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558
2.5 /5
5位讀者評分
5
0%
4
20%
3
40%
2
0%
1
40%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12/07
這本書2019年才上市,現在就已經絕版,真不可思議,是翻譯版權出問題嗎?
總而言之,曾經是美國總統的川普是白垃圾?!
很多人都覺得川普是白垃圾,但,白垃圾的定義是什麼?白垃圾這個社會階層在美國是怎麼演變的?
我就是以上述問題為出發點而買這本書的,可惜的是,書是大至翻閱過了,但問題的答案還是停留在我原先的粗淺常識:
白垃圾多半是金髮白人,住在郊區大眾運輸終點站,月光族,就像卡通《辛普森》或電視劇《我愛羅珊》所描素的美國藍領階層。
不是這本書寫得不好或翻譯得不好,是因為書中鉅細靡遺的描述,加上大量的歷史演變知識,實在不是我平凡的腦袋可以完全消化吸收的。
展開
user-img
1.0
|
2022/02/20
外文書翻譯的品質不佳不是新鮮事。翻譯講究信、達、雅。對於台灣的翻譯界來說,「達」 與「雅」 是不用談了,大部分連「信」都沒能達標。那麼多的爛翻譯裡面,這本書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常我很少注意譯者是誰,但是這本書爛到讓我google了她的來歷。師大英語系畢業,英國新堡大學的口筆譯碩士,不管怎麼看都算是顯赫的學歷。但是這本書的翻譯品質只怕連平庸都算不上。

大量的歐化中文就罷了,畢竟是現代人的通病。但是如此病入膏肓也是極度不可思議。比如:「他的理論中最驚人的部分在於,他描述的階級滿足感能夠透過自然的方式達成,或者,更直接地說,就是讓它自然發展」這種翻譯品質我不覺得比google小姐好到哪裡去,我們甚至可以直接把每個字反譯回去英文的原句。

Pat 2:
先前批評《白垃圾: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曾經提到譯者將sort這個詞彙錯譯為「品種」。由於舉的例子集中在第三章,我又回去細讀了這個章節。我發現這個錯誤的根本原因是譯者不懂為何原作者會使用sort這個詞彙。最明顯的例子是第109頁,譯文:如果說富蘭克林重視邊境的中間品種(middling sort)…他說賓夕維尼亞的「中間民眾」是「工匠、小店主與農夫」。

顯然前文指的 middling sort和「工匠、小店主與農夫」是相同的一群人。為何前者譯為中間品種,後者卻是中間民眾?品種與民眾在漢語的內涵沒有相同之處,為何譯者會使用「品種」這個怪詞?因為譯者不知道middling sort究竟指的是什麼。

middling sort到底是什麼?其實它就是早期現代歐洲用來指稱後來常用的middle class。middle class常被譯為中產階級,但是這個譯法是有問題的。middle class這個詞彙由來已久,從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就說城邦由極富階層、中間階層、極貧階層三種人組成,他認為由中間階層執政會是相對好的政治。由於對照組極富和極貧的存在,中間階層的劃分標準顯然以財富作為劃分。

到了工業革命前的歐洲,佔據社會中層的是農民和工商業者。這群人未必有明確的階級,為了區別同時期的金融家與資本家,這群人被命名為middling sort of people 或是middle sort。舉例來說,比如《The Middle Sort of People in Provincial England, 1600-1750》與《A business education for ‘the middling sort of people’ in mercantilist Britain》。有沒有發現第三章所謂的「工匠、小店主與農夫」不就是middling sort of people指稱的農民和工商業者嗎?

你也許想問:為何要用middle sort而不乾脆使用middle class來指稱這群人?這是因為middle class在這個時代指的是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的資產家。因為工商業的發達,這群人累積了巨額的財富,可是卻沒有太多的政治權力,這時middle class所謂的「中間」是指政治權力的中間層級,並不是指財富的多寡。其後隨著公民權的普及,middle class當然喪失了政治權力分級的意義。它的意義轉變就暫不討論了。

middle class往往譯為中產階級,指的是財產或是職業,這是普羅大眾最熟悉的定義。可是階級的分類除了以財產與職業作為依據以外,階級意識認同也相當重要,比如前些日子的新聞「中產階級消失中? 4成民眾自認工人階級」。這也就是說middle class與中產階級帶有相當成分的主觀分類,不適合做為客觀指涉社會中層的用語,所以英文表示社會中層的詞彙才會除了帶有階級性的middle class還有非階級性的middling sort、middle sort、middle ranks…

由於譯者不懂這類的用法,於是譯出怪異的句子。比如:有多少人,即使是較好品種,會願意當上層階級的奴隸,如果他們能肆意、專橫地統治下層階級。(第111頁)這裡指的「較好品種」是指社會層級較高的人。又比如頁118的:或者馬車上的「較好品種」也看作是無知和不適任的呢?指的「較好品種」也是居於上層社會人士,並不是真有什麼生物學上的差異。

這個錯譯之所以嚴重在於《白垃圾》一書又提到頗多社會達爾文主義與優生學的內涵。不論你認不認同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優生學,他們都是基於遺傳或基因衍生而來的理論。但是由於錯譯,使得「此品種」未必是「彼品種」,讀者自然是愈讀愈迷糊了。

字詞的誤譯也頗嚴重。比如:「如果物質的表象能將私領主與富裕階級定義為較高品種,那麼相同原則也可以應用在社會光譜另一端的較低品種身上」原文應該是用sort。這個字固然可以指品種,可是這裡的原意明顯是指類別、分類、分級或是序列,漢語裡的品種更常做為生物學的定義,而且特別強調是經人工篩選及培育,具一定經濟價值和共同遺傳特點的動、植物。就算原文用的是生物學上的用語race,由於雙方同為人類,最適合的詞是種族,也不該使用品種。這個詞彙大量地出現在原書必然有特別的地位,如此誤譯會讓讀者覺得難以理解原書的意義。

更讓人忍受的是莫名其妙的自造語。比如:「(潘恩)知道他的聽眾都很買單,他把山雨未來的革命比成諾亞和大洪水,這將產生一個人類種族… 它們的自由成分將傳承下來」。這句譯文有兩個怪異之處。由前後文我們可以得知潘恩把革命類比為上帝對人間的清洗(大洪水),產生的新族群類似被諾亞方舟保護的殘存生物。可是諾亞在聖經裡是先知,他是人,不能等於庇護所(諾亞方舟),諾亞方舟也不可以縮寫為諾亞。「山雨未來」這個詞更是詭異,譯者顯然想表達的意思是「山雨欲來」,雖說「未」與「欲」看似有相通之處,語意卻有很大的差別,「還沒有」與「將要」是完全兩件事。「山雨欲來」又是成語,這個詞的出處是黃庭堅的詩,原句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成語不能任意變動,就像守株待兔,即使意思相同(遑論意思還不同),同樣不能任意改寫為守株待羊、守株待豬、守株待雞…就像胡說八道也不能為了強調極度的荒謬而自創胡說九道、十道,甚至是胡說百道、萬道、億道。
展開
user-img
2.5
|
2021/10/01
White trash白垃圾:英語裡對貧窮白人,特別是美國南方鄉村地區白人的貶稱。triler trash:住拖車的窮人。redneck:紅脖子,針對鄉村。lubbers:呆伯。rubbish:垃圾。cray-eater:吃土者。cracker (喬治亞州和弗羅里達州的窮白人)、hillbilly(阿巴拉契亞的貧窮白人)、Okie(俄克拉何馬州的貧窮白人) 和redneck。以上詞彙都強調族群的貧窮、缺少教育、思想落後,但“白色垃圾”更強調缺乏道德感。一詞最早在1830年代流行起來,這個詞來自當時黑人奴隸對貧窮白人的蔑稱。或者是窮人被精英貶低,被中產階級指責為懶惰和粗魯。原則上Nigger與White Trash是兩大族群互相攻擊用詞語。

現代詞語意義轉換,很多白人說出身“白色垃圾”家庭,作為謙虛自嘲的說法。表達對社會貧富不均的抗議,特別是社會對白人貧窮問題的忽視。有些人自稱白色垃圾,表達出大而化之、隨遇而安的生活觀念,或者節儉、艱苦奮鬥的美德。甚至很多流行文化或者模仿白色垃圾行為喜好,或者直接偽裝為白色垃圾。

本書只有說明美國歷史中充滿了白垃圾。肇始與新世界之初,由洛克,富蘭克林,傑佛遜,傑克遜等人,直到美國品種的退化,區分純種白垃圾與窮白垃圾,直到南北戰爭,解放黑奴不如說白垃圾與黑人的階級戰爭。接近二十世紀的優生學時代。這些窮苦人家需要優先學。不可以多生小孩,降低國力,拉低生活水平。相同論調居然在人口大震撼一書中再度聽到。經濟大蕭條之後,白垃圾階級也只能向下流動,無力提升。進入二十世紀的偶像貓王、出身南方的詹森。二十世紀中葉白垃圾大改造,流行文化中紅脖子的尋根之旅與出頭者如柯林頓。有些是來自於開墾者的身分血緣,契約僕役或是被放逐的犯罪者,如澳洲的原始設定。其後的世代或者因為教育與經濟地位的低下等原因,直到二戰後,最近美國國內的貧富問題因為全球化而凸顯擴大,這個階級再度被提出來,階級流動與美國政府如何教育與提升這個階級的福利。隻字未提!

通篇閱讀完畢,此書並沒有談到階級流動。歸納上述各書,多人談到川普勝選原因是全球化的受害者,鐵鏽帶的居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始,美國製造業離開本土,很多提供穩定、低知識水平工作的工廠,將大部分營運撤出了「鐵鏽帶」。工資下降和急遽的人口變化,川普的選票來自於兩個極端,一是美國富裕階級,另一則是工人族群。這些藍領工人對中國以及很多發展中國家有怨念。自由主義者認為他們好吃懶做,無所作為,效率低下,這群人自已並不認為自己不行,而是覺得自己是被國家搞失業,如同城市裡的土著,總會認為外地人搶了他們的飯碗、炒高房價,讓他們買不起房、過不好日子一樣。偏偏美國的左派社會主義思想土壤不足,只好豎起其他代罪羔羊。此時有一個人出頭宣稱讓他們重過好日子,自然先支持再說。

本書的政治討論很多,特別是有關民粹,特指操縱煽動普遍的無知的民眾,民粹未必是出路,但拒絕理解,卻肯定不是。美國的創國神話就是沒有階級,篤信美國憲法中明訂的人皆生而平等這個信條。社會是自由的、美國的土地是廣大而富庶的,體制是公平的,本書說這些都是美化歷史。清教徒為了崇高的宗教自由而移民美洲!鼓勵窮人移民美洲,是把移民當作排除窮人的辦法。美國制度幾乎都在維護富人的權益,而窮人長期很難翻身。社會難免有貧富差距,就難免有階級,關鍵在於階級流動。實際上是權力精英透過文化霸權造成自由平等假象,希望你相信。如此一來,個人的失敗與社會階級無關,權力沒有被壟斷,機會沒有不均等,政府更不必承擔社會福利承諾。權力結構,以及透過無所不在的權力所鞏固的階級!

第一章談到風中奇緣 Pocahontas 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公主宝嘉康蒂,傳聞她救了一個被印第安人俘虜的英國人約翰·史密斯的命。看來宣傳印地安族群與白人和好,大眾媒體改寫這個故事第一公主實際上是一個俘虜,這個故事又只有史密斯自己說出來!可想而知!由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開始。直到現在,階級依然存在。

歐巴馬為黑人灌輸一個老生常談的觀念:只要你比白人加倍努力,一定能夠成功。川普的訊息則更具吸引力:你只要有黑人一半的努力,成就更是不可限量。催生川普崛起的並不是白人至上主義,而是白人勞工對於輕蔑鄙夷的反撲。

書中特別講到,美國第36任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的經典名言:
「如果你能讓最低等的白人相信他比最高等的有色人種更好,他就不會注意到你在扒他的口袋。該死!給他一個他可以瞧不起的人,他就會自動把口袋翻給你。」「If you can convince the lowest white man he’s better than the best colored man, he won』t notice you』re picking his pocket. Hell, give him somebody to look down on, and he』ll empty his pockets for you.」
這或許就是我們說的,「弱弱相殘」

作者伊森伯格 透過對歷史文獻、名人傳記、以及科學統計的調查,證明了四百年來美國歷史上充滿了不為人知的黑暗故事。很多名人都是因為自已是富豪才有同情階級的假象,並營造個人假象,書中寫出的人歷歷可數。階級歧視與優生學生育計畫都是因為他們。


二十世紀的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與詹森總統的「大社會」等社會改革計畫都是為了他們,但是實際的狀況卻是他們不夠可憐,黑人或其他族裔反而是社會救濟的優先考量,夾於中間地位的尷尬,更是無力更改階級,美國夢就像雙面刃,提供通往成功的機會,也創造歧視失敗者的藉口。富裕的中產階級往往回頭拆掉賴以翻身的階梯,抨擊政府援助弱勢的福利政策,以此鞏固自己彷彿高人一等的身分。指責試圖跨越階級卻失敗的魯蛇,越是無法致富翻身,越是被視為無可救藥的垃圾。台大周婉窈老師提到:「不要相信歷史,失敗者沒有歷史」。確實,相較於底層階級或失敗階級,富裕者、勝利者、有權者才是有餘裕享受歷史話語權的族群。
展開
user-img
3.0
|
2020/02/26
書名雖然震撼,推薦也相當吸引人,不過書寫內容系統不佳,閱讀起來感到像是同類的資訊,在每個章節紊亂放入,閱讀的感受不是太美好。
展開
user-img
1.0
|
2019/01/18
劇透警告
這本書在貴網站的試讀內容似乎有嚴重年代錯誤:
第三章 富蘭克林的美國品種:平庸的人口統計學,試讀第二頁
"跟洛克一樣,富蘭克林深信健康的孩子是「每個國家的財富」。但是他在一九五0年代提倡人口自然增長並非出於嚴謹的"----富蘭克林提出此論點時間文章寫成1950年代,但富蘭克林是18世紀的人,怎麼可能在1950年代提出以上觀點。還請博客來相關網站編輯確認內容的正確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