。與其他各種開拓史與金融資本的書籍,等到時機成熟,再度瀏覽一次迅速完成。

最後兩三章跨越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棉花及資本主義發展,敘述速度稍快,總結為印證歷史不斷重複自己,怎麼失去就怎麼獲得,當年中國忽略全球貿易,與市場經濟及工業化的交互關係,由中古世紀的生產力雄霸世界千年到一九五零年約只佔世界工業不到百分之五的窘境。改革開放之後,剛好利用美國產業追求利潤,產業外移的機會,一點一滴的由組裝代工開始,不斷將市場占有率擴大之虞,完成產業全面植根,擁有全球所有分類之產業,並且開始尋求量變則質變,產業升級,二零一零年重新奪回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以上所述與剛開始建構世界貿易的商人有何不同?尋求更多的商品,全部一貫化生產擺脫前後環節所以因素掌握在自己手上,持續跨大生產,產業升級,需求更多原料,繼續跨大市場直到生產力與技術科技等相互發展,成為帝國,以上各項條件互相扶持發展直到控制全球。

美國在十九世紀末默默超過英國成為國力世界第一,生產力持續上升,到一次大戰前夕整體國力比參戰國德英法三國總和還高,大約要二十多年,成為世界霸主。以這個趨勢推斷歷史又重回東方的時間,那個棉花帝國開始前的世界狀態,已經是天翻地覆後不一樣的世界。

書寫日期 2020/07/08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19
用口語化的方式清楚描述整個歷史脈絡,也完成論述了西方國家在近百年來在貿易成長的過程中對其他國家的深刻影響,以及造成百年來的貧富差距的主因,非常值得一看
展開
user-img
3.0
|
2019/05/01
由棉花這項農作物串起列強的經濟侵略戰。生活中很多長輩都是從事紡織業,可比擬現在的電子業,卻原來背後牽動著全球國家間的霸權。想起現在的貿易戰,原來在百年前已經開打了!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7/31
作者容或有獨到的洞見,但太多流水帳了;值得看,但要跳著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