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9折$ 355
4 /5
21位讀者評分
5
52%
4
29%
3
9%
2
5%
1
5%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0.5
|
2023/07/29
|
電子書
注意,作者Dan Ariely論文造假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Dan_Ariely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6/14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總覺得...】
1️⃣我明明沒有亂花錢,為什麼每到月底總是吃土?
2️⃣現在社會上的誘惑太多了,我該怎麼管住我花錢的小手手!
3️⃣我出去玩會找可以免費停車的地方、買東西會挑正在特價的商品,賺到了~

🤓【我學到的3件事】
1️⃣我聽過有人會把存款分成不同種類的「花費袋」,這是理財的好方法嗎?
將存款進行「分類」,部分拿去投資、部分拿去繳房租水電、部分拿去玩樂…不少人使用這種「心理帳戶」理財法,好處是可將花費依特定比例分配,有意識地花錢。但是心理帳戶具有「可塑」的特性,例如到了月底,你的「餐費帳戶」已經快要見底,但你今天終於結束忙碌的一天,想吃點好料的,於是你開始覺得這筆錢應該也可以算是「享樂帳戶」的責任,你因此從別的帳戶提領這筆吃飯費用。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心理帳戶容易讓人忘記「錢就是錢」。假設到了月底,你的享樂帳戶還剩不少錢,這會促使你去增加一筆原本沒打算做的享樂消費,而忽略了這筆錢的機會成本—其實這筆錢不是只能花在享樂。

2️⃣我平常的消費習慣,真的是「不理性」的嗎?
這裡的「理性消費」指的是以商品「本身的價值」去評估該付多少錢去購買它,有趣的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能輕易影響人們判斷價值的因素:

#1 定錨效應
先把原價訂高一點,讓人提高對產品的價值認知,再以特價去販售,讓消費者覺得不買可惜。

#2 敝帚自珍效應
這是一種認知偏誤,對自己選擇或是參與其中的東西感覺會特別良好,行為經濟學上最常講的就是IKEA的例子(現在甚至有了「IKEA效應」),IKEA大部分的家具都需要用戶自行DIY組裝,這個過程會讓消費者在潛意識中提高商品價值,IKEA的商品也因此備受大眾喜愛。

#3 情緒
(1) 公平性:
人們常會過度放大「費力程度」所帶來的價值,舉例來說,有天你忘記帶鑰匙出門,比起花1分鐘就把門打開的鎖匠,人們通常較心甘情願付錢給花了1小時好不容易才把鎖打開的鎖匠。但明明花1分鐘就開門的鎖匠,技術更高超,不但解決你無法進門的困擾,還替你節省了將近1小時,明顯才是價值較高的服務。
(2) 免費:
當你看到有東西是「免費」時,就要特別小心了!免費背後的目的通常是「吸引注意力」,並讓你願意花更多。例如賭場提供免費停車位、免費食物及酒水,都是要讓人感覺「賺到了」,因而願意花更多錢在賭博上。
(3) 付錢時間點:
仔細想想,當你買了瓶高級紅酒打算今晚享受,你會認為這是「消費」,但如果是預計放到明年再喝,你會視這筆消費為「投資」;先花一大筆錢買車,你會覺得之後可以「免費」去想去的地方,但如果是出發當天租車或搭計程車,你會覺得是「花錢」去想去的地方。
(4) 期望:
過去體驗、品牌、動作場景(紅酒放在紅酒杯或馬克杯裡喝)、儀式、聲譽、消費詞彙(法式餐廳在上菜時鉅細靡遺介紹每道料理的原料、烹調方式、背後的故事)等都會影響你對商品價值的評估。

3️⃣我該怎麼訓練自己理性花錢、增加儲蓄呢?
此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式大家都知道,就是「增強自制力」,但是說的容易、做的難呀!別緊張,本書有提供一些可執行的方法:

#1 暫停
很簡單,只要在花錢之前暫停一下,多思考1分鐘,就有機會讓你再理性一點。

#2 和未來的自己建立連結
人們很難為了未來不明確的人事物,去克制當下花錢的快感。因此本書提到一個有趣的方法,可以利用濾鏡模擬自己10年後的樣子,和照片中的自己對話,與他建立關係,這樣會讓你較容易為了眼前這個人著想,而多存點錢。

#3 具體化儲蓄目標
與其說「3年後我要存到300萬元」,應該改成「115年1月1日我的總資產要達到300萬元」。

#4 尤里西斯(Ulysses)約定
為了抗拒誘惑,趁現在頭腦有理性時,先為未來的自己設下花錢的阻礙。例如規定自己不使用信用卡、將某筆儲蓄設定指定用途(研究顯示將儲蓄金寫上孩子姓名,最不容易不小心被花掉)。

#5 維持現狀偏見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人類傾向維持現況的「惰性」來存錢,例如設定發薪日當天自動撥一筆儲蓄金到另一個戶頭,過一陣子習慣這個存錢模式後,便不需要每個月重新思考要存多少錢。

#6 展現存錢價值、替代性獎酬
用可見的方式激勵自己,例如在客廳放一個存款進度表,並在達成階段性目標時給自己一點小獎勵!

🤯【延伸思考的1件事】
1️⃣拼命加班就是認真負責的好員工?
本書提到人們容易受「費力程度」影響價值評估,因此有許多商品廣告,鉅細靡遺描述產品製作過程,把每個小步驟都放大說明,表現出商品是費盡千辛萬苦才製作出來的,讓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

這讓我聯想到職場上的「加班文化」:A員工每天準時下班,B員工每天加班到三更半夜,但A員工的生產力是B員工的2倍。在評等工作績效時,還是有不少主管會為了體恤B員工的辛勞,而給予較高的評價。我真的覺得這種塑造加班風氣的評判方式很莫名其妙!也曾深受其苦...(一切盡在不言中🤫)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1️⃣本書裡有許多案例故事,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會讓我心甘情願掏錢出來購買東西的情境,早就被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們徹底研究了一番,而商人們很有可能也明白並利用著這些技巧,蒙蔽消費者的理性腦~

2️⃣本書點出我們的消費決定受到那些事情影響,但沒有明確點出受影響是好是壞,畢竟不一定要100%理性花錢才是正確的,照顧人們感性的那面同樣也很重要,雖然「感覺」難以估價,但我相信一定要價不菲。

臉書:公務員女子的閱讀筆記
Instagram:ps.bookreview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5/15
對書中提到心理帳戶的部分很有感,以前會記帳,規劃預算,分成很多帳戶,真的會覺得非工作所得的錢較捨的花,尤其是投資獲利,不知為何會自動覺得那是多得的、相較於本業來說較不費力氣的所得(明明就花蠻多時間研究、也投資了金錢成本跟精神),常常覺得有獲利就拿來旅遊度假花掉,覺得是犒賞自己,也因為很容易就花掉了,有獲利等於沒獲利,因此投資帳戶裡的錢好像也沒增加多少。要提醒自己這一塊錢跟那一塊錢是一樣的,都是屬於我們的錢,不應該在心裡分類別,才會客觀看待每一塊錢的價值。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4/22
這本書對我來說只有在後半有點失焦(也有可能是我讀累了),但整體來說蠻有幫助的,尤其是搞懂行為經濟學 金融心理學方面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3/08
書雖然可以
但對於薪水幾乎全投資的我來說
覺得這本書沒什麼用
因為我根本不買奢侈品....

優點
1.探討金錢的一些迷思、陷阱

缺點
一、零碎故事
整本書就是由一堆小故事拼湊
很多其實財經Podcast或者論壇上都能看到的故事
大概裡面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故事我都已經聽過

二、不實用
舉這些例子還是不是很實用
感覺就像心靈雞湯或者哲學書

會花錢的就是會花錢及時行樂
活著不花錢難道要等老了拿來洗腎?
不花錢省錢儲蓄的人還是那副樣子

像心理帳戶
台積電從688跌到370
難道你會嘴張忠謀賠了好幾億?
但他就真的688沒賣少賺了好幾億啊
展開
user-img
4.5
|
2023/02/18
《金錢心理學》是一本集結了誘使我們「不理性花錢」的每個陷阱時刻。
書中有提到好幾個實驗研究,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閱讀時不禁在心裡說著:人類怎麼那麼好操控阿XD!
雖然有些例子與內容在書中不同章節重複提及了好幾次,
導致閱讀後半部時有些不耐煩,但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算是滿有趣的一本書,不過個人認為前半部還是較後半部來的精采。

------------------

想看更多書籍介紹 & 精華重點整理,
搜尋IG粉專:把書吃了!(eat_the_book_)
或至官方網站:把書吃了!
展開
user-img
3.5
|
2022/08/30
常去的按摩店有個買5千送5百的按摩卷促銷活動。我買過一次,後來只要一覺得疲累,就會比較容易打電話預約,想說有劵嘛;
後來用完劵,師傅又想推薦給我的時候,我想了想說我不用!
最近覺得疲勞時就會多想一下,也不會馬上預約,總覺得要多付一點錢。

下面的情境你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嗎?
 到了澳門或是過年時,拿出$200元出來玩遊戲,當下手氣不錯,還一度贏了$3000元,過了一會兒通通輸光了,別人問你手氣如何? 你說還好啦,虧了$200;
 去了米其林二星餐廳,看起來很專業的服務員有禮貌地介紹食材的來源,告訴你牛是飼養在無汙染的放養牧場,蔬菜採用紐西蘭天然有機肥栽種,麵包以日本空運來台的高級麵粉發酵製作,
看著菜單長長一串的菜名,突然也覺得哇~等下送上桌的食物真的讓人很期待!用餐結束後,心滿意足地付了好幾千;
菜單為什麼要做這麼長?服務生為什麼要特別介紹?原來背後都有原因

書中提到付款的時間點有三種: (1)預付 (2)花錢的當下跟(3)後付,這三個不同的時間點會影響我們的消費意願和愉快程度,
付錢時,到底要用信用卡還是現金付款? 金額不是都一樣? 對我們的影響在哪裡?

生活裡充滿了很多想要讓我們花錢無痛的銀行、餐廳跟促銷方案,他們學習消費者行為模式,努力讓我們願意花更多錢消費。
選擇買一台Tesla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我們以為我們花錢都經過合理的思考是真的嗎?
看了書之後,我們也許還是會亂花錢,但是透過了解心理因素,我們知道我們為何會這麼想,然後從享受當下美好的時光、還是要精打細算花錢跟如何從現在的消費模式改變,達成我們未來想要的退休生活,做出取捨。
展開
user-img
3.0
|
2021/10/06
「定錨效應」、「損失趨避」、「透明化」、「語言文字」等都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這些都是本書值得閱讀的地方,但是舉例過於冗長、笑話難笑、有些地方沒校對好 ( 出現奇怪的數字 )等,實在是很妨礙閱讀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9/22
劇透警告
《金錢心理學》

會看這本書的契機
正是自己在生活上消費時有點失措
正如你確立了人生夢想後
但在實行上往往會有以往心態上的習慣
令你難以實踐並停滯不前繼而情緒不穩
雖然我實踐夢想的行動力與心態都開始能穩定前進了
不過應要貫徹於所有行為
令我走得更穩更快✨

人是會常常不理性地去做決定
在一些小事上會更加不上心
但細節上決定成敗我也認了這個道理
在消費上常常忘記了機會成本
但當然金錢不是人生的所有
但它是為了到達夢想的彼岸上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我要將我近來成長的心態去實踐於消費上
而人生得一次
一定要忍辱負重!🙇🏻‍♂️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7/09
這本書入手大概有兩年半之久,不過當時只讀三分之一便停止了。(應該是忙到忘記XD)前陣子接觸一些理財書籍,心中一直想起尚未讀完的它,於是,趁著在家防疫,決定從頭開始閱讀。
 
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的原因正如同封面上的「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這句話。作者們在書中舉出不少值得我們省思自己金錢觀的例子,尤其在許多理財書裡都會提到,將金錢做分類以利於規劃運用的這項鐵則,但也可能會導致我們花費更多或是無法儲蓄。
 
很多時候,在消費的當下我們很容易受到文字或是宣傳術語等影響,進而決定我們是否消費,說真的,要理性花錢好難,不過藉由心理學的角度去看我們使用金錢的心態,往後則能夠減少過度消費的惡習。
 
另外,在消費前也可以藉由反問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來練習控制自己的物慾,這是我自己最常使用的方式,有時候過了幾天後,我可能還是會心念當時想買的那個東西,只不過我還會再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若是買了它,我的生活會因此變得多美好?亦或是,我沒有買它,現在的生活有變得很差嗎?後來,我慢慢發現,通常只是出於慾望的話,有或沒有,其實都沒差。

PS.買書的時候,反而完全不會跳出這個問題,很神奇XD
展開
user-img
3.5
|
2021/05/17
|
電子書
這本書討論常人對於金錢的迷思;
例如:因付出與使用的時間差,造成刷卡可減低花錢造成負面的感受;
若執著於對於金錢的規劃,反而會在使用金錢與時間上缺乏效率;

書中介紹許多我們評估價值時的謬誤,
許多點都確實出現於生活中,值得細細思索;

只是有幾個觀點反覆出現與重複論述,
感覺有點拖沓;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18
作者點出,我們對金錢的許多迷思,包含刷卡買東西我們就比較能夠接受,但直接付錢同東西,我們反而會心痛。
投資也有,很多人在賺到一點點就馬上獲利出場,但賠錢時為什麼卻可以抱到天慌地老,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對「錢」的想法有很大偏差也不自知
展開
user-img
2.5
|
2021/03/25
從前言到第一部「錢為何物」確實精闢,第三部「從錯誤思維汲取教訓」也尚可。惟中間的第二部「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雖有說理與解釋、提出一些專有名詞,但這個佔了全書近一半章節的篇幅,每章的開頭可能就已將重要的觀念點出了,而後半章近乎僅是不斷的舉例,再鬼打牆般地重複。

您說這本書好嗎?可能不錯。它有提出觀念,有舉例說明,並「試著」提出解決辦法,因此適合「真」新手閱讀;但若您想真切地學到有關理財的觀念與知識,那您可能將十分失望了。

簡而言之,過於平淺,冗言贅字不在少數。而當中摻雜的美式幽默就見仁見智了。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3/24
|
電子書
書中講述了許多在消費時的心理層面, 對日後在消費時有很大的幫助
翻譯上也無不通順的地方, 看完之後會有種:啊原來我的錢都是這樣流走的啊...
書中對於價值評估也有稍作揣摩
推!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1/16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真懂理財?】

非常推薦給對行為經濟學、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

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以消費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的角度,解析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案例,教你如何用腦袋花錢,避免常見的消費陷阱。

並點出一項重要的概念,正是我們的消費是建立於主觀的價值中,然而我們可能因為商品文案或廣告等的加持,錯估商品客觀的價值,花更多錢。

先做個小實驗:

你要買一雙2,800元的跑鞋,店員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的分店在特賣,只要2,200元(78折)。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換個情境,你要買一套88,600元的傢具,店員同樣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88,000元(99折)。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而跑到那家店去嗎?

多數人都願意為了跑鞋,跑到另一家店去,卻不願意為了更貴的傢具,再跑到另一家店。
原因就出在相對性的問題上,也就是高單價的物品中,600元變小了。

但你仔細思考一下,錢本身並沒有變小,兩件事都讓我們省下600元,只是產品的單價,賦予人在思考和決策上的框架,使我們在比價時,提供了一個不標準的標準,讓人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

透過這個小實驗,就可以發現,人其實沒有自己想得聰明,改變參考標準,就很容易走入錯估物品價值的陷阱中,這些都和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相關。

#看更多,請至IG帳號vickyho_onpostit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1/12
|
電子書
推薦給任何有在金錢消費的人
不管是對於省吃儉用或是月光族,這本書都能讓人理解在你的消費的當下,受到哪些心理學的影響。當看完這本書,我能在每一次消費都能意識到自己是否有受哪些因素影響。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8/28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你平常有在用信用卡付款嗎?
Line Pay 、 Apple Pay、各種超方便的pay,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嗎?
這些便利都會讓你多花很多錢,因為你當下感覺不到付錢的痛。

商人除了喜歡開放刷卡之外,也喜歡叫你儲值,
全聯、悠遊卡、手機遊戲…每個地方都想叫你儲值,
而儲值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可以讓你在花錢的時候,只需痛(儲值)一次,
就可以買滿一整籃購物車,越便利的支付方式,越要小心提防阿!

還想知道更多,人們花錢的習慣嗎?
那你一定要看看《金錢心理學》,好好守住你辛苦賺來的錢。
以下會整理書中,我覺得有趣的部份,跟各位分享。

「愛因斯坦若是經濟學家,他會得到一個公式:『100>200的一半』。」
一件商品賣100元,很多人可能連眼睛瞥一下都懶,
但一樣的商品,定價200,今天打五折呢?
大家都為之瘋狂了吧!
商人的把戲,很傷荷包的。
所以我們買東西不該看折扣多少,
而是該想想我們花了多少,
多花了這些錢有必要嗎?
作者也說明,在消費時可以不要思考金錢,
而是思考此價格可以換取等價的商品或服務。
例如:買這棟大坪數房子3000萬,
是不是可以買一棟小坪數的2000萬房子,
再加上每年一次國外旅遊,
還有得到提早付完房貸的自由時間呢?

「餐廳的紅酒($1000),會比超市同款的紅酒($300)好喝?」
在高級餐廳裡,服務生總是會念一大串介紹詞,
從紅酒的產地、酒廠、附近的環境,
再帶入口感與香氣,一步步地襯托出紅酒的美好,
你買單了嗎?買了!因為值得。
賣場的同款酒呢?你從來沒看它一眼。
不要被華麗的詞藻所迷惑,
雖然餐廳的氛圍真的能提高享受程度,
但下次在點餐之前,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我木舌也喝不出來)

「平常花二十分鐘找免費停車位,可是卻花好幾萬元在度假。」
這就是一般人花錢的盲點,作者在書中舉個更極端的例子,
布朗早上為了省100元的咖啡錢,選擇在家煮咖啡,
但晚上到賭場娛樂,卻在領了6000元現金後,
隨手給了服務員200元小費,因為在賭場的大筆開銷下,
這點錢不算什麼!
作者呼籲,每一筆錢都是錢,
不要因為獲得的方法不同、
或是花費的情境不同,就隨意花錢。

「預付比當場掏錢付款,更感受不到痛。」
這就是商家都希望客人用行動支付的原因,
當你感受不到付錢的痛,你就會持續花錢,
有個解決的方法,就是每花一次錢,
就揍自己的肚子一次。(開玩笑的)
減少使用儲值預付、或信用交易,
能減少購物的開銷。

「費力程度決定服務的價格。」
大半夜找鎖匠開鎖,為什麼那麼貴?明明只花了兩分鐘阿!
颱風天叫uber為何比較貴?他開的路程一樣阿!
為什麼藝術家畫五分鐘,就跟我收一千元?才畫五分鐘欸!
人們在消費時,只在意自己花了多少錢,
不會計算到,別人在提供服務前,
花費了多少努力、承擔多少風險,
鎖匠因為熟練,所以開鎖很快;
uber司機因為承擔風險,所以收費提高很合理;
藝術家畫你這張圖,是花費了他一輩子,加上這幾筆劃。
你還認為這些快速的服務,不值錢嗎?

「許多人非法下載影集,他們會覺得作品再多載一次,創作者不會有任何損失。」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觀點,
許多人認為,創作者在過程中已經有營利,
而且多下載一份,對他們來說沒影響,
說實話還真的沒影響,但不只一個人這樣想怎麼辦?
以後還有人願意花費金錢、時間,用來創作嗎?
這也是我支持正版的原因,
花錢支持創作,不僅品質較好,
也不必為了載到病毒而煩惱。

最後,作者希望每個人,在消費地當下,
可以假想跟未來的自己對話,
問問未來的自己,
會不會感謝現在的自己多省一點。
許多人賺很多錢,卻花更多錢,
讓退休的時間不斷延後,
適當規劃金錢流向,
能讓未來的日子過得更好。

《金錢心理學》推薦給各位。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4/16
打破對於金錢的許多人類心理上的迷思

能夠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金錢

每章一開始附有案例

並藉由此案例去分析

內容淺顯易懂

值得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22
劇透警告
金錢的通用性、可分割性、可替代性、可儲存性,讓我們可以社會分工、儲蓄、嚐試新事物,讓我們得以探索天賦與熱情,金錢的特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金錢也只是價值的信差,不需要賦予任何象徵性的意義,它只是達成目標和目的的手段之一。

為什麼我們花錢就是無法理性?電子支付減少實際掏錢的感受,降低了我們的花錢之痛;旁邊標著原價的「特價商品」,讓我們更容易「判斷」買這個商品有多划算。

支出的比例一樣玩弄我們花錢的態度,一雙60美元的鞋,開五分鐘的車去另外一家可以省20元,相信多數人會選擇至另外一家,如果今天是1,060美元的桌椅組,另外一家特價1,040美元呢?好像省下的相較之下就沒那麼多了對吧?但它一樣是省20元呀!

一塊錢就是一塊錢,無論做了什麼事情、花在怎樣的比例上,今天你花錢享受現在的選項,就表示你失去了未來的某些選項。我們不是以合理的方式花錢,而是以「感覺良好」的方式花錢。

但是作者也不鼓勵讀者當個苦行增,在〈我們相信語言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這個章節,提出為什麼一樣的東西換個環境和敘述方式我們就會心甘情願掏錢出來,因為文字雖未改變商品本身,卻改變了我們對商品的體驗,儀式也是如此(例如奧利歐的轉一轉、舔一舔、再沾一點牛奶!),儀式讓我們對商品所有權感提升、串連了我們的生活和體驗。享受來自我們「體驗到」的外部產品或服務,因此語言和儀式都會提高我們支付錢的意願。作者表示這些行為雖然在經濟上不理性但是卻是可以理解,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討喜的。

個人非常推薦《金錢心理學》這本書,是我某段時間坐車的好夥伴。不幸遺落了一本在松山車站,雖然很願意出兩倍錢買回原本的,但實在找不到、只好再買新的,從本書〈這裡分一點,那裡分一點〉來看,我買這本書的金額是712元,但願遺落的那本書能為撿到它的人帶來跟我一樣的閱讀享受和吸收新知的痛快感覺。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1/21
作者引用心理學知識,因為套入日常生活,所以不會艱澀難懂,文筆幽默卻發人深思,我覺得是本不錯的好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