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寂靜:什麼是寂靜/何處可尋/寂靜為何如此重要(限量柔感療癒藏書票套組)

中文書
心理勵志
9折$ 288
4.5 /5
3位讀者評分
5
67%
4
33%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5/19
他的文字非常具有張力,並不是驚心動魄的那種,而是能讓你「淨」和「靜」,意念和思緒裡的雜訊被過濾後,重新定位於當下此刻。

全書不時安插山脊、極地、太空的照片,讓我們得以在閱讀中稍微停頓下來,動與靜的節奏被和諧安排,經過一路探索來到第三十三個篇章。最後的呈現實在太過巧妙,就像書裡提到的日本不知名詩人所做的俳句:

❝ 哦,松島。❞

詩人因為被眼前美景深深震撼,最後只能勉強說出島的名字,旋即陷入沉默。

厄凌・卡格說寂靜更接近是 #一種概念、#一種想法,他從幾乎無聲的極地回到喧囂的城市裡,仍然能向內尋得寂靜,但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第一次前往寂靜的沙漠時,她腦中卻充斥斷斷續續的混亂思緒,書中說她為了淨空腦袋,會用鼻子緩緩呼吸、掌控呼吸。

❝ 她說那種感覺是空洞的無,但她的目標是要感受飽滿的無。空洞的無讓人渾身不舒服。❞

要能尋得內心的寂靜,似乎不比踏上極地簡單。書裡提到法國哲學家巴斯卡早在 1600 年代就主張「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無法獨自一人安靜地待在房間裡」。我們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卻又避免和自己相處。

❝ 賽內加在兩千年前就說過,我們存在人世間,但很少人真正活著。他說:「對遺忘過去、不顧現在、害怕未來的人來說,生命短暫又充滿焦慮。」❞

我們害怕被空虛困住,於是不斷用物質和聲光填補,矛盾的是結果只會越填越空,寂靜需要的是減法。

厄凌・卡格用哲學思想、行為藝術、音樂、詩句告訴我們,有時候振聾發聵的片刻反而是悄然無聲的,寂靜不必在嚴酷的南北極,它就近在只有你一人的房間裡。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0/11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是被它的封面質感、裝幀和設計風格所吸引,非常適合隨身攜帶翻閱的大小及重量,而內頁的排版編輯,呈現的是簡單大方的段落編排,每一頁恰到好處的文字量、頁面周圍大方地留出空間,使得閱讀起來特別有一種放鬆、舒服、安靜的感覺,也許因為如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彷彿真的要進入一種寂靜、獨處的空間,進入一種作者為我們所營造的「聆聽寂靜」的氣氛。
書中的一段話:「…兩個人在河的兩岸交談。停頓就像一座橋。走過橋,兩人又開始交談。」作者貼切地描述關於兩人對話中的停頓。面對現代生活中似乎總是嘈雜而紛擾的互動,這樣偶爾的空白與停頓,特別值得我們深思玩味。

這是一本靜下心,就能與作者默默對話與凝視的小書。這本書的每一段章節小標,以及段落中的許多文字,好幾次讓我感覺就像詩句一般,簡單地描繪,卻不失意境,就像是輕輕地、緩緩地、娓娓道出一種深深體會過的人生哲學。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0/01
寂靜可以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處在喧囂思念無法傳達的寂靜、
完全虛無聲音無法傳遞的寂靜、
慣常生活噪音滿盈依然存在的一片寂靜。

隔絕外界,更能清楚地看清世界。學習與寂靜自在相處。

去年年初,大雪紛飛的日子走在加州巨樹公園中,積雪與溪水交融的邊界,杳無人煙一片荒蕪。徹底的寧靜,內心澎湃洶湧心中感念萬分,當下無法訴說!事過境遷,心境已不復存在。

讀書會上,同一本書的各抒己見,機鋒的對談,恢弘的議論,幽微的分辨。多方交戰的言語聲中,依然聽到,重新再來吧!是否得知我所看到的境界?

泳渡日月潭,從俗完成所謂台灣人的三件事,完成每個人的心中三極。孤獨卻不寧靜,湖中特有的船舶馬達聲、泳客的拍打聲、清風揮動的水波聲。無論蛙式、捷泳,甚至隨意揮動手腳,目標一致前行完成使命,每一個動作都是寂靜與喧譁的片刻夾雜而成。

寂靜不外求,就在你的內心深處。世界越快,心則慢。聆聽外在環境而創造內在獨一無二之寂靜。

量子真空,一種震耳欲聾的靜,物理學家通過理論推導與實驗得知,純淨空間抽乾抽淨並非簡單的真空空間,霎那存在的電磁波能量起伏和虛粒子漲落現象,變化萬千虛實並存。格物致知乃知天道通人理,外在之絕對寂靜更能聆聽自己內在的變化,與自己獨處。

發明是來自靜心沉思結晶。科學家如愛因斯坦與發明週期表的門德烈夫,白天的閱讀吸收各種資訊,晚上的寂靜時光,睡眠延續的淨化透過夢收穫為科學發現。寂靜帶人們更多樂趣與收益,值得追尋。

看似每人都需追求寂靜,生活中紛紛擾擾,活動過多缺少空白,也可能導致經驗匱乏而毫無所獲。即便寂靜如此難得,依然有人寧可接受短暫的電擊也不要獨處十五分鐘,更有哲學家說: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對寂靜的抗拒。寂靜中回歸自我,沒有外在的阻礙卻放大感官細節與內在思緒!在需要與排斥之間,我們需要多長寂靜!如何可尋?

禪宗公案, 六祖慧能為排解風吹幡動之議論,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走過千山萬水,大千世界的繽紛展現,無一不是透過人類個體之主動聆聽,享受每一個片刻的寂靜,心感體受消化成為內在。透過自我反思與行動,不透語言,不透文字,呈現世界,主體與客觀世界的完美融合,創造自己的三極。

補記:依照《未來,工作,你?》一書記載。停機比你想的更重要!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結論:大腦的游離的時間對心智狀態至關重要,幫助我們建立自我認同、處理人際互動,影響內在道德。發呆時,焦點會由外在世界,轉向豐富多彩的內在世界,在此探索自己的欲求、夢想、希冀,處理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衝突。我們需要時間思索,找到自己在定位。自我省察是建立自我認同的基本工具。放空時,大腦異常活躍,所以給自己一個聆聽寂靜的理由。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