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洋食:從洋食解開日本飲食文化之謎

79折$ 276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1/05/12
What I read:《日本的洋食》
 
一直對日本食物頗有興趣,也習慣稱之為日本料理,就像中餐或法餐一樣簡約概稱。但讀了幾本書之後,才知道在日本文化脈絡之下,日本料理是有其獨特的範疇,而非我們見到日本人所有的烹煮製作都可以冠之料理二字。
 
日本西化之深應該超乎我們的認知,甚至是想像的程度;與其平日依然保留所謂許多的傳統,甚至是唐風的遺俗相比,那麼日本外來化的範疇與深度,同時又融合真是到了令人吃驚的境界。我想在飲食方面外來勢力的介入讓我最為驚嘆,許多我早以為是日本人才吃的東西,原來都是進口轉出口的洋物。

最早看過《明治洋食事始》之後,才知道原來這麼多東西都屬於洋食,之後又讀了《和食古早味》。在日本,洋食與和食看似類似,其實又有所不同,後者甚至還申請了聯合國教科文遺產。這其中有如壽喜燒、咖哩飯、番茄醬、紅豆麵包,甚至是拉麵等等。
 
其中最讓我驚訝的是,番茄醬(ketchup)的來源甚至是中國福建,幾經輾轉到了日本再經蕃茄的引入,改了口味又回到歐美國家,這才有了今天所謂的蕃茄醬!而其中唯獨百分之百源自於中國,甚至名稱一開始還是支那蕎麥麵或南京蕎麥麵的拉麵,是沒有其它國家的元素在內。
 
日本吃小麥麵的歷史不過就兩百年左右,之前都只有蕎麥麵──老實說,去了京都還排一個多小時的隊,為了吃碗日本傳統的蕎麥麵,真是不吃遺憾終生,吃了終生遺憾!這是指麵體本身,湯頭與配料還是很厲害的。
 
因為之前已經讀過兩本類似的書,因此這次腦動大開的感覺已經沒有那麼強烈,才知道我們四處所見的日本食物,原來這麼多都是當年的舶來品!日本固有的料理,應該說除了唐朝的影響還在之外,可能還算純正發展了上千年。
 
這些洋食或和食中,我覺得咖哩飯和拉麵是其中佼佼者。前者我個人並不怎麼欣賞日式咖哩飯的口味,雖然炸豬排這洋食搭配咖哩還是不壞的,但是日式咖哩偏甜(偏難吃)的方式,還真無法習慣!題外話,可樂餅也是洋食──台灣做的可樂餅真的算是難吃占了九成九吧?在京都渡月橋那吃過有名的可樂餅之後,才驚覺原來可樂餅會受日本人歡迎是有原因,是台灣人把它給搞雜了──但這其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是拉麵──當然,日本的 Ramen 與中文脈絡的拉麵是全然兩件事──在明治期間起才引入的小麥麵能在戰後不過百年不到的時間中,全然翻身成另一種境界,甚至是口味上已然見不到當初清湯寡水般的中式湯麵,確實像是真正自成一家之言的口味。這點還是要佩服日本人吸收外來文化,融合再創新的能力,而非純然的「山寨」;我想這就是文化性格差異的使然,明顯區隔出山寨與吸納後再創造的差異。
 
這本書要比前兩者整理得更為精細,對於出處的考證也更費功夫,不過三本書的敘述方向與手法並不相同,對於理解日本和食都是不壞的選擇。
展開