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之地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68
4.5 /5
9位讀者評分
5
67%
4
22%
3
0%
2
0%
1
11%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4/17
劇透警告
閱讀此書猶如走過一次高山大海,見到奇萊的黑色山脈,北大武山上的雲海,看著雲舒雲捲,層霧茫茫的三十米之上,蒼老、美與病痛的鐵杉,樹梢上呢喃細語的鳥兒與魯凱族人述說關於雲豹的故事,隨即又悄然來到一半星空、一半深海的畫面裡,鯨鯊擺動尾鰭游入黑暗⋯⋯。

書中六篇故事兩兩相關,彼處的峰巒是此間的海溝。
一、黑夜、黑土與黑色的山
二、人如何學會語言
三、冰盾之森
四、雲在兩千米
五、恆久受孕的雌性
六、灰面鵟鷹、孟加拉虎以及七個少年

串聯起來這六篇故事的連結點「雲端裂縫」。也就是在近未來的世界,所出現的一種病毒。它會破解中毒者的雲端硬碟,深入檔案,分析硬碟主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把這個雲端硬碟的「鑰匙」交給某個人。

我最喜歡「雲在兩千米」裡一百五十頁及一百六十一頁裡這段關於雲海的描述。「雲海湧動起來,它不像真的海那般有著巨大聲響,只是時而陰鬱,時而明朗地流動著,流到山徑就變成霧。那些由水氣組成的雲霧,沒有一刻凝止,有時如同巨大的彩虹瀑布,帶動、翻滾,夾雜著紅色橙色黃色的天光,形成一個又一個旋渦。」「那雲海如此厚實、真切,就好像人可以輕易漫步其上。雲結合成一幕幕往事,復又流動散去,從不凝滯,沒有停歇,無法類比,那是所有生境共同展演的影像,是仙界、人境、也是地獄。」呼!好美,是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9/10/23
這本書我讀了非常、非常久,分了非常多的段落,才有辦法咀嚼下去,因為每一字一句,都構成一個浩大的宇宙,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吸收、去感受。或許將它當成一般的小說會讀得很快,但是吳明益的創作就是沒有辦法看得這麼簡單。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可以淺淺地用微小事物,帶出對整片土地無以倫比的深沉情感?值得一讀再讀、用不同的角度、全新的眼界品嘗的深度作品。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7/12
我一直很佩服可以創作小說的人,在虛幻的小說中架構一場可以涵蓋大地、生命、人生、情感的大戲,我不僅可以投射自我的經歷,也可以學習到好多未知的學問,真的很仰慕作家的全知視線,但文字卻又是如此的親切近人,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3/21
人通常在孤獨中發現美好,也會在孤獨當中找回堅強。

本書六篇故事,說的都是孤獨的人的故事。我們常常會覺得寂寞,但極少體會孤獨,所以我們常在擁擠的人群中覺得因為寂寞而悲傷,卻不容易讓自己堅強。人在茫然挫折當中很容易產生怨懟,會詛咒命運的無情與自身的無能為力,但是在這六篇故事裡,身陷痛苦悲傷的人卻能從自然中找回相信的力量,得到被安慰的溫柔。

是的,我讀這本書時就是感受到無比溫柔的力量。人在脆弱的時候需要的就是溫柔。人是生於自然,心靈的創傷回到自然裡,總是能受到撫慰、修復。吳明益在說這些故事的時候,有著像是母親在為孩子念床邊故事一樣溫柔的筆觸,讓我在閱讀時總不由自主地掉淚,這淚水不是因為悲傷,是因為感動。

軟骨發育不全的女孩即使在他人眼裡是古怪的「多麼小多麼皺的醜八怪」,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來自四週惡意的、同情的、嫌惡的各種對待,讓她討厭一切需要仰頭才看的到的東西,如風箏、燕子和雲。於是她把心思放在挖土這件事上。她發現泥土裡軟而濕滑,沒眼沒手沒腳,缺少蛇的尊嚴和蟲的靈活的古怪生物---蚯蚓和其他生物一樣有感官,能以簡單的方式感受苦難跟喜悅,牠們的生命力熱烈而旺盛。

一個緘默的自閉症孩子,對於不同種類的鳥鳴聲有著敏銳的聽覺,他總是能精準地在五線譜上標出聽到的鳥叫聲的音符,在不幸失去聽覺之後,又能使用手語向聾人形容鳥聲。聾人知道鳥叫要做什麼?「因為鳥有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啊!」你看,夜鷹尖銳的啼鳴就像:「一注美酒從高處落下,注入深沉而回音隆隆的桶中。」灰嘴角鴞是「黑夜殺手的呼吸」黃鶺鴒則是「掉落草叢間的銀針」黑枕黃鸝是「水草在溪流中緩緩擺動」……。

我們對周遭的事物認識實在太貧乏了,窗外那棵樹的沙沙作響透露著什麼祕密?窗外的聒噪鳥啼在傳遞怎樣的訊息?要如何形容我們聽到的聲音、看到的顏色、吹過來的風的溫度、土壤的濕度?我們能不能分辨從他人眼睛傳過來熾熱的眼光代表著什麼情感?

博物學家吳明益帶著我們陪著一個個承載著悲傷無助的心的殘破靈魂,到山裡、森林裡、樹巔、雪地裡、海洋上體會自然力量的溫柔,也獲得撫慰。於是,受苦的人靈魂逐漸復原,又有了再走下去的力量。
展開
user-img
3.5
|
2019/02/27
之有看過兩本作者的書.
個人風格是強項, 一直讀下去會有沉重感, 而且文筆用字有藝術美, 故事也一如以往有很多背景資料支持.
感覺上, 作者的每一本書每一個故事斬有類似的格調與起承轉合, 只是主題不同. 個人覺得是一個缺點.
JOHN IRVING, 村上春樹等, 每一本書都有一樣的強烈風格, 但故事卻可以令人驚艷, 印象深刻. 本書做得不夠好.

不錯, 感覺作者在嘗試突破自己未能成功, 但我會繼續支持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27
人活在與人的連結、與自然萬物的連結當中,縱使失去人與人的連結,傾身投入自然之中,會發現自然依然接納你。任何的身體與精神缺陷都不會阻礙你走入自然的懷抱,或許自然還能讓你體悟自己生命當中的另一種美。

一場未來的網路病毒事件,讓你透視與你至關重要的人所有的一切。當你選擇窺看的時候,其實也是在面對自己的內心,因為那裡有毫無遮掩的事實。我們總希望知道自己在重要的人心中的地位,以及他所重視的一切。面對對方未完待續的故事我們可以去找尋,但是如果對方的所思所想與你所期待的不一致,你會不會後悔開啟?有沒有一種可能,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穩定,反而建立在些微的虛假或隱瞞之上?而我們有時總過於急躁的探求真實。

萬物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關於生命這件事縱使徒勞、無用,我們也總汲汲營營的在追尋,而在追尋的過程中也總會遇到值得露出笑容的事。「人不得不找出活在這世上的意義,所以人要活下去」,我們除了繼續尋找以外,或許也沒別的辦法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15
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細細咀嚼著《苦雨之地》,琢磨書中超乎想像的寬廣視野,飛過山巒群峰,沉入無盡汪洋,橫越記憶雜陳,存在於既熟悉卻不甚了解的彼時故土,內化成既魔幻卻似曾相識的共同情懷,讓人由內而外思考我們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生命本質。
 
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想起《拾貝人》,安東尼杜爾談萬事萬物皆美,何需擁有,然而《苦雨之地》跳脫自然界帶給我們的處世哲學,多了一股原始而奇異的深層靈性連結,連結死與生,人與萬物,萬物與大地,大地與靈魂之間無以名狀的緊密情感。吳明益老師書寫台灣,書寫大地,書寫物種,以景寓情,以動物探討人類的靈魂,以美學做為世間語言的根本基礎,肉體缺陷與精神痛楚無法禁錮生命力持續向外伸展,當你反璞歸真融入山林大海的圍繞時,將會發現萬物皆有殘缺,這便是大自然無法被任何事物掩蓋的絕美光彩,在某一瞬間毫無自覺,盈盈閃耀的淚光會與遺世獨立的遠古光芒相互輝映。
 
「死亡與美麗在彼處以不可思議的方式並存。」
 
毛姆認為人們常輕率地談論美,因為人們對於文字沒有感覺,所以隨意使用美這個字彙,導至該字失去了應有的強度,也被剝奪了尊嚴。畢竟所有的藝術都追求體現自然,追根究柢藝術之存在就是我們對於「美」的渴求,「美」猶如真理,在《苦雨之地》的文字藝術真正體現人們面對毀滅、面對絕望、面對困境後依然朦朧可見的月明星稀。
 
「萬物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
 
也許會隨著小說人物不自覺感慨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徒勞之事,如同書中一句,生命就是見證人如何失去尊嚴,然而吳明益老師真正透過這些兩兩相關的故事,在峰巒高處持續叩問存在議題,在海溝深處真誠面對絕望寂境,縱使人生是一片荒原,唯有留在荒原之中才有可能於眼前接踵而至的問題裡找到被賦予意義的生命寄託,如雲豹、如黃鸝、如藍鰭鮪、如孟加拉虎。
 
在書末的後記,他說,這世界隨時都在誕生湮滅,即使是小說裡的一切亦非小說作者能掌握的,而小說家的責任不在重建那些湮滅的,是探討湮滅做為一種生命的本質意義何在,很感激有幸讀到《苦雨之地》,闔上封底後,心之裂縫宛若映入眼簾的陰鬱海面,彷彿聽見了天光灑落的絕美聲響。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15
劇透警告
寫了關於蚯蚓、鳥鳴的書寫,頗耳目一新,雲豹的部份也重新喚起讀者去想像那個美麗的生物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